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真知与真爱的世界里

2008-04-24刘群

人民教育 2008年12期
关键词:魅力老师孩子

刘群

百年之前的1908年,吉林省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小学———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在松花江畔正式建成。其时,有平房37间,学生100名。

历经风雨,几度变迁。到2008年,当年的小学堂发展为拥有200多名教师、4000多名学生的名校,这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

从一个世纪前的开风气之先,到今天的闻名全国,实验小学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百年前,首任校长、近代教育家王文珊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诗书真理移山海,甘为后代当牛肩”;如今,现任校长邢桂芳提出:“走进孩子的心灵,用真知和真爱为每个孩子的个性选择和精彩人生奠基。”

一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逝去的是似水流年,不变的是教育者永恒的爱与责任,是百年校园永恒的教育魅力。

“要想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不断地学习”

实验小学校长邢桂芳,从教35年,担任校长也已经有10个年头了。在很多老师眼里,她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岁师范学校毕业,从一名普通教师干起,29岁成为全国优秀班主任,34岁成为吉林省数学特级教师,数次被评为省、市劳模,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她的“成长传奇”?

“是学习,几十年不间断的学习。”邢桂芳说。

在她的办公室、家里,到处是书籍、杂志。每逢出差,邢桂芳总要挤出时间逛逛书店,淘回一些在吉林买不到的书。不同版本的教育学、管理学、人才学、心理学书籍都是她涉猎的对象,无论再忙再累,她也坚持每天学习,不断思考。

久而久之,许多老师以到她办公室“尋摸”新书为乐趣。他们知道,在她那里,总会有新鲜的东西———新鲜的书籍,新鲜的思想。

最近,邢桂芳出版了一本50多万字的书,名为《守望生命的根系》,就取材于她平时的积累。这次出书,让不少老师亲眼见识到校长多年的手稿,那是出自不同年代的、样式各异的几十个厚厚的笔记本及各种稿纸,有读书笔记,也有随感和文章,一笔一画记得密密麻麻。

这堆几乎半人高的手稿,见证了邢桂芳几十年的勤奋和汗水,让老师们感动不已,也让老师们钦佩不已。

在邢桂芳“主政”实验小学的10年间,“学习”成为校园里的一个关键词。邢桂芳对老师们说:“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一所学校,乃至一个民族。要想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不断地学习。”

在实验小学,各种类型的读书学习活动开展得普遍而有效。一大批教师在持续的学习、积累中成长起来,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王旭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总喜欢走与别人不一样的路,看的书不但多,而且杂。学校指定的必读书,我看;学校没有指定的书,我也看。”她说。

在一次学校读书汇报活动中,王旭代表学年组登台演讲。“我一直对军事方面的书感兴趣,所以就从信息技术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用谈起。然后切进主题:如果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他们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个生存问题。”

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表达,让全校老师眼前一亮。此后,她共进行了7次汇报演讲,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学习成果,被她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没用几年时间,她就拿下了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创新杯”教学大赛一等奖等若干奖项,成为学校里成长最快的年轻教师之一。

2005年,王旭走上科研室主任的岗位。

“角色转变之后,我的任务是设计学习活动,为老师们的成长服务。”王旭说。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浏览老师们的博客,看一看他们的随笔、感悟、困惑甚至牢骚,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

这几年,她设计了不少受欢迎的读书活动。比如“全校同读一本书”,让大家一起研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经典著作,互相讨论感受。这比起独自阅读,又别有一种感觉。再比如“师生同读一本书”,让教师与学生一起领略读书的乐趣。

有人说,从实验小学走出了像窦桂梅这样的名师,绝非偶然,这是一块适宜教师成长的土壤。的确,目前实验小学拥有13名特级教师,80多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这些数字甚至超过了一些县、区的总和,让很多学校羡慕不已。

然而,人们是否注意到,在鲜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下面,总会有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日夜不停地汲取着营养和水分?

教师的成长,也一样取决于他的“根系”。这个“根系”,就是他的持续学习、不断积累。

爱,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今年4月25日,是徐锐老师53岁生日。

多少年来,这个日子总是让她既幸福又担心。幸福的是,她总是接到来自孩子们的真诚祝福,许多孩子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却把她的生日牢牢记在心里。担心的是,孩子们总是要花费不少钱买鲜花、买蛋糕,这让她心里不安。

今年又是这样,不知哪个学生通过公安局的熟人打听到徐老师的生日,早早就开始准备。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真好,直到日子临近的时候,才被徐锐无意中发现。她当即叫停孩子们的一切行动,自己掏钱买了一个大蛋糕,和学生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

“53,这是我多么不愿意面对的一个数字。在内心里面,我总希望自己和学生是同龄人,让我能轻松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也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徐锐说。

从教31年来,她几乎年年做班主任。在自己的博客上,她的名字叫“童心不老”,自称是“一个并不令人讨厌的、人老心不老的、总喜欢给学生勾画未来的、有些上了年纪的小学老师”。

虽然已经年过半百,她仍然和学生一起跳皮筋、玩球、跑接力、单脚跳,和学生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啊、笑啊,一起经历童年的快乐和成长。

前几年,徐锐接了一个特别淘气的班,因屡屡违反纪律,被学校大会点名批评。

她跟学生约定:“如果咱们拿到‘标兵班级,老师就每个周六都带你们去体育场踢球!”学生没辜负老师的期望,拿到了“标兵班级”。徐锐也说话算数,每个周六都起大早,带他们去踢球。

一天下大雨,场地里积水都没过脚面了。徐锐问学生:“咱还踢不踢?”学生回答:“踢!”于是师生们冒雨赶到体育场,踢得那叫一个痛快!踢完了,她带学生回家包饺子吃。孩子们技术不佳,一锅饺子最后煮成了面片,可大家吃得别提多高兴了!

就是这个班,后来特别团结、向上。若干年后高中毕业的时候,单是清华大学就考进了5个人。学生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小学校友会”,每年都回来看望他们“最亲爱的徐锐老师”。

学生们一届一届毕业了,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些学生的孩子,又成了徐锐的学生。虽然岁月的痕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双鬓,但当年的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还是像年轻时候一样,那么意气风发,那么精力十足。

这股持续了几十年的热情,究竟从何而来?

邢桂芳校长说:“是来自对学生的爱啊。只要老师爱孩子,他的教育激情就会油然而生。人人爱孩子,从内心爱孩子,是我们最大的教育财富。”

因为有爱,所以有了那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仲维敏老师班里,有一个叫小雨的女孩连续迟到了几次。问其原因,说是家里闹钟坏了,妈妈没有时间去买。这个理由,让周围的几个同学气得直叫!

仲维敏悄悄对孩子说:“老师知道你不想迟到。明天我打电话叫你,对谁也别说,这是咱俩的秘密。”第二天,她准时打电话过去,是孩子妈妈接的,一听声音就知道还没睡醒呢。仲维敏說:“我想问问小雨,班里的钥匙在谁那儿呢?”第三天又打电话,这次是问:“昨天谁锁的教室门?”

一直到周五,孩子都没有迟到。放学时,她特地叮嘱小雨:“周末的时候,让妈妈别忘了买闹钟啊!”

下个周一,孩子没有迟到;周二,没有迟到;周三、周四、周五,还是没有迟到。快乐的孩子,每天像小燕子似的在班里忙来忙去……

真正的严师,绝不靠板着面孔来显示自己的尊严。爱和宽容的力量如此巨大,任何棍棒、皮鞭和声嘶力竭的吼叫,在它面前都不值一提。

爱,需要宽容,还需要智慧。

刚接一个新班不久,闫柏林老师发现学生发言不够响亮。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大多数。这让热情洋溢的闫柏林有点沮丧:“我们学习的是多么美丽的母语,这么萎靡怎么行呢?”

他想起自己念师范时练发声的方法,于是下令:“全体起立,面向窗户,齐步走!”学生们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有的还在小声嘀咕:“老师让我们给气疯啦!他要干什么呀?”

“同学们,把窗户打开!看见没有?那边走过来一个人,冲他喊:‘小———刚———看谁底气足、声音大!”

“老师,人家听见了骂我们怎么办?”

“不怕!你们看我的!”说完,闫柏林长长地喊了一声“小———刚———”,然后赶紧蹲下。

学生一看,哈!这个老师比我们还调皮呀!顿时就来了精神。一声声“小———刚———”不绝于耳,声音不知不觉就变大了。

再回答问题时,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声音响亮。偶尔再有声音小的,不用老师说,同学们会争着提醒他:“小———刚———”

问题就这么解决啦。

有人说,小学教师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无非是识几个汉字,学几道算术题。但是,如果这份工作饱含着爱,就变得不简单了!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绽放的笑容,一颗顽皮的童心,背后是教育者太多的责任、智慧、理解、宽容和付出。

有了爱,教育才会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具有影响力。

爱,就是教育的奥秘,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走上研究之路,教学变成一项具有无限魅力的事业

这是王福文老师一节特殊的语文课。确切来讲,不是一节语文课,而是一节阅读课。

阅读的内容,是一篇儿童小说《对改变声音的梦想》。

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挺复杂的人物,孩子们身上常有的毛病他也有,像什么忘写作业啦,不爱跑步啦。但是他聪明、好奇,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专注。小说讲的就是他的遭遇。

读完了,学生开始发表评论。

“我很崇拜他!有个性,敢反抗成人对我们的强迫!”

“我挺佩服他的,可他也有不少毛病啊!要是改了不就更好吗?”

“不能改啊!要是都改了,那还是他吗?缺点有时候也是优点。”

……

发言很热烈。一节课过去了,学生们好像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

“学生之所以这么积极地思考和表达,是因为我们早就‘约法三章。”王福文说,所谓“三章”,就是在阅读课上一不考试,二不作文,三不说假话。

每周,他们至少要上一节这样的阅读课。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王福文说:“现在学生普遍写作文困难。作文写不好,不是因为他‘写不出来,而是因为他‘想不出来,因为他内心的感情和思想不够丰富。”

“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多读。”他说,读书像给学生打开一个窗口,通过别人的故事、作品丰富他的情感世界。阅读课上,学生的状态是放松的,思想是解放的,他很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其实是在促使他思考、感悟。

像这样读过一个学期之后,一些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没说完的话,写下来送给老师看。王福文也开始慢慢让他们介入“写”。

“写”仍然是非常自由的。几乎没有什么命题作文,通常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而文题、题材、体裁都不作限定。多数情况下,是让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感想。叙述也行,发感慨也行,写童话也行。

比如,五年级的孩子围绕“感动”的话题,有这么几篇作文:《在妈妈的目光中成长》、《朋友,是心头的一团火》、《感动,源于批评》,分别从友情、亲情等角度来写。

文中那些生动、充满灵性的语言让人惊喜:“爸爸发脾气的时候,眼睛瞪得溜圆,声音变得很粗,像个大狗熊!让人不敢靠近他。”“我在妈妈的目光中长大,长大。走到哪里,我今生也走不出妈妈爱的目光。”……

“单纯进行作文训练,一定是呆板的、机械的,因为没有看到作文背后的‘人。写作是‘人对内心的表达和倾诉,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作文。”王福文说。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王福文一直在坚持他的研究和改革,这后来成为一个小课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不久,他的做法得到校领导肯定并在学校推广。

在实验小学,小课题研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课题的共同特点就是“一、实、小”。“一”指一个理念,以魅力教育为宗旨;“实”指研究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小”指研究的不是大问题,而是小问题。

近几年,实验小学新教师的数量达到130多人,占到教师总数的一半还多。一进入学校,他们就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研究”。

王秋老师是四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她的备课组共9个人,有7个是年轻教师,其中有3个是新教师,有1个刚工作了两三年。

这9位老师根据教学难点和重点,一起开展研究。一年级,研究“识字方法”;二年级,研究“识字与阅读结合”;三年级,研究“重点段教学”;四年级,研究“阅读与写作”。

把日常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促使教师们不断进行反思、梳理和积累。目前,王秋组里的几个年轻人,都已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

走上研究之路,能让教师彻底摆脱应付教学的状态。从追赶、跟随,到奔跑、飞翔,他们把自己的平凡工作,变成了一项具有无限魅力的、值得终身追求的事业。

“做该做的事,与做喜欢做的事,感觉是不一样的”

高峰老师,1992年参加工作,教了6年语文,担任了6年班主任。然而在30岁那年,一个特殊原因,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问题出在嗓子上。他的咽炎越来越厉害,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连续上两节课,嗓子就哑得说不出话来。对一个渴望做好工作的年轻人来讲,这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学校先后安排他去电教室、教导处工作了一段时间,可是高峰觉得,这些工作都不适合自己。他向学校领导提出,他想当一名美术教师。

提出这个要求,高峰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我上师范的时候就很喜欢画画。后来虽然当了语文老师,也没改变这个爱好。我想,我一定得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30岁上转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得到校领导的肯定答复,高峰就到一个专业画室报名学画。每天下了班,他要从5点学到7点半才回家,整整学了两年。

另外,他还看了不少美术专业书。特别是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的《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和美学家鲁道夫·阿思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两本书被他反复研读,都已经翻烂了。

“那段时间,现在回想一下挺苦的,但是又很有乐趣。你知道,做自己该做的事,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感觉是不一样的。”高峰说。

几年之后,他渐渐摸索出美术教学的门道。

“我觉得,小学美术教育应该着重发展学生的视觉想象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高峰说,“在孩子眼里,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真实生活与童话意境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每个人想象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为此,高峰先后自己设计了100多节课给学生上,从内容到画种、技法,都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要求。

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旁若无人地画呀画,完全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

在他们笔下,花瓶长着活泼的大眼睛,头上戴着红红绿绿的花朵,欢快地跳着舞;汽车挥舞着翅膀,在天上飞来飞去;英文字母经过重叠、旋转,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滑梯、玩具……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对他们来说,视觉甚至是一种比语言更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打下一定基础之后,高峰鼓励他们记自己的《涂鸦日记》,把日常事件和感受用单幅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行视觉积累。

高峰的美术课,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2003年,他成为吉林市十佳美术教师之一。第二年,他成为吉林省首批十佳美术教师之一,那年,他35岁。

有人说,高峰是“因爱好而选择,因选择而精彩”。而高峰自己说,他之所以转行成功,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开明和支持,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

在实验小学,这并不是个偶然的现象。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在实验小学当过音乐老师;数学特级教师、副校长陈晓梅,也当过音乐老师;六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岳晓霞,是体育老师出身……

“在我们学校,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上,校长都在关注着你,帮助你定位,给你提供发展的空间。”科研室主任王旭说。

一所学校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节课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魅力

4年前,實验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陈晓梅听了一节校内公开课。

那是一节数学课,讲的是《百分数的认识》。课上得很新颖,教师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导入,学生通过对衣服材料的调查来谈对百分数的理解。

三四个学生分别代表各自的小组发言,都说得很好,很正确。从表面上看,学生们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百分数的含义。

课“顺利”上完,评课开始了,是“一边倒”的赞扬声。

陈晓梅却感到很不对劲。

个别学生的思考,能代表其他学生的思考吗?几个学生学会了,就能说明其他的学生都学会了吗?为什么不让更多学生谈谈他们的认识?为什么不多设计几个题目,来测试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问题的核心?

在评课的时候,陈晓梅把这些问题一股脑儿地抛出来。顿时,全场肃然。

正是那节课,促使陈晓梅从另一个角度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一堂有魅力的课?

“以前,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他的理念新不新?他的讲解是不是声情并茂?他是不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电脑、多媒体、教具?”

“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如果老师做到以上几点,学生就应该能学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陈晓梅说,“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怎么能忽略了学生?学生的回答最真实。”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的核心,这才是最关键的!”

为此,陈晓梅用了几个月时间,把学校里所有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她要求老师们: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思考,这节课他们可能遇到哪些问题?要重点突破他们的哪一点思维局限?

“让老师们实现这样的转变,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陈晓梅说。

真的,让老师们俯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直面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接纳学生的质疑,改善自己的课堂,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学校两年一度的“魅力课堂”比赛,充分体现了他们思考、实践的成果。

就拿韩巍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来说吧,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的难点,因为从这里开始,学生要实现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飞跃,要跨上一个大台阶。

一般的讲法,应该是建立4个模型,加、减、乘、除各一个,比如:4+a,4-a,4a,4/a,给学生讲一讲各表示什么意思。

韩巍却只建立了加、乘这两个模型。剩余的时间,她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4本相同的书,韩老师问:“在这里,a和4a可以表示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a可以表示一本书的单价,4a就表示4本书的总价。”

“a可以表示一本书的页数,4a就表示4本书的总页数。”

“a可以表示一本书的厚度,4a就表示4本书的厚度。”

……

看样子,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了。

这时,韩巍提了个问题。她用手指了指一个学生,又指了指他周围的3个学生:“如果我用a表示一个同学的体重,4a就表示这4个同学的总体重,对不对?”

学生们齐声回答说:“对!”

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了。

听课的评委、老师们都禁不住在心里叫了一声“好”!因为,这正是学生思维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孩子们总是很难理解: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a只能表示同一个量。

很快,有学生反应过来:“不对,如果4个同学的体重不相等,就不能用4a来表示!”

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关键就在于老师一个巧妙的问题,直击学生的思维软肋,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试金石”从哪里来?从老师对学生的观察、研究和了解中来。

一块“试金石”,也“试”出了老师的分量。

尽管四个模型只建了两个,尽管课堂显得不那么流畅,但6个评委还是一致打出了高分。最终,韩巍老师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

这也体现出实验小学对课堂的评价标准:一节课可以不完美,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掌握问题的核心,就一定是有魅力的课堂。

“很多老师喜欢到我们学校来听课,是因为我们不作假。我们的公开课、教学比赛,都是真实的课堂,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完美的作秀。”陈晓梅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与学像呼吸一样自然。”

他们所追求的魅力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除去了热闹与浮躁,静静地萌芽、生长。

一份心血,一份收获。

今年夏天,岳晓霞老师的学生们就要毕业了。这个班,她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

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就像些柔嫩的小苗苗,时常还要抱着她的腿,哭哭鼻子;现在,他们长得快跟自己一般高了,健康、茁壮,像一棵棵生机勃勃的小树。

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连1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会;现在,他们能自己用四五种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其灵活、其严谨,甚至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看着学生的成长,岳晓霞忍不住要为他们鼓掌!

在她的心里,充满了教育者的自豪:“有什么事情,能比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更幸福?有什么職业,能比当老师更能体会这样的幸福?”

是啊,无论时光流转、世事变幻,有一个道理亘古不变,那就是:只有教师,才配得上享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幸福!

因为,他们付出了真爱,付出了汗水,付出了自己的青春。

实验小学的百年校园,因为他们的存在,而魅力永存。

猜你喜欢

魅力老师孩子
孩子的画
魅力展示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