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拓展不能简单从事

2008-05-14黄桂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楚王晏子背景

黄桂林

【问题呈现】

一教师教学《晏子使楚》(人教课本第11册),选择拓展了4篇短文,短文的拓展阅读是这样安排的。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晏子使楚》。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先请大家读读下发的资料(《春秋战国七国争霸》、《晏子简介》),看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生1:通过阅读,我知道晏子还叫晏婴,是春秋时齐国夷维人。

生2:我知道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善于辞令的大臣。

生3:我知道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其中秦国最强。

(其他学生交流略)

师:通过资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了课文所写故事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读课文。

片断二:

师:通过课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晏子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特点。我们再来读两则故事(《晏子小时候》、《晏子的故事》),大家边读边想: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晏子小时候》写了晏子种花的事,说明他非常诚实。

生2:《晏子的故事》说明晏子确实聪颖过人,在任何场合都能沉着冷静,以自己的智慧出奇制胜。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通过拓展阅读,我们对晏子又有了新的认识,晏子确实聪明过人。其实,晏子的故事很多很多,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去阅读。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呈现的现象,在如今各学科的教学中颇为普遍。新课程倡导拓展教材空间,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教学中诸多拓展接踵而至,但教师们对拓展什么与如何拓展并未认真权衡,造成了教学目的的偏失。

一、舍本逐末,失却学科本质

拓展语文教材,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晏子使楚》而言,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特点,感受写人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所选资料虽与课文有关,但稍加分析就知道,它对提高阅读效果意义不是很大。片段一的两个小故事,并未给晏子的出现展示特定的画面,借此难以促进学生对语言内容的深刻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深切感悟。片段二中的《晏子小时候》故事虽然神奇,但晏子小时候的诚实与《晏子使楚》中晏子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联系不是很自然,处理不好反而会冲淡主题。而《晏子的故事》中的晏子的聪明过人,远不及《晏子使楚》中“聪明”的内涵厚重,对促进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难以起到什么作用,处理不好甚至会窄化探究空间,制约探究深度。

因此,教材的拓展、资源的开掘,要始终考虑学科本质,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拓展的根本目标,否则很可能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二、舍近求远,忽视文本价值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它负载的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教者应充分发挥它的潜在价值导向。因此,教材的拓展和延伸,必须以充分有效地用好教材为基本前提。舍近求远,丢掉文本,把补充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更不行。

片段一的拓展在于让学生了解背景,而《晏子使楚》的背景,课文一二两节已作了简明精炼的交代。文字里,两国的力量悬殊、楚王的别有用心、晏子的重要使命,都暗含其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不仅能解决背景问题,而且能促使学生以联系的观念,体会这一点睛之笔对故事发展的铺垫作用以及对人物特点的凸显作用,舍其而去阅读其他资料,实在是故弄玄虚,劳而无获。

片段二想借拓展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但由于所选故事与中心联系不紧,不仅难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人物的深度感悟,相反会扰乱视听。但如果对课文中蕴涵的丰富形象加以开掘,则能使人物特点鲜明起来。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矫正策略】

一、珍惜文本,就近取材,追求拓展的效度

提到拓展,人们总把目光瞄向课外。其实,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应包含教材自身广度上的开拓和深度上的掘进,以此为基础的课外拓展才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始终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是实施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

1.背景:文本中挖掘。语文背景材料的丰富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但“丰富的背景”是把双刃剑,认真选择,合理运用,可以浅化难点,深化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分主次,无限拓展,则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果教材本身隐含背景材料,则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借此促进阅读感悟,不可另起炉灶,追求表面热闹。如:阅读《晏子使楚》,一教师就借助课文很好地处理了背景的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读读一二两节,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1: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按理楚王对晏子不该小视。

师:是小国就可以小视了?

生1:我的意思是,国家之间交往应该不分大小和强弱。可楚王认为自己强大,不把别的国家放在眼中。但齐国也是大国,他可得掂量掂量。(笑声)

师:哦,你是这个意思。其他人读懂了什么呢?

生2:虽然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但从第二节可以看出,齐国的国势比不上楚国,所以楚王不把齐国放在眼中。

师:对啊,课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国家无论大和小、穷和富、强和弱,应该一律平等,可楚王却不这样认为,他想借此机会侮辱晏子,显显自己的威风。

在这里,教者把背景的发现和运用,巧妙、合理而又有效地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凸显背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由此可见,面对浩如烟海的背景材料,教师要审时度势,认真权衡,如文本的背景足以让学生去阅读感悟,就要就近取材,着意运用。

2.形象:文本中显现。课文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形象,这种形象的想象构建,对阅读感悟的促进作用更为直接。因此,珍视文本资源,须挖掘文本潜在的形象资源,增强感受,促进感悟。请看窦桂梅《晏子使楚》的教学片段:

生: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中的“拱了拱手”是装出来的。

师:有这个必要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他是齐国的使者,就要知道有礼貌,知道尊重人。这样可以让楚王无话可说。

师:这就叫做——(生:有礼有节)。那么晏子在拱了拱手的时候,为什么故意笑了笑,联系当时的情况,想象他说这句话时的神情,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鄙视的笑,晏子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中。

生:这是自信的笑,他一点也不害怕,显得胸有成竹。

……

师:除了这些,还可能是怎样的笑?

生:是挑衅的笑。想看看楚王到底能拿他怎么样。

生:是讽刺的笑。讽刺楚王是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他的。

生:是气宇轩昂的笑。

仅仅一个“笑”字,教者通过巧妙的点拨,就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了如此丰富的形象,借助这些形象,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意义内涵、情感内涵,还有效地品出了语言的技巧,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二、精心选择,着意运用,确保拓展的深度

一篇课文虽然拓展目标可以是多元的,如增加趣度、降低难度、掘进深度,等等。但比较而言,掘进深度是最为重要的,没有深度的拓展很可能是形式的,非实质的;是现象的,非本质的。但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拓展虽引起了诸多教师的重视,但不少教师多在材料拓展的宽度上做文章,至于怎样把宽度的拓展与深度的掘进有机结合,考虑不多。虽然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不少,但语言感悟的深度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可见,要保证阅读感悟的深度,对拓展资料不仅要精心选择,而且要着意运用,让学生从资源的拓展中得到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语言情感的深切感悟。

如:阅读《晏子使楚》,窦桂梅老师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狼和小羊》这则寓言。就四年级学生而言,这则寓言已非常熟悉,其拓展似乎无关紧要。然而,窦老师不是让学生泛泛地读读,简单地说说,而是引导学生比较《晏子使楚》与《狼和小羊》:小羊和晏子在与对方的争辩中都坚持了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但为什么晏子取得了最后胜利,而小羊却是另一种结果呢?结合《晏子使楚》第一节,学生们豁然开朗:晏子能够取胜,原因之一在于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说明“尊严来自于实力”,没有实力,个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据理力争也没有用。接着教者追问:“既然晏子代表国家,为什么课文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而不说‘不敢不尊重齐国呢?”学生明白:在当时情况下,先要有个人的尊严才能赢得国家的尊严。可见,每个人要想维护国家的尊严,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赢得尊重的人。这样的资料、这样的引导,就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深层,把阅读感悟引向了深刻。这样,阅读宽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掘进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楚王晏子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晏子不辱使命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楚王失弓新编
晏子使楚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楚王招贤
晏子使楚
楚王围宋(下)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