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宝安:京剧进课堂的非典型样板

2008-04-24潘世祥

人民教育 2008年7期
关键词:宝安区宝安进校园

潘世祥

广东是教育部10个“京剧进课堂”试点省市之一,受方言和地域文化影响,很多人担心京剧将“水土不服”。而在深圳市宝安区,人们已经用4年的切身体验,展现了古老的国粹在学校教育中的强大生命力。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典型”区域,宝安人勇开先河,创造了一个“京剧进课堂”的成功范例。对优秀民族艺术的珍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科学务实的措施,是他们的宝贵经验。

京剧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一直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精神深受喜爱。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京剧,把振兴京剧艺术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置身于改革开放前沿,为响应深圳市“文化立市”的号召,宝安区教育局于2004年3月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京剧进校园”活动。经过4年的不懈探索,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使“宝安京剧娃”成为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成了宝安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缘起:打造教育特色,创新素质教育。

宝安区“京剧进校园”活动,是在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区教育局“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而提出的。京剧是国粹,以京剧的推广为契机,让更多优秀民族艺术进校园是我们的初衷。因此,区教育局长郑映通强调,“京剧进校园”既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宝安素质教育的创新内容,要充分发挥京剧的教育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经过积极筹备,2004年3月,区教育局决定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在宝城小学、弘雅小学、天骄小学、海滨中学等8所学校开展“京剧进校园”试点工作。各校很快组成了京剧兴趣班,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坚持训练。

在京剧基础薄弱的深圳,“京剧进校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师资。区教科培中心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先后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京剧院、吉林省京剧院、重庆京剧团签订协议,聘请国家一级演员杨汝震、滕莉、孟宪达、赵元侠、杨明海、童志良等来宝安执教,并请来天津京剧院退休琴师余克良。各校也精心挑选了一批责任心强、有一定戏曲基础的年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

“京剧进校园”一开始就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鼎力支持。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孙毓敏专程来宝安开设了荀派艺术专题讲座,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开设了《中国京剧的美学特征》专题讲座,都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二、推进:遵循教育规律,满足成长需要。

博大精深的京剧,该从何学起?又如何让南粤的孩子迷上京剧?“京剧进校园”的深入开展,充分体现出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首先,各试点学校从课堂入手,让京剧成为学校特色课程。海滨中学着眼于学校德育,开设了“京剧知识”的校本活动课。宝城小学通过学科渗透,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上学唱京剧选段、在舞蹈课上学习京剧身段,在美术课上描绘京剧脸谱,在语文课上赏析京剧唱词。弘雅小学则以弘扬国粹为主题,营造校园特色文化……

其次,在“京剧进校园”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从儿童的需求出发,为他们创设成长平台。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表演欲望,我们定期在宝安区文化广场或剧场组织少儿京剧专场演出,让学生们展示艺术才华,进一步激发学习京剧的兴趣。孩子们俊美的扮相、优美的唱腔吸引了观众,也打动了家长。演出完毕,人们纷纷与京剧小演员留影,孩子们看着自己漂亮的装扮久久不愿卸装。几次专场演出下来,宝安校园里刮起一股“京剧风”,老师欢迎、家长赞扬、学生追捧。2005年4月,区教科培中心又挑选了新安中学、新安湖小学等8所学校,并与吉林京剧院签约,承担相应的京剧教学任务。

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京剧艺术的影响力,宝安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设了“宝安京剧娃”的专题网站,介绍京剧常识,展示少儿京剧演出录像,传递全区少儿京剧活动信息。

三、成效:普及提高并重,整体态势喜人。

宝安区“京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四年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如今全区已有二三十所中小学校的七百多名学生学习京剧,涌现出了范子缇等“四小花旦”、周昊等“四小须生”、郑高陆等“四小武生”、钟笑天等“四小琴师”。

通过学京剧,学生们真正得到多方面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传统的忠、孝、仁、义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的普通话变得字正腔圆,也更加喜爱这门底蕴深厚、形式精湛的古老艺术。让家长们惊喜的是,学京剧的孩子文化成绩不但未受影响,反而更加出色。同时,他们的言谈举止也有了明显变化,男生傲岸挺拔,女生仪态大方。

在大面积普及的基础上,我们还注意优秀京剧新苗的培养,仅2007年就有三四十位宝安京剧娃在国内各项戏曲比赛中获奖。2007年7月,全国第11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宝安举行,“宝安京剧娃”一举摘得了七朵“小梅花”金奖。更难得的是,在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第三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中,宝安学生范子缇和施懿双双获得银奖和特别奖。此外,宝安学生高欢和郑高陆先后以优异的表现,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录取。

四年来,“宝安京剧娃”唱响了宝安,唱进了北京,走出了国门。“京剧进校园”活动先后被二十多家媒体报道上百次。2007年3月2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举行“宝安京剧娃”现象座谈会,来自教育部、文化部、戏剧界和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一致称赞宝安开辟了一条推广京剧、以美育德的成功途径。

四、前瞻:抓住难得机遇,不断深入拓展。

回顾宝安区“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历程,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也看到了更多希望,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是前提。从区委、区政府到教育局都大力支持,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倾斜,并提供政策保障,加强舆论宣传。其次,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是根本。宝安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垦荒牛”的干劲,以创造性的工作,让京剧在南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第三,专家引领、高处着眼是关键。借助灵活的机制,我们从全国各地聘请了一批京剧专家,确保了活动的高起点、高水平。第四,严谨细致、措施得力是保证。按照“提高标准、追求卓越”的理念,区教育局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排练、演出等都做了周密、务实的安排。第五,舆论支持、营造氛围不可或缺。我们通过创设展示平台,通过新闻媒体持续深入的报道,赢得了学生和家长支持。

2008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广东被列入10个试点省市,这让我们倍受鼓舞。认真领会教育部的通知精神,我们也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首先,我们将在“京剧进校园”的基础上,做好“粤剧进校园”的普及工作,開设《京剧欣赏》、《粤剧欣赏》等校本课程。其次,通过“抓活动,促发展;抓演练,促提高”和“团队带动”战略,重视骨干队伍培养,以教师团队带动学生团队,加大推广力度。第三,加强“三项建设”,建设专兼结合的戏曲教师队伍;建立戏曲娃成长档案,完善戏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服装道具齐全、设备设施完善的戏曲训练场。第四,提供“四个保障”,在人员、经费、活动时间和课程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弘扬国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让更多青少年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我们的民族才能越来越兴盛,越来越有希望!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宝安区宝安进校园
用笔墨表达关爱 为慈善贡献力量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岂有此理!弟弟要分我买给父母的拆迁房
岂有此理!弟弟要分我买给父母的拆迁房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相亲
“我在路上,还没干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