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教改:新官民共处之惑
2008-04-19魏黎明
魏黎明
“我现在主要做房地产生意。”宿迁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张恕生说。而谈起老本行——办教育,他几度欲言又止。
与他的意兴阑珊形成对比的是,整个宿迁教育如今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普九”入学率近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考本科增长率等由垫底位置一跃成为苏北第一。其中,民办教育发展尤其迅速,隐然占据全市教育半壁江山。
一切缘于引进民办教育的教改。民办带动了公办,而为当地财政节省下的大笔开支又集中投入公办。
不过,当“鲇鱼”激活了一潭死水后,也造就了一堆竞争对手,不得不拼命争取生存空间。竞争既来自同出“民”门的同行,更来自“公字号”的学校。
穷则思变的宿迁教改,在相对“富有”之后,是否将走上公办独大的老路?曾是教改功臣的民办教育,是否将面临“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
穷则变:逼出来的教改
走在宿迁泗阳县的北京路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所学校,各类学校宣传牌在街头林立。这个人口约120万的县拥有中小学30多所,张恕生投资的致远中学便是其中之一。
几乎与宿迁教改同步,致远中学自2001年创办,初时仅有教师41人,学生1174名。如今,该校师生人数15000多人,是江苏省最大的民办中学。走在校园里,到处一派热闹景象。
整个宿迁的教育现状也同样兴旺。据宿迁市教育局最新统计,该市幼儿入园率达8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71%,2002年至今年均增长率江苏第一,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增长率位居苏北第一。随着宿迁学院的创立,高等教育也从无到有。
宿迁一向人多、树多,现在又加上个学校多。而这一切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在宿迁开始大规模教改的2000年,该市幼儿入园率仅55%,高中入学率仅4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每年,有近3万名初中生难以走进高中校门。而直接衡量当地教育质量的高考成绩也排在江苏末位。
当时,宿迁也是全省最穷的省辖市。1996年建市时,宿迁人均GDP2608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财政收入16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4%。
当地财政对教育投入不可谓不大。“九五”期间,当地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1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7成。2000年投入4.4亿元,其中超过9成给教师发了工资,而当年仅改造危旧校舍就需3.8亿元。
穷办教育,越办越穷,政府根本无力包办教育。宿迁开始卖学校,大力引进民资办学。
民办学校在宿迁不仅可以享受税收等优惠,更大的优惠来自地价。筹建中的楚天科技职业学院位于宿迁湖滨新城,占地约750亩。“每亩地才4万多元,差不多是零地价。”该校党总支副书记王海兵说。在同一区域,某开发地块挂牌拍卖底价即为40万元/亩。
据王海兵介绍,在申请筹建时,宿迁市领导主动去省里争取,当时市委书记仇和在赴任江苏省副省长前一天,还来到该校为校舍工程奠基。
在宿迁,全市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累计已近25亿元。目前,宿迁8成幼儿在民办幼儿园,3成以上中小学生就读民办学校。“民办教育几乎占到宿迁教育的半壁江山。”宿迁市政协副主席曹成表示。
变则通:做大了的蛋糕
随着民资的进入,当地政府节省了大笔公共开支,并投向公办教育。据统计,2003~2007年,宿迁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总额达近60亿元。
在近年免收学杂费的前提下,宿迁还有余力耗资数亿进行“六有”、“四配套”、“三新一亮”等工程。此外,2万多名特困女童受资助,30多万人次贫困生受扶助。
对于公办学校,汹涌而至的民办学校形成的冲击最初是痛苦的。宿迁市最老牌的学校宿迁中学,在2004年之前的3年内,流失教师40多人,且大多是骨干教师,一般都流向了民办学校。
单士保当初就是从已经发不出工资的泗阳中学出走的,作为当时该校的团委书记,他和其他38名同事一起合伙创办了致远中学。
公办学校的生源最初也出现了大面积分流。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民办学校设备新,广告投入大,而且凭借从公办学校流入的名师资源,在极短时间内从公办学校吸引了大批学生。
公办学校被迫应战,不得不求变。2003年,宿迁中学开始进行校长公开选拔,随后又组织开展校内干部公开选拔,并且形成制度固定下来。“现在,学校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通过公开选拔的。”该校办公室主任袁东升告诉记者。
该校教师也改为全员选聘。每年,都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外地教学表现较突出的年轻老师,被充实到原本年龄结构日益老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收入也不再“论资排辈”,改为岗位绩效考核。教师工资分为档案工资和奖金课时分配两部分,根据老师上课数量、质量发工资。宿迁中学将之总结为“工作数量多少不一样,工作质量好坏不一样,工作责任大小不一样”。
宿迁市教育局则将这一系列变化总结为“干部不任命,搞竞争;教师不调配,进市场;分配不平均,论贡献”。
而这一切原本是民办学校的普遍做法。袁东升坦承,民办学校兴起时,老师和学生流失比较严重,学校于是参考了周边民办学校的路数。
就像一只泥鳅,民办学校把宿迁教育这盆水搅得热气沸腾。而经历过阵痛之后,当地公办学校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增强了竞争力。
通则久:还将怎么改?
建制年轻的宿迁历史悠久,却并无多少文化名人,最大的名人项羽“原来不读书”。现在,经过教改,“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宿迁市教育局局长孙其松表示。公共财政的富余资金增多,对公办教育投入也不断加大。公办学校实力进一步增强,日益挤逼着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民办学校的好日子因此也难过起来。2007年,宿迁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14.3亿元增加到61.2亿元。这当然与发达地区无法相比,但与其自身相比则已经宽松许多。事实上,宿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魄力也越来越大。
去年年底,宿迁市政府拨款2000万元,用于解决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校的工程款结算。“政府不可能不管我们的。”该校一位负责人说。
与该校几步之遥的楚天职业学院却没有如此好运,“政府不可能直接投钱给我们。”王海兵说。而单士保的致远中学,欠债也达2000多万元,他说债务肯定是要学校自己消化。
正因为如此,民办学校在成本上便尽可能地“抠门”。同样的电脑教学设备,致远中学通过直接联系省级经销商购买,每台比公办学校通过采购招标的便宜约500元。
宿迁市政协委员、宿豫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海平表示,按规定配备农村的电脑、钢琴等,往往因缺乏专业教师而偏置一隅。该笔投入经省里发文,指定必须投向公办学校。
公办学校设备更新,相对削弱了民办学校的吸引力,生源争夺更加激烈,而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师又开始向公办学校回流。
一些定位不准确的民办学校开始倒闭。2008年2月27日,位于新城区市政府附近的西楚双语学校紧闭的大门前,一纸“告各位债权人”通知称,学校已清产核算。
在今年的宿迁市政协会议上,张恕生作为政协委员发言,呼吁公共财政也应投向民办学校,“引起不小的震动”。他认为,他的学校同样为社会培养学生,是公益性事业。
事实上,致远中学虽然名声在外,也为张恕生争得了众多社会荣誉,但在经济上,并未为他增加多少财富,相反还增添了债务。
“教育不好做了,所以我现在也做些房地产和影视传媒等。”张恕生说。2005年,张当选为宿迁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同一年,他开始涉足当地房地产市场。
著名民办教育专家张铁明教授则表示,地方上富了也不是不要民办,宿迁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公办反过来又促进了民办,而公共财政确实也应该适当支持民办,方式可以探讨,比如广东向民办学校按户籍生数量划拨一定的经费等。
“宿迁最值得称道的是,当地政府认为,民办办得好也是他们的功劳,而不像一些地方认为是自己的失败。”张铁明说。
孙其松则明确表示,要对民办教育加大扶持力度,要大力实施民校提质工程,让民办教育成为宿迁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志。
在宿迁,领着记者观察倒闭的民办学校时,开出租车的张师傅感慨:学校竟然也会倒闭。而太湖路上富春小酒店的老板娘在比较再三之后,把她的孙子送进了城北一所民办中学读书。不管怎样,宿迁的教改使她有了更多的选择。
(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