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散文)
2008-04-15袁文
袁 文
北方的四月,春正壮烈,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我住进了豫东平原一个叫程楼的村庄。
乡村的夜晚格外沉静。那天晚上,省里来的几位队员回去了,独自坐在村室的院子里,唯有南墙根四、五棵高大的洋槐树与我面对,除了一棵歪斜在院内以外,其余几棵都蹿过了屋顶。满树的洋槐花,一簇簇、一团团,间或有一小串悄悄地溜出了团队,探头探脑地垂挂在那里,似乎想偷看点什么。如水的月光无声地泼了上去,槐花像镀了一层银,由原本的象牙白变成了晃眼的亮白。四周的枝枝杈杈、矮墙瓦舍全被夜色笼罩,简约,一切都模糊了、隐退了。神灵用深色大幕托着那团簇簇的花儿,拜请月光仙子又精心地描绘一遍,那花才显出神韵,清风拂过,一树银花满天。
初到村里那阵子,我常去地头转转,找干活的乡亲说说话,想早日融入其中。一天下午,无意碰上一位大嫂,她说,你们“三个代表”来了四个人,光吃也把我们吃穷了!我笑她道,干活不能背着锅,我们这次下来,就是背着锅来了,自己做自己吃,不吃农民的,帮扶群众。
不久,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这位大嫂建了温室大棚,种了满架满架的黄瓜,就在她那青翠欲滴的黄瓜架旁,她对记者说,当时,“吃也把我们吃穷了”这就是我说的,这“三个代表”工作队“不吃穷”真把我们帮富了!她说话的时候,手里刚摘了一捧顶花带刺的黄瓜,这一切,都被记者录了下来,后来上了中央电视台七套农村节目。
还有一个晚上,来了一位青年农民,送了一篮子黄瓜,我们趁着月光,坐在那洋槐树下拉家常。他说,春上你们讲发展温室蔬菜大棚时我还很犹豫,现在踏实了,多赚了钱,有工作队的功劳,这一篮子黄瓜,是专门给你们摘的,不让你们尝尝,我心里过意不去。
想想驻村初期,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给群众开会,动员乡亲们发展多种经营,在村头,林间,在高高麦秸垛旁,掰着指头算经济账,直讲到月上柳梢头。修路时,连着几个夜晚验收大家准备的砖碴,乡亲们拉着我的手问,这路能不能修起来?他们心里老是存着个“怕”呀!忙时,我们一起下地拔草,一起为大棚除雪……亲得大呼小叫,拍肩捶胸!我的农民兄弟隔三差五地捎来黄瓜、面粉,过年时的大肉,还有那自制的豆瓣团子。黄瓜还是那样鲜嫩,面粉则是磨来自己吃的,先把麦子用清水淘净,晒干,再磨了,这才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食品。蒸出的馒头,粉白里带着微黄,似乎能闻到太阳融进麦子里特有的味道。豆瓣团子是拿黄豆煮了,在大暑天的毒阳下晒得发酵,捏成团子放好,吃时用鸡蛋炒了,像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若没有乡亲们的牵挂念想,城里是找不这吃食的。我深深体会到:要让农民心里踏实,就要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事!
一年的时间,我们多方奔走筹集,修了路,补了桥,打了井,为特困户修建了房子,这时,乡亲们踏实了。别时四月暮,槐花脱尽,青青槐豆荚随风摇曳,等我们真的要撤离时,才是两两不舍得!乡亲们无以相赠,就提来一篮子又一篮子的鸡蛋,他们用最原始的,最撩拔人心的方式,吹起唢呐送人行,唢呐声声,一步一回头……
今年春节前夕,乡亲们又打来电话,说是要送来刚摘的黄瓜和过年的大肉。说到这黄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个乡已拥有几千座温室大棚,已成了全省有名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黄瓜之乡”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建成了批发市场,黄瓜远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都市,在乡村地头就卖到了一两块钱一斤,乡亲们增收不少。
我在电话里告诉他们:“天气不好,雪多路滑,等开春我去看望大家!”真的,我真想再寻找那晚如水的月光,再看看那如雪似银的槐花,还有那么多朴实勤劳的父老乡亲。
作者简介袁文,1951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人。研究生毕业。近年来,其报告文学、散文作品先后获2006年全国“先锋杯”征文一等奖、2007年“中国作家论坛”散文一等奖等奖项。已出版散文集《雨桂林海桂林》、合集《深山幽谷十五脉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