在课改中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2008-05-14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对比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我们的教研活动从形式上看,则变动不大。虽然增加了教师交流、互评、反思等一些环节,在某些环节上也有了教师们的参与,但其本质上仍以灌输为主,教师并不能主动地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教研。研究了教研现状,为探索让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新形式,我们开始了如下行动。
一、行动中研究
1.特色教研
为了改变教研的现状,探索新的教研方式,各学科设计并实施了教研活动方案。从活动目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安排与筹划,充分体现了教研形式为教师的研究服务,重在将教研、科研融为一体。活动中,带动教师现场采集数据,使教师们对教学方式的认识更加理性,从而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通过“今天我来说”、“我说你也说”、“实话实说”等方式,让更多的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促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由依赖型向研究型转变。
我们还加强活动后的意见反馈,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设计测试题及问卷,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前、后对比,对教师们参加本次活动后的意见进行反馈,以此来评定教研活动的效果。
通过特色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人,真正参与教研活动,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中比以往更加深入,教研活动更见实效。
2.专题教研
结合石景山区教学大赛,在国家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的指导下,教研员带领教师开展“自主学习”的专题研究。首先,教研员先自主学习理论书籍,对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原则、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然后,带领学科教师进行有步骤的研讨,以任务驱动式的活动方式,倡导教师的合作研究,在自主学习的大主题之下,设立小的具体的专题,开展行动研究。教师们根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了研究方案;通过个人、同伴的备课,研讨、上课、反思、交流等形式进行实验,初步总结摸索出一些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研员主持的“自主学习”风采展示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教研员学习、思考、认识的深化,看到了教师集体研究的智慧,从现场课堂教学的展示,看到了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行为的转变。学生在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内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亮点闪现。活动之后,教师的研讨更为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提出进一步思考、研究的问题,为研究的继续奠定了基础。大赛之后,在活动总结阶段,“学科论坛”对自主学习的探讨与研究起到了总结、反思与深化的作用。
二、行动后研究:网络化教研活动
石景山区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了“网络”班班通。我们小学教研室也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小学课改教研网。小学课改教研网的推出和使用为教改的深入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课改实验中,通过教研网加强教师间的研讨,实施行动后的反思和研究,使教师们在与同伴探讨的过程中及时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和教研员的及时沟通与思想碰撞中,提高了研究的实效。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加强信息的储存与资源库的建立,同时不断积累课改材料,使之成为课改实验的电子档案库,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互动交流。教研网为课改实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之成为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信息网络平台。
三、反思中转变
1.教师个体反思——让每个教师主动开口说课
在下校视导与教研活动中,教师听课之后,总是等待教研员来评课。为了调动广大教师自我反思的主动性,在课后我们都把机会和舞台留给教师,让做课教师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总结自己最成功的一点,发现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并进行归因分析。然后在同伴互助中,大家集思广益,提出改进的建议及措施。最终,教研员对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针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行为开展整体性反思,进行有效调整与引领,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指明方向。
2.教师群体反思——让每个教师感受集体的智慧,实现质的转变
教研部门带领学校开展校本研究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以校本教研基地校为龙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第二,以学校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自行确定研究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实施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第三,在过程中,教研室既积极参与学校的研究,又在不同的阶段给予指导,并推出不同形式的、阶段性的区域校本教研现场会;第四,教研室还通过对学校档案材料的评比,发现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的走形式的问题,及时加以调控与指导,在反思中继续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第五,教研室的跟踪视导,加大了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指导力度,促进学校教师对某一问题做深入、细致、长久的研究,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促进教师成长。
3.区域性反思——聚焦教学质量
教师的变化应体现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为了有效监控质量,我区出台了《石景山区小学质量监控手册》,按照手册的要求,引导全区各小学,注重过程管理,使质量监控上下一盘棋。几年来,质量监控工作始终抓住不放,监控后,各学科教研员做出质量分析,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改进的途径与落脚点,为今后教学的有效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四、内化时提升
1.关注教师行为,在评价中内化
在课改初期,我们利用评价方案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导向,不寻求面面俱到,而是善于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在课改进程中,通过大赛历练队伍,在评价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把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作为评价的重点,在大赛后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教师有实效的行为表现,并以“亮点聚焦”、“现场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对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化的东西也大胆提出质疑,在激烈的研讨中,在有效的评价中,在思想的碰撞中,理请思路,达成共识,促进行为的内化。
2.关注典型案例,在实践再创中内化
以前我们做研究课的范围很广,但大多数课都停留在说完、评完就止步的状态上,没有过多地去反思、完善与改进。现在想来,如果评完的课再上会怎么样,改进后的设计是不是一定就理想了,还会不会又产生了其他的意外,效果会改进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基于以上考虑,学科教研员大胆尝试通过“实践再创”这种形式进行研究,即教师经过精心选题后,采取多样方式上同一节课,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或一节课后经过集体研讨,进行改进、完善或重新设计,由同一位教师再上,然后再集体研讨、改进和完善后再上。经过了这样深入研究后教师们感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现实之间的差距正在变小。在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