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小事 着眼孩子一生
2008-04-24王哲红
王哲红
我庆幸生逢其时,1978年报考师范学校至今,恰逢改革开放的30年。1980年踏上三尺讲台时,父母叮嘱:“教育的价值,绝不是你今天领的工资多少,而是明天孩子的成长。”从当班主任开始,关注孩子的后续发展,大处着眼,小事着手,便成了我一直坚守的理念。我从教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尽心尽责地把地板扫干净抓起,让孩子们充分地锻炼、展示各种能力,孩子们在全市歌咏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全省中队主题活动一等奖、华东地区作文大赛一等奖……他们有了信心,我也更坚定。1988年,厦门市举行首届思品课堂教学大赛,我以全市第一名代表厦门赴省城参赛,离开半个月,学校没派老师代班主任,但在学校队列和广播操比赛中,孩子们自己组织,居然捧回两项第一。13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刻领悟到,孩子有无限的成长空间,我们今天每一个不起眼的努力,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1992年,我作为厦门市“113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从此走上行政管理岗位,迄今已当了15年校长,办了3所学校。“眼光朝远处看,教育从小事做。”基于这一认识,每接手一所学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学生现状,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寻找有效切口。在湖里中心小学,我从文明礼貌抓起,3年时间,学校上了三个台阶,从区级文明学校到市级文明学校,并通过省级文明学校初评。在康乐小学,我从“学创造、做主人”抓起,创办仅5年,在全国闻名遐迩,得到教育部领导肯定。
2001年,我被派到厦门市火炬学校担任校长。在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扎堆的厦门,我们确定了“为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为国家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办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一生都受用的东西———责任和习惯。
我们重点通过让学生“每日一记”的方法,培养其责任与习惯,让全校学生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每天围绕“今天,我发现了什么”,“今天我要感谢谁”这两个问题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这简单的小事背后,蕴藏着我们的深深的用意: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会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习惯培养要从学生最容易改变的地方开始,“每日一记”简单易行,各年级的孩子都可以做;习惯培养重在坚持,“每日一记”虽简单,但天天记,能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习惯培养具有迁移性,“每日一记”能“一举多得”,培养学生多种品质和能力。
我们欣喜地发现,“每日一记”确实锻炼了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因为每日都要记,促使孩子们留心身边的一切,观察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培养了思考、归纳、记录等习惯与能力。
同时,“今天我要感谢谁”这个问题,引导孩子天天感恩,用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创造美好世界。更有益的是,“每日一记”成了老师了解学生的一扇透亮的窗户,从而有的放矢地施教。
我们的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記,但记的是对学生“每日一记”的研究。厦门市教科院的专家和我们的老师一起,每月开一次交流研讨会,针对问题,及时调整策略。
“每日一记”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亲子活动,孩子们为父母朗诵自己的“每日一记”,把最精彩或最满意的篇章抄在卡片上送给父母,使他们为孩子的进步而惊喜,为孩子的成长而感动。有的班级还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记。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正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走到了今天的繁荣局面。教育,也需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入手,为孩子的一生积淀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