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滋养心灵

2008-04-24唐喆

人民教育 2008年12期
关键词:心灵音乐情感

唐喆

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追求道德与审美的统一,对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不仅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提高德行修养,使人达致心灵的和谐。哲学家柏拉图说:“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他还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音乐教育能帮助人们把德育规范变成自己内心情感的要求,自觉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和谐、美好的关系。

音乐关涉人的整个心灵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引起人们心灵的波动和共振。借助于音乐,我们可以唤起学生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不断挖掘其情感中的真、善、美,使其灵魂升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个性定型时期,音乐教育可以把德育和美育统一起来,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有理想、有朝气、富于青春的活力、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热衷探索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涉及到人的整个心灵。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类具有真正优美的心灵与感觉。”学生一旦介入音乐审美活动后,他们不单单是一个感觉、一个想象,而是整个心理,甚至整个生命感受都投入其中。音乐教育通过多种心理机制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平衡而和谐地发展。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对音乐颇有研究:“好的音乐不但给人带来欢快愉悦,给人美的享受,同时还能培养人正确高尚的情操,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提升精神境界,培养广阔的胸襟,既尊重人的个性,又可以培养人的群体意识。”他说,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要像音乐一样,既发挥个人潜能,也要像器乐合奏一样相互协调,才能奏出美妙的旋律。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良好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可低估。笔者到过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校长要求全校学生会合唱三首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半个月亮爬上来》以及学校校歌。所有到这所学校听过这合唱和声的人,都为天籁般的声音陶醉不已。这位校长还说,这些美妙的歌声会永久地留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多年以后,学生或许变得互相认不出来,但会因为这共同的歌声而凝聚在一起。

这位校长,可谓领悟到了音乐的真谛及其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妙处。

音乐教育以独特方式渗透于思想道德教育中

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系统中,“音乐教育———美———思想道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应该是服务于整个系统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发生作用,其效果并不像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或直接的道德宣传那样明显、直观,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灵和谐。在优美的乐曲中,情感冷漠的人可能变得热情而亲切,性格暴躁的人可能变得文静而随和……音乐以其神奇的魅力,使人们原有的消极情感逐步转化为积极的情感。音乐教育中这种审美领悟和情感体验,是别的教育内容所替代不了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如德国音乐美学家汉斯利克所说:“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悦。”

人的情感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能很好激发和调动人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

比如,我国很多中小学每年都要组织军训。在军训中,学生通过演唱大量的革命歌曲,可以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知、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学生在演唱军歌时,其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音乐作品的感情色彩,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绪上的变化。以演唱《保卫黄河》为例。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结合歌曲的演唱,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而奋发努力。

再比如,不少中小学开设了音乐欣赏选修课,受到学生欢迎。学生通过音乐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产生积极的思想和情绪。当学生演唱《歌唱祖国》的雄壮歌曲时,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当他们欣赏贝多芬的作品时,不仅是其音乐感染学生,更是以其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使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想着贝多芬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学生如同在感受世界,感受人生。他们从《英雄交响曲》中深深感受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从《命运交响曲》中得到了在困境中拼搏的勇气;他们从《田园交响曲》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妙,并唤起对祖国的热爱;他们又从《合唱交响曲》中懂得,要为人类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好方法。在日益强调个性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与他人协调相处、和谐共存的素质和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表现形式上,既有独唱、独奏等充分发挥个人独创性的音乐表演,又有展示群体艺术风格的合唱和合奏。如果说,个人单独表演能使人充分感受到艺术表演的自由的话,那么,集体艺术表演将会在每一个参与者之间产生心灵的共振。合唱、合奏是学生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在不同旋律、不同节奏、不同音色、不同声部纵横交错、相互协调的表演中,学会了相互聆听、相互烘托、相互激励、相互关照。只有各个成员全神投入,合作默契,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和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从中体验出精诚合作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以及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达到审美情感表现和审美情感体验的更高境界。

艺术形象的生命力,在于整体性。而整體性的实现,则体现在各个局部之间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组合关系上。乐谱上的数字和符号,孤立来看,在知觉上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可是当它们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时,就具备了神奇的价值。这种个体与群体、局部与全部的辩证思维,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深处,并转化为一种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价值尺度,转化为在完成共同任务中加强彼此合作的意识。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可谓一语道出音乐教育的本质。

道德实践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之上的。音乐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应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塑造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音乐教育的目标应是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然而,在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背离音乐教育初衷的现象,不少人仍把音乐教育看作是简单的“唱唱跳跳”,流于形式;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段———音乐的技能训练上,而忽视了目标———陶冶性情,完善人格。这样的错位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生活,不懂音乐的人是知识不完备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学校把音乐教育纳入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实施规划中,取得了实效。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呈现出来;它应当是长远的,要看到它的长久和整体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学生在音乐接受能力方面禀赋不同,在音乐教育的实施中,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要求,不可“一刀切”,硬性要求学生“发展”某项特长。另外,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开设适量音乐课的同时,还应注重创新和丰富音乐教育形式。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还可以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服务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系浙江大学)

猜你喜欢

心灵音乐情感
情感
台上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音乐
心灵小语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