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行(散文)
2008-04-15季宇
季 宇
如果有人去马鞍山,那里的朋友一定会对你说:“去看看李白墓吧。”一代诗仙李白就葬在该市当涂境内的青山西麓。千百年来,多少浪漫、多少凄凉的故事在流传;岁月流逝,多少文人墨客、名流显贵,以及数不清的中外人士跋山涉水,前来凭吊,把一片景仰和热爱留在这块令人遐思的山水之间。
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那时的李白的确是“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尽管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遍干诸侯”,“历抵公卿”,试图寻求政治上的出路而不可得;尽管他也苦闷过,彷徨过,所谓“南徙莫从,北游失路,孤剑谁托,悲歌自怜”,但他依然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欲济苍生”的愿望矢志不渝。今天,当我们访古探幽,沿着李白的游踪一路寻觅时,脑海中便不时跳跃起那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奇丽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何等壮美的诗句啊! ──浩淼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气势如虹;夹江耸立的山峰,横断江面,砥柱中流;还有那飞流直下的舟楫和辉映于天边的日光,构成了一幅多么雄奇、多么壮观的景象! 而于景色之外,诗人洋溢的激情和飞扬的灵感,更使人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仿佛要化入那一片险峻奇幻之中。
天门山堪称自然奇观。长江流经当涂一段,突起两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夹江相峙,如同天门。其磅礡之气势,犹如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李白游历当涂时曾多次来到这里,并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诗文: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雄浑的诗句,大气淋漓,巍峨的山和奔腾的水,在李白的笔下仿佛活画了出来。就像清代大学者方孝儒赞叹得那样:“我今吟诗篇,乱发飘萧寒。若非胸中湖海阔,定有九曲蛟龙蟠。”
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他从金陵乘舟而下,并于横望山拜访了隐居在那里的处士周惟长。横望山,距当涂县城约60余里,层峦叠翠,连绵数十里。山前是波光荡漾的丹阳湖,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有若仙境。李白流连之中,不禁感慨万千,“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相比之下,官场的黑暗和政治腐败更让李白厌恶无比,心灰意懒。
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 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天宝六年后,李白南北漫游,其间又多次来到当涂。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可以推测,采石是他最喜爱的去处之一。“长安市上睡未足,又来采石卧其巅”──他的不少诗作都写于这里,或纪事明志,或抒发情怀。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在这静夜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白衣绵袍,登舟望月的情景。江水呜咽着,浪花轻舔着岸边的岩石;月光在水中荡漾,泛着银色的光泽。在这仙境之中,李白且酒且诗,放歌江上,这是何等的人生快事! 然而,诗人的心情并不轻松。“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如今,我们身临其境,吟诵这些诗句时,仍能从字里行间中咀嚼出埋藏于诗人心中的隐痛。
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关于李白的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那就是李白酒醉之后,入江捞月,然后化作仙人,骑鲸升天而去。他的衣冠留在岸边,被当地渔民所掩埋,这就是今天位于采石矶的李白衣冠冢的由来。郭沫若曾有诗云:“酒酣黄鹤千帆下,气壮苍鲸一吸间。”然而,更多的人却不相信这样的传说,“骑鲸人说最荒唐,捉月轰传李夜郎”;“骑鲸问谁见,流恨竟无穷”!
是的,善良的愿望只能留存于传说之中。在青山纪念馆,我们查阅了有关史料,李白死时十分凄惨,是年,“江准大饥,人相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李白死后,只能薄棺浅埋,“葬不择地”。李氏后裔更是由于贫穷不知所终,香火散尽。直到李白去世五十多年后,时任宣歙观察使的范传正经过一番访查,才按照诗人生前的遗愿把业已荒芜的坟冢迁至青山,了却了诗人最后的遗愿。
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令人欣慰的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诗人都没有放弃。在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中,他依然把自己比作大鹏,尽管他的胸中充满了苍凉,尽管这只大鹏伤痕累累,已经飞不动了,但依然余风犹存,奋力向上: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一代伟大诗人发出的最后的呼唤,也是诗人顽强不屈的生命悸动。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站在李白墓前,我们感受着千年风雨之后的宁静,也感受着诗人的伟大精神,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崇敬和神圣的情感。
作者简介季宇,祖籍江苏泰兴,出生于安徽芜湖,自幼在合肥长大。主要著作有:《徽商》、《段祺瑞传》、《权力的十字架》、《共和,1911》、《当铺》、《王朝爱情》等。现任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清明》、《安徽文学》杂志社主编。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