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探讨
2008-04-16庞乃池
庞乃池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若能正确运用信息论原理,处理好信息,定能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实效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输出的信息是否恰当,能否为既定目的服务,可以从反馈中得到评价。教师应根据反馈内容,调整相继输出的信息,以提高输入信息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贮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馈,表现为教师输入的信息再输送出来。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和智能的差异,对教师输入的信息的反馈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变形输出,有的是部分输出,有的是原形输出,有的则是创造性输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比较、总结,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碰到“沟、堑、壕、渠”时,教师应顺水推舟,有机插入,及时为学生搭桥铺路;当学生对教师输出的信息产生断章取义的现象时,教师应宽容体谅,适时点拨,提醒学生扭转思维流向;当学生对蕴含于教材中的某一深层信息有着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应心理融通,允许质疑,鼓励学生自我突破热点、难点。
教学不是信息的单向行程和线性联系,而是一个二元串联耦合系统。其耦合行为决定于课堂上活跃的“信息流”和学生的“思维流” 学生在摄入信息时,要不断地之行加工处理,只有加工后重新组合的信息,才能被理解、消化、吸收。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哲学原理,并能运用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使原有信息结构得到深化、扩展。这一系列的信息组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例如,有些教师在高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满足于把政治原理本身讲解清楚,还能从哲学的角度为政治原理寻找理论依据。这样即复习巩固了高二哲学常识的内容,提高了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还能按照整体化思想,在完成整体感知、部分理解两个阶段任务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回归整体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者能挖掘知识的深度,突出课文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展望本课的总体内容,弄清精神实质,让学生品尝到知识清泉的甘醇,达到纯洁心灵的最佳效果;还能拓宽知识的广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化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意境。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所含的各种信息,都有其内在联系。学生要从教材中获得某项新信息,就必须在自己头脑中原来贮存的信息参与下,通过概括、归纳才能构成新的结构。这也就是说,信息的迁移需要经过一个衔接、交合的过程。因此,抓信息的衔接,就成为将教材中的信息更好地迁移为学生主观信息的手段之一。如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课中,讲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时,必须找准衔接点,把握住两个关系:一是把握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是主要的方面,是“两个基本点”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个基本点”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的,是通过“一个中心”来规范运行并达到高度统一的。二是把握好“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是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这两个系统工作正常,航路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全速前进。学生掌握了这两个关系,才能真正获取课文里所蕴含的深层信息。
信息是五官所感受到的外界一切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记。教师平时所摄取、搜集、输入、贮存的大量信息,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材料。所谓信息筛选,就是教师在备课中为了说明、论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对所掌握的教材进行选择,精取最佳材料的过程。恰当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筛选信息应该遵循典型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使学生对理论产生准确、具体、生动的感受。
社会信息是不断产生和更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一定要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因它是产生大量社会信息的源头,大量的社会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急剧变化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势,通过各种传媒、报刊以及社会交往活动,每天把许多现象、知识、消息投入学生的头脑。这必然对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心理品质、审美情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应主动充分利用信息来积极促成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敏锐,他们视野的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信息量,开拓视野。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信息处理水平,来源于教师的创造思维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构建开放型、多维型、超越型、科学型的思维结构,培养超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新信息,全面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若能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会步入一个现代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