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人性的教学”
2008-04-24余慧娟施久铭
余慧娟 施久铭
“生不亲其师,怎能信其道?”
记:听说你在学生中的人缘特别好?
崔:学生是比较喜欢我。呵呵,一个原因是我比较平易,真的,不像有的老师看重师道尊严,我没有,我觉得跟那些小孩儿一起玩儿挺好。还有啊,我一说话就爱笑,他们可能觉得比较亲切吧。另外我觉得自己比较能理解人,习惯那种换位思考,很多问题都是先站在老师的立场想一想,然后再从小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样一来,许多事情就不会做得那么绝对,也不说得那么绝对,一般会从两方面把道理讲清楚,小孩子都比较认同。
记:就是说要注意跟学生沟通。
崔:对,一般我跟他们讲道理时讲得比较实在,(笑)也许是因为我这人比较实在。几年前,有个高三学生到快高考时谈恋爱,不想学习了,家长的话不听,班主任的话也不听。家长都急疯了,要我一定跟孩子谈谈。于是我找到他,我说,你会踢球,那你会成为球星吗?他说不能。我又说,你喜欢弹吉他,你能成为音乐家吗?他说也不能。我接着说,这个路那个路你都不能够有所作为,那你现在唯一的路就是好好走上大学这条路,他点头。我又问他,你将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开一个理发店,我做理发店老板。”那时我刚从韩国回来,我说,对呀,在韩国所有的理发师都有一張国际认证的资格证,证明他的水平到了什么级别,可见,就是当理发师也是要学习的,不是随便把人头发糊弄完了就成理发师了,你就能开理发店了。这是大趋势。学生就很认同。经过这样的谈话,他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后来也上了大学。还有啊,上课时老有个别学生说话,我想这得管了。有一次就跟那个学生聊了一小时,我说,说话是好事,但不是这个时候说,一个人说多了,他就空了,你要多听一听你就富有了。这样学生挺接受的,所以现在上课他不在底下说话了。
记:这理讲得真是实在。你当班主任才管这些事还是———
崔:我不当班主任,但这些事儿还得管。我也跟我们语文组老师说,大家要把自己放在班主任的位置上,不跟学生沟通,不讲清道理,你是很难把教学弄好的。光有很好的学问学识,而不从人格上教育学生,仍旧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
记:一般找什么时间跟学生沟通呢?中学老师课都挺多的。
崔:我们沟通的时间很多,因为一般每周学生都要交随笔,这是语文老师的优势。学生随笔里头什么都写,什么父母打架了,哪个同学欺负他了……学生既然写了,肯定是哪个地方让他受伤害了,或者说心情不舒服了,老师看到了就要给他疏通。有的时候看他问题比较严重了就干脆找来谈谈,这种交流非常多。还有一个途径是作文,一般的事情,老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评语与他们交流,问题严重的话还是要面谈一下,有的时候面谈就谈到了他的思想。
记:这样的沟通会不会增加负担呢?
崔:肯定会多用一些时间,但是因为这样的沟通跟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上课的时候反倒能得到学生的配合。比如,一个问题出来以后,需要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来思考,学生会很快就跟上队了,如果没有事先的了解和沟通达成的默契,他们肯定跟不上。
记:老师了解学生这一点,到高中也是很重要的啊!
崔:对呀,所有的人都需要沟通,包括大人都一样,何况小孩儿呢。而且这些小孩儿有许多事情都不跟家长说,有的时候就悄悄地跟我说,因为跟我说完了以后,我都注意保护他们那种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负责保密。另外呢,我们语文课前还有一个3分钟演讲,让他们对关心的时事问题发表评论,有的时候看他们说歪了,我肯定要给他们稍微说几句,这也是一个沟通的机会。
记: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习惯”出成绩
记;你自己带的学生语文成绩整体上都比较好,你觉得都和什么有关系?
崔:我觉得主要还是习惯问题。比如说上课我要求他们做什么,还有作业我要求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像我们的作文从来就不会写完一篇就完了的,至少得改两三次,那些按要求做的人最后成绩都差不了。
记:是你在帮助他们养成一些习惯。
崔:是的。因为我设计作业肯定不是瞎对付的,一定有我的用意。这篇课文学完了之后,我可能会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来写对课文的评价,如果他对付了就对付了,时间长了就显出差距了;如果他写出一副很好的对联就说明他思考了,他的语言就得到了锻炼。所以学生成绩好,我觉得与学生跟我好有关系,就是说我要求他们做,他们就认认真真做,逐渐养成习惯。
记:你怎么让他们养成习惯呢?有什么秘密没有?
崔:也没什么秘密,反正第一次有谁不交作业,我肯定死追到底。你不交作业,我就站你旁边问,为什么不交作业?什么原因?如果学生说“忘了”,我就跟他确定补交时间,我说,你是君子吗?是君子。是君子说话得算数,那你明天什么时候交啊?学生说明天早上交,老师我一定交。第二天早上交来了,我说你真不错,你是君子,他就很高兴。这样弄一回一般学生就能记住。如果学生说“不会做”,我就给他讲,讲明白了,他再写好交上。还有些“小赖皮”,他不交我还得追他。他是小孩儿,一会儿就忘了,下回还得这样。比如说下回我就吓唬他们,我说,你们不交作业,平时成绩就是零,考试成绩只占70%,30%是作业。作业是态度加质量,各15分,你这次不交态度就为零,内容也是零,你看看是多少分吧(笑)。给他讲的都是道理,而且都是实情。
记:这招儿挺厉害的。
崔:但开始我并不会这么跟他们说,只是在第二学期大家都熟了,就有人不交作业了,什么君子小人全不好使了(笑),我就只能动用分数杠杆了,一说分数都认同,但这总比一上来就说分数显得还文雅一点(笑)。2006年我接高三的一个班,第一天就有一半学生不交作业,说了以后就只有两个人不交。课间我就把这两人叫过去了,我说:“你们为什么不交作业啊?”“我们懒。”“哎哟嘿,为什么懒啊?”他说:“老师,懒是人类的通病,你能克服吗?”就赖皮。“老师你说怎么办吧,我从小到今天就没交过作业。”我说那好吧,呆会儿下了课咱俩个别谈吧,谈完了以后还不交,每次我在课堂上就专门说还有谁没交作业,专门去说他,上了几次课,大概有那么一个月以后,他觉得我对他挺好,也交了。有一回他又没交作业,我真的很生气,我说今天谁没交作业,这节课你们也别坐了,大家都站到后面去。站了5个男生,等到下课铃声一响,那个说他懒的小孩吱溜就坐回他的位置了。我说,哎哟你这个人,真的够君子啊,他就说什么意思啊老师,我说,君子的特点就是守时,知道这课间10分钟是你的,所以你马上就回来了。这以后他马上就交作业了。你看这个小孩儿,其实我当时也没想到,因为按理说孩子们都在后面站着,没有老师的指令他一般都不敢动,而那个小孩吱溜就回来了,他就坐在我眼皮底下,后来我说他界限分得真分明,真的不是讽刺他,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随时随地你给他一两句表扬他就特别高兴。后来他的语文突飞猛进,还不错,其实这之前,他读过不少古文,功底好。
记:想改变一些习惯是不太容易的,尤其到了高中阶段。
崔:小孩儿就得表扬,你往哪儿表扬,他就知道朝那个方向走。好多年前我老拿学生的作文开玩笑,写的是一个小学入场式训练,有一个小孩走过去时鞋掉了,他没吭声,光着脚走出去了,校长发现这个细节后特别表扬了他:没有因为鞋掉了停下来影响集体。结果,等正式入场式时,队伍经过主席台后,地面一片小鞋(笑)。从这里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小孩你让他干嘛他就干嘛。这是真事。高中生也一样。
记:但还得看怎么表扬吧,也分有水平的表扬和没水平的表扬,大孩子喜欢的表扬和小小孩喜欢的也不一样。
崔:小小孩可能说他好就行了,表扬高中生吧,一定要讲出其中的道理。后来那小孩儿就成了我的“粉丝”了。语文课他才来,别的课他都不来。(笑)
记:表扬也是一门艺术啊!养成好的习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有什么关系吗?语文成绩的提高好像是个慢工夫。
崔:好的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但认真做事,恪守承诺,按要求完成任务,这些都是好的习惯,也都是有助于语文學习的习惯。因为语文说到底就是“输入”和“输出”,就是阅读与思考。阅读可以是轻松的学习,但思考一定是严肃认真的思维活动,而要“输出”,要说出来、写出来,就要负责任,没有认真做事、遵守承诺的习惯修养作保证,这些是无法做到的。也正因为认真做事,所以认真面对每一次作业,每一次发言,每一篇作文,时间长了,积累得多了,语文能力必然提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从“认真”这个习惯开始的。
记:好。真是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当老师也不例外啊!
学生最喜欢我所做的作文互动式改革
记:你的学生曾在作文大赛中屡获大奖,中考、高考成绩也很好,跟我们说说你作文教学的秘诀吧!
崔: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秘诀,就是对作文做过一些改革探索吧。
记:什么改革呢?
崔:最开始是口头作文。说起来还挺逗的,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那是一节口头作文课,我给了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三四个人发言后就再无人说话了。要命的是,那天教研组长竟然陪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姚家祥老师来听我的课。看到我急得不知所措,语文科代表和班长拼命捧场,两人你来我往没话找话地“挑衅”对方,直到强词夺理,好像故意吵架。总算听到了救命的铃声。刚一走出教室,教研组长就一脸不满地问:“你备课了吗?”当时真让我无地自容。
记:确实是让人尴尬的一课。
崔:事隔不久,姚老师却点名让我在区里上公开课,形式就是“口头作文”。他坚持认为这种课型“简便快捷、收效好”,值得推广。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口头作文形式,对小说《雾》的细节描写进行评析”一课。这一课后来被评为海淀区优秀课,我也因此成为清华附中语文组有史以来第一个在海淀区讲课获奖的教师。
记:可见不能以一课得失论英雄。
崔:是啊。口头作文课的尝试让我想到,语文学习如同游泳,只有让学生自己下水去尝试,才能最终提高语文水平。
记:那么口头作文课是否坚持下来了?
崔:是的,这已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型。从大胆发言到即兴演讲,再到避免口头语,是口头作文的心理要求;从完整地叙述到有针对性地评论,再到命题拓展,是口头作文的形式要求;从讲课文梗概到命题议论,再到诗词赏鉴,是口头作文的内容要求,渐渐地形成规模,现在的课前3分钟就是这种课型的延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开始变得伶牙俐齿、出口成章。1998年,在8年实践的基础上,我写了《口语表达与素质教育》的论文,获得北京市特等奖。当然这是后话。
记:看来教师还是应该敢于尝试啊,说不定就误入“藕花深处”,探得一片迷人风景呢!
崔:这也得感谢姚老师的慧眼,否则,那一课就会定格在“失败的一课”上而毫无价值。
记:那接下来的作文改革呢?
崔:1995年,我被推举到教研组长的位置上。针对当时清华附中重理轻文的风气,我带领老师们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其中之一就是互动式作文。
记:当时应该是很前卫的吧?
崔:是的,所以我说是“大胆”的改革。
记:作文改革的动因是什么?
崔:有研究表明,职业作家用25%的时间修改手稿,而中学生仅用不到1%的时间来修改他们的作文。没有经过修改的“毛坯”,不能算是作品,更何况仅仅是普通学生的作文;经过修改但不是精雕细刻的文章,也难以让人得到审美享受。
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学生写作文也应该有作品意识,这样修改才是有价值的。
崔:对啊!对于教师来说,指导学生修改,应该既了解学生的表达水平和能力,又知道学生每次作文构思的全过程,即知道学生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他想写的是否都写出来了。
记: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构思全过程?总不会一个一个去面谈吧?
崔:那倒不用。第一步是在作文完成之后,要学生写一篇“写作后记”,写清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哪些地方是自己最得意之处;哪些地方想写没写出来;哪些地方写得不顺手或不知该怎样写,然后交给教师。只有写好体会,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在为自觉、自为,最终赢得自由。
记:这个办法好!
崔:接着,教师用一两天时间浏览作文,浏览时对精妙的词语和句子画上波浪线,对病句画上横线,概括出通病于下次课讲评。讲评时要讲清楚病在何处,比如记叙文只有叙述没有描写,议论文只有举例,没有讲理,等等。毛病只能挑主要的讲一两个,要讲清楚这些毛病会对作文有怎样的影响,然后提供比较成功的蓝本宣读,以使学生明白该如何修改。总之,重在对学生思维堵塞处进行指导和方法指点,最后提出修改要求。这当中要对个别问题较大的学生给予面批。接着发还作文,学生用一天时间修改作文,修改在课下完成,规定修改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修改的作文要誊清。
记:这种指导真细腻啊。
崔:语文本是细腻的学科,教学不细就教不到点上。
记:说得太对了。然后呢?
崔:学生将修改后的作文再度交上来后,四人一小组,互相评判。评判应是旁批、点评式的,对文章精彩之处要予以肯定、赞扬,对不足之处要予以修改;对不会修改处提出商榷意见;然后写总评。总评要指出作文的至少两条优点和一条缺点,同时根据教师提供的评分标准打分;这样一篇作文可得到来自3位同学的评价。
记:教师不修改,只指导修改,个别面批,很有“偷懒之嫌”啊!
崔:呵呵,应该说是“点穴之功”!对教师功力的要求更高,比如,要看准穴位,要点得恰到好处,不容易呢。学生呢,也能逐渐养成倾听、吸收他人意见的习惯,学会评判他人。别看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力,需要积淀。
记:这样学生也可以了解周围同学的作文水平,使作文有了更多读者,更多评判者。也是我们常说的,充分利用学生差异资源。
崔:对啊。其实同伴之间的影响往往比來自教师的影响更有渗透力和震撼力。学生之所以喜欢互动式作文,就是因为在同学的评语中,他们能得到从老师那里得不到的表扬和欣赏。
记:好,那下一步呢?
崔:经第二次修改的作文交给教师,评判成绩。如果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或者文章确实存在明显缺陷,教师就单个面批,主要是指出重要问题所在,学生再度修改。这次修改后的作文只要差强人意,就必须给好分数,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记:如果这样修改以后,还不能达到作文要求,怎么办?
崔:因为学生已经改过两遍,再改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改用印发典型作文的办法,引导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修改。所谓典型作文,就是问题比较集中、明显的文章,如记叙文中描写不细致、议论文中分析不透彻的,拿出两篇,一篇比较成熟的,一篇是还需要修改的,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优劣,共同打分,说出给分理由。然后就其中不理想的地方进行有目的的、集中的修改。
这时的修改,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比如,把叙述变为描写等。然后要求那些作文没有达到80分的再度修改。学生因为明白应该怎样修改,也明白教师评分的要求,所以修改起来会比较明确。对那些已经达到80分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再修改,比如,改后还可以重判分。对那些作文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又是一次“有法可依”的模仿写作。
记:这样“磨”作文,效果怎样?
崔:从清华附中几年的实践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有明显的提高。以前每次写作文,经过老师指导修改后,一个班能有一两篇范文就很不错了,现在,经过一轮互动后,范文可达到10余篇。学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写作、如何修改、完善,逐渐达到不需要“教”。教育的本义不就是引发、诱导、启迪吗?
记:互动式作文教学好是好,但好像也很繁琐啊!
崔:的确很费时间,一轮下来需要一周,所以不能每次都这样有板有眼地进行。在操作时可以把学生互相评判与典型文章集体评判修改结合起来,以提高实效。但是“写作后记”要写,因为这是教师把握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另外,面谈也是迅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避免教师辛苦判分的好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在写作上不开窍的学生,他自己不会写,硬让他写,写出来全没样子,再写也是无用功。如果他真的没有写作思路,面谈时就可以教给他该怎样写,写什么,让他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去写,写完了再谈,再改。这样有几次学生就上路了。
记:这就是说,只要做好关键环节,也会很有成效。不是每个题目的作文,学生都愿意这样改的吧?
崔:是啊!作文题目多为老师定的,有时不合学生胃口,就很难激发他们一定写好的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第一个是抓住契机,让学生在情感震动中,确实有不吐不快的冲动,然后写作文,比如,《角色》、《那一次我迟到了》、《“非典”一日》;第二个办法是话题作文,提供那些有争议或者利弊共存的事件、材料让学生写,比如“时尚”、“尊重”,等等,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同时具有可读性。
记:这些办法就是今天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
崔:是的,所以语文老师要终身学习、终身勤奋、终身思考。
“让学生在我面前得到尊严感和成就感”
记:你现在对高中语文教学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崔:老师代替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各种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也比较完整,各种教材网上都有。但是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中学老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学,而大学则不会管你是不是会学习。现在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讲得特别精彩,但是学生不会、不懂,我觉得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老师可能是需要讲,特别是他激情迸发的时候,一定要讲,那就是展示你的学识和才华的时候。但怎么去感悟、去分析,那可是我领着他们走过来的,这个我绝不代替。
记: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思考过程?
崔:是的。现在语文教育界老有些人急着出一点什么教学思想、独家秘诀啊,其实语文说白了,就是那四项:听说读写,不管什么时候,这四项都是最基本的。再往简单里说,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入和出的问题。入和出都需要阅读和思考。入,就是要学会吸收,学会筛选信息,不能把听到的看到的都纳进来,所以我觉得语文学习的第一道坎一定是思考。在教学中,我就比较注重阅读中的思考和观察生活时的思考。出,就是表达。不管是读还是写,总得有听众和读者,这就得能说到点子上,能写有价值的东西,这需要什么———阅读和思考。能把这两件事情做好,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就可以了。
记:尊重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其实是教育上对学生最为深刻的尊重。聊了这么久,我们发现你不仅在人格上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个孩子,用对话和道理来“征服”他们,而且也在学科教学的深处为他们拓展作为即将独立的人的尊严感。这与你对教育中人的理解应该有很大关系。
崔:我常想,教师很像催化剂,虽然有不同的性格,但到了教育里面,都是为了促进新人的成长。教育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成名成家,但是可以让每个孩子成人。前提就是让他感到做人的尊严和幸运,享受到做人的快乐。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更需要用尊重、肯定给予他们以自信、尊严和成就感。
记:学生对你的评价中,很经典的一句就是“一视同仁”。在如今这个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里,老师怎么能做到在各种问题上都尊重每一个学生呢?
崔:我有一个基本价值观,就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他来到这个社会上肯定是有用的,你再觉得他没有价值,他作为一个陪衬人也使别人显出价值来。所以,就是再生气,只要这样想一想,也就消解了很多。慢慢地我开始爱每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爱就是欣赏,欣赏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神情、愿望、进步等。开始欣赏了,就开始奔向目标了。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就如同看到一个个灿烂的未来,内心就止不住涌动着激情与希望,我就想让他们在我面前得到尊严感和成就感。
记:这是一种难得的投入状态。达到这个状态才会有大爱,才会有大智。
崔:大爱、大智不敢说。总之,这样一来,“尊重”就会成为教师的一种自然状态,就会不自觉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记:所以才有了你的另一句名言———“语文教学是人性的教学”。
崔:呵呵,也许我的语文教育信条与这些观念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说看多了就开始注意人的尊严和心理”
记:崔老师,听说你特喜欢看小说,是吗?
崔:(笑)是的,但现在有些小说我都看不大懂了。我原来比较喜欢看《罪与罚》、《富人与穷人》、《飘》等,反正都是1978年以后印出来的那批小说,什么都看。后来我发觉我喜欢看有争议的小说,还有一个是人物传记。我觉得特别好的就推荐给学生,比如我喜欢《狼图腾》,好几年前刚出来的时候我就看了,我就推荐给学生,学生家长可信了,说你们崔老师说好我们就去买。
记:孩子们给你介绍书吗?
崔:我们有这样的环节,每年有一次,就叫新书推荐,专门拿出语文课来让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这就是一种交流。
记:读小说和你的教学有没有什么联系?
崔:我觉得还是挺有关系的,看小说看多了就开始注意人的尊严和心理,就会不自觉地揣摩人的心理。作家很多深刻的见解真是不知不觉中就隐藏到自己这里来。
记:这对当好一个老师很重要。
崔:非常重要。小说里面人性细腻之处,有的时候是我们尤其是年轻老师没有经历过的,他不会体会到那么细致的東西。小说精彩的地方就两点,一个,教会人说话;一个,它有很多人生感悟,使我们知道,人在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有怎样的心理,就会知道人性是这么复杂。小说使人丰富。
记:使人成熟。
崔:不成熟(笑),走哪儿都说我不成熟,一辈子都没法成熟,不会变得油滑,但会变得细腻,老天真。你想书里头写的净是特唯美的东西,其实呢,不是。
记:因为现实里没有的,所以在书里来表现。
崔:我觉得看武侠就是这样吧,人间不平事,武侠来解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