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新课程教改中“教学惯习”的反思性探究

2008-04-02沈建华梁胜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1期
关键词:反思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徐 波 沈建华 梁胜男

摘要: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学校积极开展,围绕《课标》进行的教改研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对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但遗憾的是教改中仍有一些问题令人难解。为此,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被人普遍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惯习",从其内核、生成、作用等方面着手,对体育新课程教改中“教学惯习"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惯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87-03

Introspection of “Teaching Habit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XU Bo1, SHEN Jian瞙ua1, LIANG Sheng瞡an2

(1.Shanghai College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2.Sich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614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birth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Physical Education, a lot of theoretic researches and practical reforms have been made. A large number of the researches are abou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owever, many recessive influence factors has not been stressed.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introspection of the ignored factors, “teaching habits,"which deeply influence the current reform.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habits; introspection

1 反思: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难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较过去有了全新的改变。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围绕《课标》从体育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影响教学改革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苟定邦在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时指出,“……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显性化、教学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教学评价更加合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课程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缺乏理性、理论纵深研究多于实践研究、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等深层次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可见,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长久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其中诸如师生地位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等问题都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改革的难点。为什么改革进行如此之久这些问题却始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难道还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因素被大家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到底何在?面对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正是基于此,本文想根据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研究理论,试图将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行为――教学活动――与个体的社会文化结构结合起来,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体育教改中的一些难点进行反思性的探索。

只要走进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堂,很容易发现在新体育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与过去的相比,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更有生气、更具活力。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各类不同的教学案例,便不难发现,在所有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几乎都留有一些“行为痕迹”,一些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甚至连身处教学场域中的教师和学生也有所不知的行为(即:那些未列入教学设计范围、但在教学中又“无意识”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些行为是由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种“性情倾向”(即:个人教学信念)所导致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此,我们不妨借用布迪厄的说法,将这些“无意识的行为”(个人教学信念)称之为“教学惯习”。 尽管布迪厄没有专门地讨论教学问题,也没有提出“教学惯习"的概念,但是按照他的实践理论,我们认为提出这个概念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是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和逻辑的。

2“教学惯习”的理解

2.1“惯习”的概念“惯习”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是“积淀于个人身体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是社会客观制约性条件和行动者主观的内在创造精神的综合结果,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值得注意的是,对惯习的概念进行界定时,必须考虑到相应的行为场所(“场域”)和行为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本”),也就是说要将“惯习”置于其对应的“场域”和“资本”所共同构成的概念系统之中来进行界定,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和阐释。

2.2“惯习”与“习惯”的异同“惯习”有别于通常所说的“习惯”。虽然二者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惯性,并且都是在长期的累积过程中形成;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表1)。

2.3“教学惯习”的内涵“教学惯习”,可以理解为是:教学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内在蕴涵的个人教学信念,是主体个人身心的一系列与教学相联系的各种历史关系的积淀,其表现形式为基于教学知觉、教学评判和教学行动之上的各种“身心图式”。在教学中,惯习可以看作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历史”,其烙印已深深铭刻在每个处于教学场域中的行为主体的身上,由此使得看似简单的教学关系和教学行为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教学惯习不是基于某种理论而构建起来的,因此,对“教学惯习”内涵的理解,应该从其内核、形成和作用三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2.3.1教学惯习的内核:教学互动的图式教学是一种互动、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因而教学惯习的内核实质上就是一种“教学互动的图式”。之所以称“互动的图式”,侧重在指心智结构的原型,指那些在种种教学关系问题处理过程中最基本的特性,其它一切都在变化的时候仍基本保持不变的东西。复杂可由简单的规则演化而来,这简单的规则就是互动的图式。皮亚杰讲,心理是以越来越复杂的整合方式来组织的,最简单的水平就是图式。几乎所有教学活动都会以一个教学互动的图式来进行。

2.3.2教学惯习的形成:教学历史关系的积淀对教学惯习的形成应理解为是一种“积淀”,是人的心智模式,其生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教学行为主体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等在身心组织的内化、沉积。如狄尔泰所言:“人没有什么本质,他有的只是历史”。至于什么事件能够在人的身心留下痕迹,什么事件则不能,这中间没有什么确定的客观界限。不过有一点普遍得到认可,那就是初始经验必然优先,也更为重要。可见,在初始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教学惯习”系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随着岁月的增长,个体的身心图式会变得越来越死板,对外在要求反应也越来越迟钝。2.3.3教学惯习的作用:教学行为表现的“无意识”不能将教学惯习看作是内在既定的积淀物,用布迪厄的话讲它应是一种“结构型塑机制”,是“生成策略的原则,这种原则能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未被预见、变动不居的情境……是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可变更的性情倾向的一套系统,它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复杂多样的任务。”因此,“教学惯习”以某种连贯一致的系列方式对教学场域的要求作出回应,它既在“教学场域”这样一个开放的时空中自在游戏,又为特定的“教学场域”所制约,如此便形成了教师和学生与教学场域的默契配合,很容易地做出了他们“不得不做”的事,但却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明确地提出来,甚至没有意识到。当然这不能理解为没有任何行为意图的机械反应、本能行为,而应看作是“深深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换句话说,那些“无意识”的行为表现,从根本上看就是一段教学历史积淀的显现,是基于模糊“实践感”的行动,它与基于策略性选择的理性行为(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异。

简而言之,教学惯习,就是教学行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特性的、“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互动图式),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历史积淀过程,并受具体教学环境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

3 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惯习”的建构

3.1教学改革的实质与目的:人的身心改变体育新课程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理念上,强调以“坚持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对学生的身体体能、锻炼习惯、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据并“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季浏,2006);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关注学生个体需求的灵活教学形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上,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内容的综合评价。

课程的新要求导致了课程教学环境的改变。新课程环境在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地位,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和学习反应,学习活动的内容,教学背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变化。由于课程环境的巨大变化,教学行为主体必将产生相应的行为改变,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环境。所以,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质与目的都与人(师生)的行为改变密切相关。一方面,从课堂教学本身看,教改的实质是:教学行为主体(人)的改变,一种人的适应性改变(即:能适应新课程环境的教学行为的改变);而人在改变的过程中,因个体拥有的不同社会生活背景,其行为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体长期历史关系积淀所形成的各种“惯习”的影响。另一方面,从体育新课程的目标看,教改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改变被动锻炼的学习惯习,构建终身锻炼的体育“惯习”,并最终得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3.2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惯习”的消解与建构过程新课程教学主体的改变过程从惯习的视角分析即是旧的教学惯习的逐渐消解,新的教学场域回应方式逐步建立的过程。因为,新旧体育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关键性差异在于他们回应教学环境的方式不同。对教师而言,过去在回应教学环境的方式上多表现为“权威”或“师傅”式的,在回应教学行为上多表现为规范的运动技术传授等感性层面;而现在却要求“平等”和“顾问”式的回应,要求对教学情景的深刻洞察、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明智选择,而不是只局限于对运动技术的熟练表演。对学生而言,过去教学环境的回应是对知识的被动“消化”,现在却是主动的学习。新课程环境下的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过程“是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是人的经验与素质的奠基、积累、更新、重构的过程”。所以,新课程教改中,行为主体的改变必定要求消解那些不适应新课程环境的旧教学惯习,重新构建适应教学场域的新教学惯习。

新教学惯习的构建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自我重构的过程中逐渐被灌输进一整套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较为持久,将现存教学环境的必然性予以内化,并在有机体内部打上经过调整定型的惯性以及外在现实约束的烙印,最终通过体育教学场域并经过独特形式的调解之后,间接地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身上,于无形之间表现到体育教学行为之中。

4 “教学惯习”对新课程环境下体育教学影响

4.1“教学惯习”的基本表现与影响虽然新的体育课程对教学的诸多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和学生角色地位发生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不断变化和更新;但不管怎样变化,体育教学的实质是不变的,即: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根据一定的“图式”来教,而学生也必定要以相应的“图式”来学。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固定不变的教学互动图式,就是教学惯习的基本表现。

教学惯习,在体育教学中基本上有类似的表现形式,宏观上看表现为: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总结;微观(课中教学)看表现为:技术讲解—动作示范—观察—练习—纠正错误。这些基本要素,不管在旧堂还是新课堂都一直存在。新课程教学中那些名目繁多的教学策略、方法、模式等实际上都是从这些基本的教学互动方式(图式)衍化而来的。

教学惯习的基本表现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它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场域处理过程中变得得心应手。因为,面对充满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新课程教学环境(“场域”),如果没有自动化的、熟练的教学技能,没有连贯一致的回应方式,每一个教学问题的处理都刻意盘算、苦心追求,那么教师将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处于手忙脚乱、身心疲惫之中。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的“随机应变”、“灵活应对”等教学措施的采用都是教学惯习的基本表现。所以,基于模糊实践感的教学惯习,在复杂的教学关系中是以一种不假思索的惯习倾向表现出来,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2旧“教学惯习”与新课程教学的冲突和影响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长期教学积淀形成的教学惯习在很多方面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环境,教学惯习的内核—教学互动图式—在新的教学“场域”中出现了“新要求”与“旧惯习”的矛盾冲突,产生了教与学的“教学图式”差异,由此影响到体育教学行为。

旧的体育教学惯习的形成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它对新课程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由于受到存在已久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跟我学式的师徒传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技术评定和达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场域”中,教师因所拥有“文化资本”(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多而使得他们基本处于教学的指导和支配地位;与此同时,学生却要为了积累“资本”(学习运动知识、增强体能)而被迫置于“学徒”的位置。这种教学场域中长期形成的“角色”定位,最终积淀而成了旧的体育教学惯习,进而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意识的惯习运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常常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与新课程要求不相符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在新课程教学中以竞技运动技术的传授为主和教师“权威”式教学形式等得不到根本改变的原因之所在。另一方面,随着体育教学“场域”的转化(既包括从旧到新的课堂教学场域转化,也包括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场域的转化),师生的“角色”关系随即发生相应变化,其行为的客观性结构亦随之而改变,进而表现出对新场域的不适应,再加之个人在教学场之外的不同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下所积淀形成的其它“惯习”(如“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环境形成的惯习等)的作用,这就使得师生在教学中表现出不加思索的惯习倾向,或许这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缺乏、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够等行为的缘由。

总之,教学惯习在体育教学中,通常以一种隐性的作用形式对教学产生着影响,它一方面可以保证师生与充满变数的、多样化的教学场域之间取得持久的动态平衡和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当其自发生成的性情倾向与变动不居的教学情景之间出现不合拍、存在着紧张和对立时,也就会妨碍有效的教学活动,这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5 体育教学中“教学惯习”的解构与反思

1) 现代教学的生成特点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生成过程必然有得也有失,因此很有必要在事后的反思中加以总结和完善。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他们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的解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已有教学互动图式的解构问题。

2) 师生从教学惯习的反思中能够获得回馈,经过自我调节,有可能促成教学互动图式的转型,进而自我生成。通常人们直面的是事物的一部分,但感知的却是一个整体,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整体。面对自我时,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自我的当下瞬间,但反思所指向的则是作为总体的自我,一个通过再造被激活的新的我,一个发现自己本真的过程,这更是一种超越。所以,我们所反思的任何教学体验已经不再是原本,而是一种再造、一种构建,对原本加工了的文本。

3) 反思区别于事先策略性的谋划、预测,反思是重新体验原初的经历,回味那埋藏在心理的生活感受,检视那不假思索的日常惯习。因此,师生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和反思,能促使从经验中获得的默会知识显性化,使实践知识理论化,并在更加综合性的层次上解决问题(如体育知识与实际锻炼的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师课堂组织、学生练习的整合等等)。

6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与“教学惯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教学惯习对教学的影响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且常作用于“无形”之中。对教学惯习的深入研究非常有助于全面透析体育教改中存在的那些深层次问题。所以,在新课程教改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教学惯习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维娜.惯习:对教育行为的一种解释路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教科)2003(4).

[3] [法]皮埃尔•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M].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

[4] [爱尔兰]安德鲁•伯克.职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教师和师范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7,3.

[5] 柳夕浪.教学惯习.教学专业.学会教学[J].教育科学,2004(9).

[6] 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 刘中一.场域.惯习与农民生育行为[J].社会.2005(6).

[8] 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反思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