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满生机
2008-04-24王丹
王丹
由繁华的鼓楼大街拐进黑芝麻胡同,仿佛进入了真正的老北京地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幽深的胡同,婆娑的古树,安闲的老人,即便是胡同两侧的各色小店,都是古香古色的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以下简称黑小)就坐落在这雅致的古韵之中。
走进黑小精致蓊郁的校园,俨然走进了一个时时处处散发着育人馨香的庄严殿堂:北京市课改先进校、东城区素质教育特色校、教育资源优质校、东城区小班教育精品校,一个个荣誉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了几代黑小人的努力与成长。
2006年,黑小又在新任校长杜军的带领下,正式成为东城区第一个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基地。从那一刻起,杜军带领着黑小的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创造性的发展道路。
迈上行知之路
校长最大的快乐就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教师;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学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这是一段寄语黑小的文字。这充满灵性的文字,折射出的是杜军这位优雅知性的女校长的教育理想以及以她为代表的黑小人对教育的那份执著与坚守。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杜军办学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十几年来的学陶、师陶的特殊经历。
故事还得从1999年的国庆50周年庆典之时说起。当时,作为民进中央选派的代表,杜军参加了国庆观礼,在观礼台上她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学生、原中国教育工会主席方明老先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一定要学点教育史,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作为中国的教师必须了解陶行知,如果你没有读过陶行知怎么能在中国做好教师呢?”
方老的一席话,使杜军捧起《陶行知教育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从教20余年来从未有过的激动,从未有过的强大力量冲击着她的心灵。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最朴素、最真切的名言;了解了“爱满天下”、“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身”……杜军心中逐渐铸就了坚定的信念追求———学习陶行知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
2006年1月,杜军调任黑芝麻胡同小学校长。“国家把整个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像是刻在了杜军的心里。面对黑小这所历史名校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教育大师的垂教如一缕灵光,照亮了杜军心中的梦想,让她立志用全部的激情与智慧,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本色校园。
黑小是一个实现教育理想的新舞台。杜军说这两年她只做了两件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构建创造教育发展理念;以务实和坚持的态度把这一理念兑现为教育行为。
在她的领导下,全体教师深入理解和贯彻素质教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寻找教育根基,确立了“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每个学生享受精品教育”的办学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与新课程理念统一起来,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创造教育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统一起来的“两统一”原则。以小班教学作为学校的特色,建立起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基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
当校长的办学思想演化为师生的群体价值追求时,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凝聚成不可阻挡的力量,黑小就这样掀开了学校创造教育的新篇章。
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事事都能彰显创造性。”
“创造像呼吸一样自然。”
“课堂不是机床,课堂不是作坊,课堂更不是流水线,课堂应该是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创新能力的竞技场。”
“创造是一种工作態度,是一种热爱本职工作的体现。”
“做创新型教职员工,用心用脑用智慧去工作。做创造之人,做培养创造之人的人,师生共学习、共成长。”
……
读着这情理交融的格言,是否让你对教育多了一些认识和思考?格言的作者并非我们熟知的教育名家,而是黑小的教师们。这些源自他们心中有感而发的格言,体现了黑小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曾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们自觉地读书,认真地学陶、师陶以后,对教育生活就有了重新审视与发现。
在黑小不大的校园里,处处散发着书香。“学校要有读书风,教师要有书卷气。”这是杜军一直倡导的,她为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配备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两本书,并亲自进行首期导读,号召大家认真读书,学习教育理论。学校还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室(以下简称陶研室)。杜军希望通过这个研究室,把这样的信念带给每个教师:从这里,你将进入探索教育真义的大门;从这里,你必须以一个教育家的伟大目标鞭策自己。
2006年9月15日,在杜军、王凤岭、姚素丽等校领导的大力倡导下,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及学陶、师陶实践的体会,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黑芝麻小学创造宣言》,阐明了黑小创造教育的观点、目标、管理理念及决心。
不仅如此,老师和学生家长还共同谱写了学陶歌曲《扬起创造的风帆》。那动听的旋律既唱出了每一位黑小人的梦想,也见证了两年来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
创造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并不难,但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去实践却不是一件易事。“如何使理论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支撑点?”这是黑小的老师们积极探索的新主题。而怎样从自身做起,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推动创造教育,并激励学生不断获取终身发展的能力,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就说年轻的体育教师龚智慧吧。学体育出身的她,以前并不太关注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一次与杜校长聊天,校长引经据典地谈起了陶行知,谈起了自己学陶、师陶的切身体会。这番谈话给了她很大触动,好强的龚智慧决心补上这堂课。业余时间,她给自己拟定了一份长长的阅读书单:《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学》、《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
短短几个月,龚智慧做了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对教师职业、对素质教育、对创造教育、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等,她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视野的开阔,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她将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提升逐步落实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
黑小身处胡同深处,操场面积狭小,天天出现几个班同时上课的局面。怎样妥善安排运动项目,并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孩子们喜欢?龚智慧开始尝试自编游戏,同时放手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游戏。“奥运五连环”、“多啦A梦飞车”、“饼干大聚会”、“小刘翔”等一个个特色游戏陆续出现,既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又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助于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她还在校长的热情鼓励下,成为黑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自己动手创编校本课程教材———《玩自己编的游戏》。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杜军说,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两年黑小的干部、教师通过制定校本课程纲要、撰写教案,设计录制脚本,编写教材等,在学科教学与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学校的系统策划与帮助下,如今黑小教师已尝试撰写出了《玩自己创编的体育游戏》、《唱自己创编的歌》、《美术与京剧文化》、《跟我学发音》等校本教材,老师们的创造热情和潜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招数不断”的苗秀丽是社会课教师。她在精心上好每节课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四年级开展新闻播报活动,目的在于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形成关注社会的角度;在五年级开展“我炫我知道”活动,每节课请一名学生介绍一个知识点,内容自选、形式不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我展现的乐趣,培养表达的能力。苗老师每学期还配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带领他们开展两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我们社区的变化”、“北京交通的发展”、“北京的民俗文化”、“商标收集”等。她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分组、制订研习计划、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使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都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预期目的。
英语教师孙慧针对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集中不够持久、兴趣易丧失的特点,采用活动教学法,将知识点蕴含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中……语文教师刘婧有意识地将班级活动的主办权交给学生,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内容的筛选、活动形式的设计,到人员的安排等环节,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解决……
明确的奋斗目标,良好的校园文化,让教师的“创造教育”的理想有了持续的成长动力,产生了深远的教育影响。黑小教师的创造不仅体现在每一节课上,也体现在每一次活动中、每一次对话里。正是得益于老师们的各种创造活动,让黑小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
人的天赋与才能存在差异,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智力超常,有的孩子有文艺、体育天赋,有的孩子具有发明创造潜能,也有的孩子身体或心理存在残疾或障碍……好的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好的学校就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好的校长就要为所有学生、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作为市级课程改革先进校,怎样才能够把握好课改的正确方向?怎样才能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黑小一直思索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他们从陶行知主张办“四通八达的教育”的思想中得到启迪,“四通八达”不正是开放的教育吗?开放的教育适应了现代教育社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需要。他们要“立足黑小,走向国际”,把学校发展的目标放得更加长远。
在此基础上,黑小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立足课堂教学,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培养师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创造风格、锻造创造品质,让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马煜是黑小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虽然专业学的是美术,但马煜老师对京剧十分着迷,在他的办公室里,你会看到他亲自画的一幅幅京剧脸谱———构图讲究,色彩绚丽,气韵生动;在票友会上,你会听到他那大嗓小嗓都有的京剧唱段———清丽、悠长,一招一式,则是韵味十足;最特别的是在他的美术课堂上,京剧与美术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课堂有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创意。
马煜说:“堪称中华瑰宝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我开设《美术与京剧文化》课程的立足点就是抽出京剧特有的美学价值,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教育……”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地用彩笔描绘京剧脸谱,聆听马老师美妙的京剧唱腔,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扎下深深的根。
黑小的许多教师都像马老师一样,努力钻研创造教育,并一点一滴地付诸在行动中。如今,“创意类校本课程”、“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本土文化类校本课程”在黑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同时发挥整合资源作用,初步摸索和構建起长短课程结合,本土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多重资源联动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黑小身处胡同保护区,是对外接待窗口,不少国际友人借助胡同游走进校园参观,孩子们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比较多。利用这一教育契机,他们借助本土资源,设立了《TV英语》,并形成了以《我谈行知》、《聊聊奥运》、《古诗词赏析》等以电视媒体为主的系列课程。
动手能力不强是现在孩子们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给学生增加动手的机会,教师们根据个人的特长及爱好,在中低年级开设了《创意课》,并且以美术学科为依托,开设了《手工创意》、《美术与京剧文化》、《美术与改写》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就拿手工创意课来说吧。普普通通的一张纸,孩子们有的折,有的贴,有的剪,有的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在动手中感悟创造的意义。创意课为黑小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更为新时期创造教育注入了活力。使得校本课程更具本土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扩展了实践空间。
黑小创造教育的另一个亮点,是大胆引入社会资源。学校积极联系“国际青年成就志愿者组织”(简称JA)中国部,结合创造教育特色,适度合作,引进《经贸知识渗透》课程,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如为某款产品设计新款包装,并为新产品设计最大卖点、营销策略和主攻消费群等方式,让学生们一边玩一边“亲身体验”商品销售流通的知识,并初步了解到各国经济是互相依存的,各国间贸易往来的不同特点。学生们在这样的游戏中,接触到有关汇率的基本知识、国际贸易的益处及其复杂性,等等,以此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国际人。
不以一把尺子量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黑小丰富多彩的课程,放大了每一位学生的“亮点”,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全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彰显了学校特色,实现了学生受益、教师发展、学校进步的多赢局面。2007年10月19日黑小为纪念创造教育开展一周年而举办的文化庙会盛大开锣,孩子们极富创造力的各种才艺展出,让到访的嘉宾和家长赞叹不已。
具有创造性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让黑小的教师们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围绕新课程的贯彻实施,扎扎实实搞课改,不跟风不浮躁,为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满足教师发展需要,而潜心开展课堂教学研究。2008年,学校获得“东城区校本课程先进校”称号。
这无疑是对黑小创造教育的最佳褒奖。
后记: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点子,而是缺少把每件事做到位的精致;我们的学校不是缺少行动,而是缺少开拓与创新。只有在不断的求索中,教育才能“虚壹而静”;只有思想的突破,教育才能实现真正跨越。这不正是黑小最真实的写照吗?
在黑小,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有的只是信念的持守与执著,行动的投入与扎实;有的只是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学生的自信与幸福。黑小人说,教育,只能立足当下,却必须放眼未来。在一切关乎教育的细节之中,黑小的教育者们引导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步、成长着。他们把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探索,书写在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