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飞
2008-04-15张向晨
张向晨
一次,从另外一个城市飞回北京,途中遇到暴风雨,飞机颠簸得厉害。我跟同行的朋友说,“估计这会儿飞行员一定很紧张吧。”朋友摇摇头,“他可能正在睡大觉。” “真的吗”?我差点惊呼起来。他说,“我认识一个飞行员,头天喝了酒,宿醉未醒,第二天照样飞,起飞以后,倒头接着睡,只要降落前把他叫醒就行了,中途这段飞行不用人盯着,这叫盲飞。”
Fly Blind。英文里真有这个词,就是按仪表飞行,不用人工操作。
最近,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Susan Schwab)指责发展中成员不愿在多哈回合做出贡献。认为这些国家的谈判代表只关注防守利益,不辨方向地反对一切涉及自身开放的建议,就像是盲飞的飞行员。
照她的逻辑,多哈回合最大的好处不是别国降低关税,而是自身开放市场。如果所有的国家都认可这个观点,多哈回合就好谈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开放自己的市场就行了。可惜,事实不是这样。
首先,施瓦布的逻辑没有适用于美国自身。如果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为什么美国不抢着把自己的关税和补贴都取消了呢?施瓦布说,如果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美国愿更多地削减农业补贴。为什么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还要附加条件呢?难道美国这样做是急着将好处让与别国分享吗?恐怕没人相信。
其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发挥的作用和应尽的义务不同。发展中成员当然可以从自由化进程包括自身开放中受益,但前提是必须消除造成贸易扭曲的根本原因。而正是美欧的高关税、高补贴扭曲了国际农产品贸易。因此,应当率先垂范的不是别人,正是美、欧自己。
此外,关税保护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义不同。施瓦布说,美国的工业品关税只有4%。没错,但这是50年国际贸易谈判削减的结果。而有的发展中国家刚刚加入WTO,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发展战略都需要一定的政策空间。同时,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税收的重要性也远大于发达国家。
自由贸易在理论上确实是好东西,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获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验证它。到目前为止,那些从国际贸易中受益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这需要一系列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缺乏这些条件,自由贸易的好处就是空谈。
既然受益需要条件,而防止本国敏感产业受冲击却是秃子头上的虱子,自然就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的重点。其实,在谈判桌上,美国的进攻利益大部分时间也只体现在要求别人开放,而不是自己主动开放。
多哈回合6年前“起飞”,盲飞——即机械重复各自立场的阶段该结束了,现在应当准备降落了。随着科技进步,盲飞或许是可以的,而盲降是万万不能的,坐在主驾驶位置上的美国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了。
那次从外地飞回北京,临降落时,我特别地留意。飞机蜻蜓点水般着陆了。我想,此刻飞行员一定是清醒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