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改革者”到“自主发展者”

2008-04-24熊梅

人民教育 2008年7期
关键词:研修青年教师校本

熊梅

办好学校,教师是第一资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1年以来,在“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大力倡导并实施了有效的校本研修———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师自主改善教育行动、自主提高专业修养水平和教育质量。

7年来,本着“根植问题,注重实效,研培并举,内外兼修”的原则,校本研修逐渐成为推动学校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自主开放的学校文化被营造出来,引导教师从作为客体的“被改革者”形象,转变成为能自觉投身到专业发展的“主体式”形象。

扎实的实践探索,使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科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逐步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国际视野和鲜明个性风格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凸显前瞻性,拓展教师的研究视野

有效的校本研修应该吸纳前沿的教育理念,把握最新的教育发展趋势,让教师在开阔视野的前提下,实现自我超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作为一所实验性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立足更高的理想和目标,与时俱进,保持着校本研修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决定了校本研修的整体方向与目标定位。

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16字办学指导方针。从2001年起,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立足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提出并践行“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开放式”提倡办学要有时代的前瞻性,要体现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开放式的学校教育通过创设开放性空间,走向课程综合化,实施弹性化管理,实现合作性教学,创建社区化的学校。这种办学理念决定了教师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等特点。其中,“自主”与“创新”要求承认并发展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有机会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为此,学校尊重教师在研修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努力营造开放、多元的研修氛围,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科研,让校本研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确定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主攻科研课题,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十五”期间,学校以教育部规划课题《开放式学校的构建与组织文化的新生》为载体,围绕“开放式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探索,逐步使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了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推广和实施。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自主申报的国家级課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推进下,以学科为单位,确立了11个子课题,促进了各学科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的联动,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子课题确定研究主题,制订年度研究计划,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校本研修。课题研究也为教师的个人研修提供了新的视角,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聚焦国内外教育热点,让校本研修具有“大视野”。

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是学校校本研修的一个显著特点。学校针对教师在专业发展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如: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入学准备与学校适应的研究等。

学校还非常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动态,先后派遣4批共64位教师赴日本考察,并多次组织教师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教育考察,广泛吸纳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关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目前,全校组长以上干部全都有出国考察学习的经历,为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挖掘高校的学术资源,提升校本研修的层次。

作为大学的附属小学,学校在凸显专家治校、学术引领的办学特色的同时,积极依托高校雄厚的学术资源,努力提高校本研修的层次。学校多次邀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和大学的资金支持,从2005年起,学校已有9位教师成功获批东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为教师通过校本研修提升专业水平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凸显自主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校本研修,是教师自主、自为、自律地专业研究与涵养品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彰显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品位的过程。

(一)立足学校层面的自主研修,促进办学品位的提升。

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活动,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其组织与发起者是本学校,其指向是本校教师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时间安排上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像学校兼顾到教师休息与学习的关系,将隔周周六上午定为“专业发展日”的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自主研修活动。同时,学校将校本教研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实施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的学科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制度,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二)立足学科层面的自主研修,促进学科的均衡发展。

学校不断赋权增能,扩大学科管理权限,大力开展学科层面的教师研修。2005年,学校成立了学科委员会,学科委员会是学校研究和决定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事项的咨询和决策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有:讨论、确定学科发展规划,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参与学科教学督导,研究决定学科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等等。学科委员会既是学科校本研修的组织基础,同时也为凸显学科特色、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种机制上的保障。不久前,学校改选了第二届学科委员会,由124人组成,占一线教师的近三分之一,它已经成为推进学科发展与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研修组织。

(三)立足教师层面的自主研修,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

如果学校和学科层面的研修是一种相对外在的研修形式,那么教师之间组成的研修小组则是校本研修的内在形式。教师个人的自主研修来源于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体现了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专业特点。

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自身的学历层次提高,许多青年教师已经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教师经常自发组织召开学术沙龙、读书报告会等。从2006年起,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开展以小团队和个人为主的科研课题研究,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基金项目”,资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共有26个项目获得基金资助,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积极性。

凸显合作性,凝练合作的教师文化

校本研修是一种开放、合作的专业发展活动,不应局限于一所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该进行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情感,形成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一)形成“研修协作体”。

学校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以及省市的多个学术团体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研修协作体。2007年9月,学校正式挂牌成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首个小学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将以此基地为平台,发起、组织更大范围内的合作研修,打造新型的合作研修共同体,努力使学校成为中国小学教育研究的集散地。

(二)同行交流与同伴合作。

学校大力倡导“TT合作”(“T”是“teacher”的简称)。TT合作是开放式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伴随着这种TT合作,同行交流式的合作研修应运而生,这种形式的研修最为常见,也更集中体现在日常的、个人的、随机的教育生活之中。这种研修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研修的主题,除了集体备课外,还渗透在课后交流、相互听课、同行研课等多个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彼此关注的是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通过听课、口头交流等形式,实现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同伴合作方式的研修,更加强调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与学习。与同行交流式研修不同的是,同伴合作研修方式具有固定的研究主题或课题,具有相对明确的分工,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合作研修。同伴合作研修的关键在于形成具有共同研修趋向的合作团队。目前,学校根据不同研修取向形成了两类合作团队,一是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研修团队———学科委员会,二是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研修团队———学校青年基金的课题组。这两种不同取向的研修团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凸顯层次性,引领教师梯度发展

教师要经历一个“适应———发展———成熟”的成长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存在差异,为了满足这种不同的发展需求,校本研修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以实现教师的梯度发展。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施的“优师阶梯工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就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构建起的一项校本研修制度。目前,全校有70%的教师在“优师阶梯工程”的培养序列。

在横向上,“优师阶梯工程”以教师的校本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深入开展同学科、异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推进TT合作,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在纵向上,通过名师引领,团队协作,开展自下而上的自主研究,努力实现校本研修的“四化”,即行为自主化、主题专题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

(一)教师的“入格”阶段———“青蓝”工程。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适应生存期。这一阶段,教师更加关注如何尽快适应教师的角色要求,因此,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参加“青蓝”工程的培养。

“青蓝”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配选了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师傅,建立“师带徒”的合作体。师傅与徒弟定期相互听评课,师傅要辅助徒弟制订工作发展计划,每学期按照计划展开工作。师徒研修的重点,则是关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基本的课堂组织程序与方法,引导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帮助青年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师的“升格”阶段———“希望之光”工程。

度过适应期,青年教师就进入了教师专业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扎实发展、稳步提升,如何形成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教龄在6年到8年的青年教师,进入“希望之光”工程的培养序列,学校为他们配备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任导师,希望通过3年的专项培养,让这些教师能掌握更多的课堂教学技巧,具备一定的独立反思、独立研究的能力。

(三)教师的“风格”阶段———“名师”工程。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此时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实现自我超越。因此,学校推选出一批教育理念新、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进入“名师”工程。此项工程中,设有“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三个层次,这些教师的教龄一般都在10年以上。进入“名师”工程的教师,具有独立开展自主研修的能力,能独立确定每学期的研修内容,并定期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活动。

在“优师阶梯工程”的培养下,如今,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从整体上帮助教师规划了自身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凸显了不同阶段教师的校本研修特色,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不断超越、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从而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凸显实践性,丰富教师教育智慧

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拓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教师拥有的一般知识不同。它是一种内隐知识,处于不能言說的状态,是依靠持续不断的案例化而最终得以积累和传承的,体现为一种鲜活的、充满柔性的功能性知识。事实上,教师在专业背景下做出的选择与判断,都是基于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的教育智慧。所以,校本研修必须注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挖掘各种渠道为教师分享智慧、提升经验搭建平台。

(一)校本研修的内容要关注实践、源于实践。

学校十分注重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校本研修的主题,使校本研修真正指向实践、改善实践。在新时期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学校及时发现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和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并以专项资助的形式进行支持。经过3年多的实践探索,如今,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已经总结出一整套的策略与方法,并在教育实践中得以推广。

同时,教师也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实现了学校教科研一体化。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差,缺乏自主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他就将培养学生的发现与研究能力作为研究主题,确立了“指导小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研究课题,并沿着“数学随笔研究———数学专题研究———数学史话研究”的思路大胆实践,经过几年的探索,他指导的多篇学生小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学校将他的成果结集成《金色的足迹》一书,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二)研修成果广泛推广、反哺实践。

学校十分重视提升、总结教师的研修成果,并为教师研修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开辟了全新渠道。从2001年起,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中日开放式教育研讨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开放式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东亚学校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从2005年开始,学校确立了每年一度的“教育研究发表”制度,将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生成的智慧与经验,以研究发表的方式与国内外同行分享。目前,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研究发表会,并借助这一重要载体,共出版、发表了包括理论专著、学术论文、教学案例、研究纪要、教学课件在内的53项研究成果,在全国以及东亚地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猜你喜欢

研修青年教师校本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