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体悟生命的花开花落(评论)
2008-04-15王兆胜
王兆胜
当下的中国散文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两点最应该引人注意:一是过于注重历史题材,对时代、社会和民生疾苦熟视无睹;二是多停留在琐碎的生活表相,缺乏心灵的参与和生命的感动。读了朝潮、吴佳骏、江飞、杨献平、沈念、朱朝敏、张利文、江少宾八位作者的散文(见《红豆》2008年第3期),我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因为在这些作品中跳动着生命的感动,犹如心灵在生命琴键上细致演奏般的感人肺腑。
朝潮的《被改造的身体》是一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意味较浓的作品。它以自己的“身体”为支点,在肉体和灵魂的分离中,既感到了一份痛苦,又感到了一份实在。其实,这是现代主义对于所生存的世界产生的焦虑和碎片式感受,也是后现代主义对于世界、人生和生命本真的一种消解。站在20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一篇有意义的散文,因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散文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调,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散文非常薄弱,且真正有创意的作品并不多见。
吴佳骏的《在黄昏里讲故事》表达的也是一种生命的困惑,只是它更多地停留在现实的层面,对于人生追求和选择之悖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故事的叙述颇有耐心,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被无限地放大了,因此也就有了某种无奈、绝望和先验性。这是一种底层写作,是一种以关爱、信念和精神为依托的良知担承。某种程度上说,作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更多社会的底层人——那些精神孤独者歌唱的。
江飞的《那些走着走着就消失的身影》是一篇有关生与死的歌吟。由自己的“胃痛”而感知生命的存在与苦闷,但一个个生命的悄然消逝又导引作者对生命产生强烈的虚无感。“生”也无乐,“死”也不哀,作者仿佛看到了生命本质的悲剧性,一种黑色的飘荡,一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幽灵。与朝潮的《被改造的身体》相比,这篇文章少了一些张力,但多了一份宁定。
杨献平的《层层下落》讲了一个悲痛而无奈的故事。只因为一个“丑”字,这个少女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于是美好的青春只能“层层下落”,在秋风中如落叶般地飘零。其实,这个少女不幸的主要原因不是外在的“丑”,而是缺乏美好的心灵,她缺乏的是自尊、自爱、自我和自重。作者紧紧贴近大地和社会底层,叙说底层的边缘的人生世相和生命悲剧,是一篇颇见爱心和细腻之处的散文。这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非常难得。
沈念的《南方的儿歌》与杨献平的《层层下落》比较接近,也是关爱底层民众的散文。它叙述的是一个保姆的故事,一个将爱无私地奉献给别人,但自己却很少被人关心和理解的故事。这让人想到鲁迅和艾青笔下的保姆,在回忆的长线上一咏三叹地使情感绵延悠长。保姆,她哺育的虽然不是自己的骨肉,但她的爱却像大地一样宽厚,如湛蓝的天空一样美好。另外,作品的笔调温柔,有力透纸背之感。
朱朝敏的《认识花牌》感叹的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歌颂的是生命的欢乐与昂扬。对比劳作,玩花牌是一种清闲,也是一种玩物丧志的标志;但是,站在生命的意义上来看,玩花牌又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呢?因为在生命的本质意义上,人生就是一次赌博,一次让自己快乐、自由和放逸的过程。作品寥寥几笔勾勒了远亲大爹,他之所以该赢而输,之所以“千金撒尽”于玩花牌,是因为他说:“凭智慧输赢,靠胆量数牌,开胸怀对待。”其实,在人生之赢中,快乐可能远远重于金钱。这是一种生命的深切感悟和人生智慧。
张利文的《秋天的两个展览》有点生命的寓言性,它是一个执拗灵魂的生命抵达。世俗的人生是如此真实而强烈,但对于艺术对于展览的追求却是无可动摇的,也是更加真实强烈的。作者似乎在努力复原一个破碎的梦,既有无限的真实的希望,也有莫名的空虚的绝望。是否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意义在于坚持,在于没有止境的追求之中?
江少宾的《1990年的乡下小镇》是一个有关青春期萌动的故事。在惑人的少女宋雪梅面前,不同的少男有不同的表现,“我”也被她所动,并被搅动起少男的一怀春愁。这让人想起郁达夫的《水样的春愁》,其中有无限的缠绵、骚动、纯真与迷惘。这是身心的双重困境与突围。好在时光与流水能够将生命的印痕抹掉,只将这一个影像留在心灵的底片上。
生命,尤其是底层人生的苦难与追求,成为这八位作家细细揣摩和描绘的对象,并以真诚的心灵和诗样的语言表达出来,于是我看到了生命四季的花开花落!欢笑也好,悲感也罢,它都是诗。如果要谈不足,那就是这几篇文章中,有的散漫大于精凝、现象多于本质、阴影遮蔽了光明、痛苦淹没了欢乐。另外,在散文的精纯、提升、深度和境界上,这八篇散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如何从情绪的氛围突进到本质之中,用精美的语言和结构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天地至文,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