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的三大误区及其对策
2008-04-09笪尚花
笪尚花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江苏淮阴223001)
摘要: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进行的教学改革。旨在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如何避免误区,达到最佳效果,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教学;整合
The three greatest mistakes area and its counterplan of shallow Xi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moral qualities academics integration
Da Shang-hua
Abstract:Information-based that time generation the big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take the multimedia and the network technique as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of core to have become mankind to create sex tool.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academics course integration take information technique as to lead first and carry on according to the academics teaching's characteristics of reform in education.The aim is pass modernization teaching means and help the content of course to present way, teaching way and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interaction way of change, pursue studies to living diversification study to create environment.In this kind of the study the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cultivated manners, make information technique real to become a student cognition, investig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tool.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academics course set out from the real results, practical and realistically work°out a problem, exaltation student study of layer and efficiency, exertive the function of "can't act for".In technique and course integr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information, how avoid mistake area, attain the best effect, is the problem that we need solve.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ique;Moral qualities teaching;Integration
目前,不少中小学推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改的突破口”,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成了学校头等大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比例逐步扩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方面,还存在下列误区。
误区之一:整合=传统手段+教材电子化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是一种可供选择、功能特殊的工具。然而,有很多教师简单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课时,可以把上课前需要讲授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准备好,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就避免了板书的过程,能够节省不少的时间,那么通过这种方法,老师就能讲授更多的他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容器”, 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注意到从内容到内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求,这种变相增量“填鸭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整合内涵相去甚远。
曾有一位老师执教《我们共同的家》这一课,课一开始他这样说:“同学们,在南京市举办的‘小作家歌颂家乡笔会就要结束了,参加会议的小朋友依依惜别。(出示课件:王冠说他坐火车回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大约需要27小时,两地相距约_____千米;齐昕说她坐船回湖北省会武汉市大约需要48小时,两地相距约_____千米;刘彤说他坐飞机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约需5小时,两地相距约_____千米。小提示:火车的运行速度大约是130千米/时;轮船的运行速度大约是20千米/时;飞机的运行速度大约是750千米/时。)然后让学生算算南京与哈尔滨、乌鲁木齐、武汉之间的距离,学生自主计算后指名汇报。接着老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高明要到哈尔滨亲戚家过年,奶奶却让他带上羽绒服和棉皮鞋。他觉得很奇怪,因为在家还经常穿短袖杉。让学生讨论高明奶奶的建议对不对,并要阐述自己的理由。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将教材内容直接“刷”到屏幕上,实现了所谓的“超文本”,同时将一段文字故事制作为动画。在笔者看来,这完全是多此一举。现行品德教材体例活泼,内容编排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可读性,应该是颇受学生欢迎的。我们让孩子们打开课本看一看、读一读,同样能引发一段饶有趣味的教学活动。显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教材电子化。
前不久去外地又听了同样的一节课,这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首先设置情境:小KIT猫一家三口都要出远门。小KIT去哈尔滨参加作文竞赛,爸爸到乌鲁木齐出差,妈妈则回海口看外婆。怎么去呢?(课件出示:自行车、火车、飞机)这三种交通工具,他们该怎么选择?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老师三次演示课件:飞机、火车、自行车分别从地图上的南京“出发”,以不同速度到达“目的地”。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计算时间和距离感受路途的遥远。接着地图上显示出海口和哈尔滨的气温,老师请一位学生与自己合作,模拟妈妈和小KIT的对话,交流两地的天气情况……
这位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再造,通过整体情境的设置,不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加强了师生的互动,课件制作也并不复杂。在这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此,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这样,信息技术对教学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误区之二:整合=充分展示+手段“技术化”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时,片面的追求画面的漂亮,他们往往采用在课件中加入大量的动画、图片和声音,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一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脱离了最初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可能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不是课程内容本身,而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这样产生的效果正好与老师的初衷截然相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
前不久,在我市刚结束的小学品德优课评比中有这样一节课,有位老师执教《小马虎旅行记》这一课,一开始,他播放动画:一个孩子在画画,画出的大象只有一只耳、狐狸只有一只眼……然后老师说,这个小朋友叫“小马虎”,他做了哪些马虎事?让我们继续看故事《小马虎旅行记》,就这样再接着播放动画:小马虎画着画着睡着了,他梦见蛋糕是咸的、大楼没电梯,还看到3个奇怪的动物……然后就惊醒了,从梦中惊醒的小马虎会怎么想?他今后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完了后又让学生欣赏动画歌曲《粗心的小画家》。
在这个课例中,短短的15分钟教学,老师共准备了3个动画,使用了4次,但其技术含量似乎并不与教学实效成正比。花哨的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教学的核心目的。
我想如果换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导入是不是会好些呢?先激发兴趣问学生愿不愿意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可喜欢画画了!接着老师将他的图画展示出来,教室里一定会一片哗然的,这时再问学生愿不愿意跟他交朋友了?这样的导入虽然没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但老师却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了纵深;通过展示图画,让学生自主发现马虎的现象;通过创设结交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自悟粗心大意的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既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是最终的目的。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
因此,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切不可只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取代学科教学,那就只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误区之三:整合=自主开放+网络无限化
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有些课程整合课只是一味地“放”,让学生“自由”地去学。其实信息技术只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引领,否则,其学习就极易迷失方向。在《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中,老师借助网络,引领学生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学生通过“goog1e”、“百度”等搜索引擎,输入地名后,所有相关信息全部出现了,于是学生开展了愉快地网络旅游。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认知水平较低,不能够快速有效地梳理各种信息,然而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但往往又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再加之网络里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很容易被弄得眼花缭乱,到处乱看,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进行及时监控,以免学生脱离主题,影响目标的达成。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品德教师的角色必须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指导者、运用学习工具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以及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已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热点。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的整合应有恰如其分的认识,从更新观念入手,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创建最佳的整合教学模式,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品德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品德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7期
[2]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0期
[3]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江西教育》,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