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辨证思维”
2008-04-24李莉
李莉
语文教学中充满了“辩证法”。如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课外拓展与文本学习、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电教媒体运用与语文实践,等等,既对立又统一,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相辅相成,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好平衡,否则就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难以做到平衡。具体表现为:重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便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便成了节目主持人,任学生随意发挥,知识能力不整合,方法策略不指导,学习规律不提升,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重视了课外内容的拓展,便忽视了文本的学习,出现脱离文本,忽视双基的倾向,一节课热热闹闹,下了课该认的字认不下来,该读的文章读不下来,拓展与表演挤占了大部分时间,基本的教学任务却没有完成;重视了教学形式的改变,便忽视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课件要动画的,朗读要配乐的,板书要彩图的,课间活动要律动表演的,而课堂教学却费时低效;重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便出现了以声像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忽视学生听、说、观察,尤其是忽视阅读、思考、想象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这些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善于平衡,缺乏“辨证思维”。
这一切必须改变。
文本,教学之本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再创造的依据。现在很时髦的提法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必须在读懂文本,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进行。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学校更是如此。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其他活动的做法。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方式的导向。无论是新课文还是传统课文,教师们在备课时都要准确分析定位,研究它的价值,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适合了解、理解,哪些适合欣赏、背诵、积累,哪些要议论说理,哪些要分析其文化内涵、板块间联系,哪些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要带领学生虔诚地走进书里去,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欣赏它的结构美,如此等等,教师要心中有数。
课程标准的年段教学目标要通过两年即四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完成的,不是40分钟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能达到的。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年段教学目标,又要研究学生接受能力及生活实际,更要研究好教材,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读书、讨论,可赏析、修改、质疑,与人物对话,但不要面面俱到。
在使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再考虑适当引进相关资料,如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作品、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相关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方式不能单一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积极变化。
但实践中也出现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有的教师每遇问题就让学生合作探究,时间不充足,分工不明确,自主学习不充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式学习就是落后的。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替代。探究式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可能全由学生自己解决,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的作用绝不能削弱。比如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模仿是一个时期内重要的快捷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还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
不要剥夺文字阅读的空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但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刻意追求媒体的新潮而忽视语文学习实践,学生的读书、思考、想象、表达都被课件代替。有的教师形容现在的语文课堂是:课件+合作+讨论+游戏。
我们必须认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恰当而有效地使用它。具体来说,多媒体于教学来说: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拉近学生与课文中事物间的距离,如,恐龙、黄山奇石、长城等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的内容;节省时间,不用再去查阅其他工具书与资料;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科技的进步。从教学挂图到多媒体课件确实是一个飞跃。但我们必须明确它只是个工具,为我所用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为学生学语文服务。
人类的阅读方式包括图画阅读、音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主要是教会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感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积累和发展语言,通过文字阅读教会学生读书。音像替代不了学生对文字教材的理解,阅读能力要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边想象而产生的形象不会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统一的图像。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会侵占学生想象的空间,剥夺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教育教学的目标。
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情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亲身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功效发生变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把很多蔬菜带到教室里,围着学生座位摆了一圈,设计了一个认识蔬菜的活动,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认蔬菜、说蔬菜,大家开开心心、热热闹闹。但问题是,学生虽然认识了蔬菜,却很少把蔬菜名字和要认识的字建立联系,更没有机会去掌握这些生字的构字特点,比如,这些字多数是草字头的、木字旁的,并且多数是形声字。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常识课?
活動教学千万不能表面化,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首先,要树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第一要素的思想。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过程起着统领作用。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是一节课的指针。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始终如一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一提上公开课、评优课,一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学过程中哪几个地方要上出亮点,翻出浪花,要与众不同,却很少去想如何使学生经历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就要使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读得不好到比较好的过程。小学生要获得的知识大部分要在40分钟内完成,师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这种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和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如果你的问题一出口,学生便举手如林、对答如流,开始就读得非常好,那你就要考虑你的课还有没有必要上,该如何调整你的教学设计。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情感发展、知识能力的积累,而是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笔者认为:不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的。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遵循一个根本原则,即为学生语文学习服务。
“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是现实,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是坚实,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这种追求越是执著,越有成果。”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一点“辨证思维”,在新与旧、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改革中扎实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