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产业大转移将“转向何方”?

2008-04-19梁思奇车晓蕙

资治文摘 2008年4期
关键词:珠三角深圳市深圳

梁思奇 车晓蕙

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近年来呈现逐渐加快的趋势,特别是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随着产业升级的加快,“老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

产业转移是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转移并不“流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

产业转移加速的内外因

在珠三角,随处可见的企业招工广告,开出的工资都在1200元以上。而记者在“转入地”的粤西湛江市和广西北海市了解到,当地加工企业一线员工工资绝大部分在千元以内,不少企业只有五六百元,而且招工相对容易得多。

近年来,珠三角企业还普遍感受到来自执法部门越来越大的压力。深圳台商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说,一二十年前建厂时政府没有规划,现在各种要求接踵而至,消防间距要扩大,环保要增加排污管,企业受条件限制,没有办法改造,只好搬离。

珠三角众多企业过去执行劳动法不到位,在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发放最低基本工资和加班费等方面存在较普遍的违法现象,近年来,当地劳动力市场出现“买方”向“卖方”转变,劳资纠纷日益增多,劳动部门和法院“依法”仲裁或判决,企业不守法成本明显增高。对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珠三角企业普遍感受到压力更大。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珠三角的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到了一个“升级换代”的新阶段。

深圳市贸易工业局副局长殷勇说,深圳目前备尝无地可用之苦。“十五”期间每年约出让土地25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工业用地为零增长,需要从存量中调整出来。深圳有900多个上个世纪80年代利用会堂、饭堂等闲置用房建立的工业区,他们占了深圳工业用地的70%,从节约土地资源出发要进行再开发利用,如由二三层厂房改造成高层,或者工业用地改商业用地,适应产业“退二进三”发展服务业,是向香港或新加坡城市模式转化的需要。

除了地方政策,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对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基本为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业。7月下旬,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加工贸易限制类新目录,在市场准入、台账管理等方面实行东西部差别政策,直接刺激了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向西部加快转移。

转向中西部还是东南亚

产业转移,珠三角企业面临到哪里落脚的问题。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程一木说,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迁移的主要是日资企业,他们考虑转到中国内地,可能几年后又得转移,不如一步到位到越南去,越南目前看不到有对出口抑制的迹象。

从2004年起,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牵头组织台商考察团辗转各地考察。他说,台商投资选择熟悉的地方,做熟悉的行业,到东南亚国家不像在大陆同根同源。近年来一些家具企业搬到越南,胡志明市附近用地很紧张,地价升得比中国大陆快几十倍。

东莞市富利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诚说,到越南存在语言和政策上的障碍,在大陆呆了一二十年已经习惯了,说不定到了内地又有一个新格局出来。他说,做其他行业担心订单会转到越南、印度,但做食品出口没有这个顾虑,尽管美国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有这样那样的炒作,但与越南、印度等相比,中国的管理更正规,法律更健全,只要质量达到要求,美国会选择向中国订货。

记者了解到,珠三角产业转移呈现明显由近渐远的蔓延式趋势,深圳市龙岗、宝安和东莞市等地的企业前几年即向省内的惠州、河源及江西赣州、湖南郴州等地转移,近年扩延到更远的粤北粤西和广西、湖南、江西更远的地区。庄世良说,由于加工业对产业链的要求很强,单独转移难以生存,一般都是就近转移。

北海出口加工区招商局副局长黄兴焕说,目前转移的企业主要是两类,一是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因为环保、消防或者厂房租赁到期、原址规划调整等原因,不得不搬离;另外就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以扩张业务为主,在内地布点。

东西部对接并不通畅

裁员是珠三角的普遍现象。直接原因是多年来追求数量的出口模式受到了政策的抑制。光晟玩具(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庄世良原来办有4个企业,2004年以前最多时有3200多名员工,现在只保留了一个厂、900多人,把厂房租赁给其他企业。

庄世良说,国外炒作中国玩具、食品的质量问题,实际是因为数量,出口的量太大了,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品牌,没有研发和设计,压数量的结果就是裁员或关门。一些企业赚不到钱付不了遣散费就偷偷关门。

光晟公司所在的公明镇楼村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村里派人到企业担任“厂长”,监视老板是不是半夜三更关门走人。

产业转移遵从“梯度原理”,由成本较高的地方向较低处转移,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加工制造企业需要设计研发、零配件和物流服务业的配套,而“转入地”这方面严重滞后。

黄兴焕历数承接产业转移的“短腿”:港口设施差,航班少,物流服务业滞后;缺乏产业链,开一个鞋厂,供应链有底子、鞋带、皮革、五金、鞋盒等,珠三角除了有配套厂,还有各种专业市场,如建材、五金、涂料、模具等,当地即可送货上门,内地基本没有;政策环境差,兑现性不强;社会化服务缺乏,企业“额外”负担重,对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

庄世良认为,对于产业转移,“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目前工作都未到位,“转出地”的“辅导”太少,感觉到更多在用“压迫”的方法要企业离开,而不是告知和引导他们应该转到哪里去,当地有什么条件适合要转移的企业生存;“转入地”政府都舍得花大力气招商,但缺乏针对性,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实际上企业最关心的是缺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生存。事实上,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双方的政府如果能够实现“联动”,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产业规划。

庄世良同时认为,与以往在珠三角的发展不同,向内地转移的企业应更加着眼于内需市场,中央要求促进内需,但地方对企业的鼓励不够,没有明确的政策,使得企业的内需渠道很难打通。

可资借鉴的“深圳-廉江”样本

记者发现,作为“转出地”的深圳和“转入地”的廉江市,其经验值得借鉴。

深圳市贸易工业局提供的数字,2005年以来共有500多家企业迁出深圳,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五金类、玩具制造和服务类企业。深圳市贸易工业局副局长殷勇说,企业“外迁”虽然会给深圳的工业产值带来一些影响,但有利于实现功能置换和结构的优化升级。1992年前后深圳就曾出现过一个“三来一补”企业向外迁移的热潮,如果没有当时的“外迁”,就没有现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为应对产业转移,深圳市采取“服务”与“调整”并举的措施。一是加强对“外迁”企业的服务。《深圳市对口扶持全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企业适当“外迁”,市政府目前在湖南、贵州、江西等省都建立了深商企业服务中心,省内与惠州、湛江等地政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引导企业有序转移,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有效配置。

深圳市同时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德国西门子中压开关公司、香港超捷造织、台资聚才集成电路设计等重大项目,以及意法集成电路芯片封装、世纪晶源化合物半导体、中华映管等一批产业链中的关键性项目顺利落户深圳。

数据显示,2007年1至10月,深圳市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10%的较高增长,其中70%属于第三产业或有“第2.5次产业”之称的生产性服务业,显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正在悄然变化。

作为“转入地”,远离珠三角的湛江市下辖的廉江市近年来成为转移的集聚地。湛江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体工业企业曾十分红火,涌现过“半球”、“三角”、“佳能”等风靡全国的电器产品。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原因,这些企业日趋衰落乃至消失,但留下了五金加工的传统。近年来不少到珠三角创业的人才逐渐回流。当地政府顺应这种趋势,与佛山市合作,建立了廉江(顺德)产业转移工业园。廉江市目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电饭锅之乡”,有500多家电饭锅生产及配套企业,2006年在全国7000多万只电饭锅中,廉江市占了3000多万只,如果加上由廉江市企业作为上游配套生产的部分,这一数字达5000万只,并拥有“威王”、“美满”两个全国著名品牌。

(摘自《瞭望》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珠三角深圳市深圳
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
难考的驾照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深圳市模型运动协会第十九期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执照公示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