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学生乙肝调查分析
2008-04-19赵越齐春艳
赵 越 齐春艳
为了解某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HBsAg携带情况,我们提取该校2001~2006年5 633名新生入学体检HBsAg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少数民族学生共5 633名,男生2 126人,女生3 507人,年龄16~23岁。民族数量涵盖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回族1 086名、满族979名、蒙古族833名、朝鲜族709名、壮族453名、维吾尔族323名、藏族308名、其他48个少数民族共942名),来自全国各省区(东北地区2 320人,华北地区946人,西藏自治区126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35人,宁夏回族自治区266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32人,云贵川568人,其他省区940人)。
1.2方法新生体检每年于9月份进行,抽取静脉血5 ml左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快速检测HBsAg,试剂均由权威生物公司生产,在有效期内使用,由校医院化验室严格操作进行。分四种方法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男女生间、城镇与农村间、各主要少数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分别对比其HBsAg阳性率。2结果
男女生HBsAg总阳性率分别为8.70%、7.67%,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表1);城镇与农村学生总阳性率分别为7.23%、9.20%,二者差异明显(表2);各民族之间差异显著,维吾尔族及藏族最低(4.95%、4.55%),同其他民族总阳性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其他民族同比差异不明显(表3);各地区之间差异十分显著,以云贵川最高(10.92%),西藏、新疆最低(3.17%、3.83%),均同其他地区总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表4)。
3讨论
3.1乙肝感染率存在种族差异[1]从本文统计结果来看,少数民族学生整体HBsAg携带率低于我国1992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也低于2005年朱建林统计的全国部分高校体检结果8.64%的水平[3],特别是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HBsAg携带率更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处偏远,活动范围小,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机会少,形成了本民族整体感染率低;其次是这些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过去医疗条件极差,有病多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因而远离了注射器造成的交叉感染。
3.2乙肝感染率存在性别差异[2],表现为男高女低但本统计结果显示男女生感染率并无明显差异,这也与朱建林报告的结果相一致,原因主要是近些年来女性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日益频繁,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造成了感染机会的增加。
同时,本统计结果显示了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特别是云贵川的学生感染率高达10.9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在推行一次性注射器以前,注射器消毒不严,造成了大面积的交叉感染,加之这些地方卫生条件差,防范意识淡薄,形成了感染人群的扩大,进而增加了感染机会。另外,偏远贫困山区仍多采用土法接生,婴儿也不能及时进行主动免疫,造成了大面积围产期感染,这是当前极其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TanakaY,Primi D,WangRY,et al.Genomis and Molecular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a Newly Identified Infrctious Agent(SEN Viru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TT Virus Family.J Infect Dis,2001, 183(3):359-367
2连志浩,等.中国乙型肝炎流行现状.中华流行病学,1993,8(4):233-238
3朱建林,等.中国高校乙肝流行现状.中国校医杂志,2005,12(3):157-159
(收稿日期:200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