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龟卜与京房五行易思维模式

2008-03-28乔宗方

周易研究 2008年1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

乔宗方

摘要:西汉易学家京房建立了复杂而精密的易学体系。他认为六十四别卦和卦爻都具有五行属性。这样别卦的五行就与卦爻五行发生了复杂的关系。我们通过对龟卜的探索,发现这种思想与龟卜法有些相似。这表明京房的这种思维模式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在构筑这种体系的时候或许受到古老的龟卜法的启迪或影响。

关键词:龟卜;五行易;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B234.99;B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8)01-0014-05

Divination by tortoise-shell and the thinking mode conceived in Jing Fangs Five-element Theory of Yi-ology

QIAO Zong-fang

(Center for Zhouyi &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Research Center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Jing Fang constructed a complicated and well-defined system of Yi-ology,in which he held that sixty-four hexagrams and their lines have respective qual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this way,the five-element attributes of the hexagrams and those of the lines became complicated. Probing into the divination by tortoise-shell,we can fi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divination method by tortoise shells and Jing Fang's constructions. This manifests that his thinking mode isn't like water without a source,or a tree without roots. In establishing his system,he might be inspired or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tortoise-shell divination methods.

Key words:divination by tortoise-shell;Five-element Yi-ology;thinking mode

西汉时期易学家京房把五行思想系统地与《周易》的卦符结合起来,建立了庞大、复杂而精密的易学体系。五行系统与卦、爻体系本来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然而到了西汉后期,京房就把五行与卦、爻系统而完整地结合了起来。他认为六十四别卦也象八经卦一样具备整体的五行属性。同时,京房又向爻位中引入了地支,使别卦中的三百八十四爻也具有了五行属性。这样六十四别卦的整体五行就与卦爻五行发生了“我克、我生、我同、克我、生我”的五种关系。这五种关系使得卦爻具备了自然和社会的双层含义。我们通过对龟卜的探索,发现这种思维模式思想与龟卜法有些相似。这表明京房的这种思维模式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在构筑这个体系的时候或许受过龟卜方法的启迪或影响。下面我们详细说明京房五行易和龟卜方法,依此来探求两者思维模式的类似之处。

首先,京房五行易和龟卜都赋予卦象、兆象整体的五行属性。通过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易传》,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五行与八经卦结合的痕迹。例如《说卦》言:“乾为金,坤为地(即土),震为萑苇(即木),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刚卤(《周易集解》引朱仰之曰:‘取金之刚不生也。刚卤之地不生物,故为刚卤者也,故兑为金)。京房完成了五行系统与卦爻系统的完美结合。他认为八纯别卦和八经卦同样具备五行属性。

《京氏易传》认为:“乾,纯阳用事。象配天,属金。”(第65页)[1]“震,分阴阳用事。属于木德,取象为雷。”(第73页)[1]“坎,为属中男分,北方之卦也。”(第73页)[1]“震,分阴阳用事。属于木德,取象为雷。”(第73页)[1]“艮取象为山,为石。”(第89页)[1]“坤,纯阴用事,象配地,属土,柔道光也。”(第98页)[1]“兑,积阴为泽,纯金为体,畜水凝霜,阴道同也。”(第123页)[1]京房对于巽、离卦没有说明其五行所属。刘玉建教授认为:“《京氏易传》于巽、离卦未言其五行属性。但观其《易传》,则以巽为木、离为火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知,京氏在八纯卦纳五行方面,则完全同于我们所说的《说卦传》,即乾兑为金,坎为水,坤艮为土,震巽为木,离为火。”(第239页)[2]在八纯别卦配五行的基础上,京房采用“爻变”的思想把其余的五十六个别卦归于相对应的八纯卦中。其整体的五行属性与自己归属的八纯卦五行属性相同。这就是著名的京房“八宫说”。林忠军教授认为:“其排列的方法,自下而上变化每本宫卦的爻。每变一爻,则为此宫的一卦。变初爻为一世卦,变至二爻为二世卦,变至三爻为三世卦,变至四爻为四世卦,变至五爻为五世卦,变至五爻然后返回再变四爻为游魂卦,再变四爻以下三爻,复归本宫卦为归魂卦。”(第77页)[3]依此,我们做出六十四别卦五行表(如表一),可以清晰地看出任意一卦的整体五行属性。

以上是京房“八宫说”对六十四卦的五行归属。龟卜方法中是否有类似的对于各种兆象的“分宫”思想呢?也就是对千变万化的龟甲裂纹进行归类,分别规定各种兆象的五行归属呢?有的人可能会反驳说,龟卜中不用五行说。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左传·哀公九年》记载:“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可见史墨在具体的龟卜实践中早就运用了五行说,通过兆象五行相克的原理推断事情。但是我们翻开《史记·龟策列传》发现其记载的龟卜方法是依据兆象的头、身、足的形象来卜事。例如:“卜求当行不行。行,首足开;不行,足敛首仰。”丝毫见不到应用五行的记载。相反,成书于唐代的《太白阴经》、元代的龟卜之书《玉灵聚义》却把五行运用于兆象来卜事。这正应了司马迁所说:“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史记·太史公自述》)《玉灵聚义》是元代陆森所撰。在书中陆森言:“仆幼得家传,长专龟理,所传奥旨,三世于兹……况龟卜之学,心口相传,不记文字,苟以龟毛兔角之语,不究本源,后使讹讹相闻,祸福奚准?”(第18页)[4]此书虽然俚俗不文,但因为陆森继承了家传龟卜方法,所以此书极可能保存了某些民间流传的龟卜古法和某些佚书遗文的内容。我们就以《玉灵聚义》和其他关于龟卜的资料探讨与京房五行易相类似的兆象“分宫说”。

《玉灵聚义》说:“龟者,太阴之化生也。上应玄武之宿,下应水位之精,天地一灵物耳。禹王之世,神龟负文,故是以洛书出焉。圣人则之,因取其阴腹灼以阳火,阴阳相激,而遂成文法。”(第18页)[4]这说明龟卜之时采用龟的腹甲。又言:“《三礼图》曰:‘春灼后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后右。春灼后左者,寅位属木也;夏灼前左者,乃巳属火也;秋灼前右者,乃申属金也;冬灼后右者,亥属水也。”(第37页)[4]意思是说,龟的背甲上可以划分成四个区域,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占卜时间的不同选取不同的取得兆象的部位。为清楚起见,我们特制定龟背甲四季五行表(如表二):

用火在龟的腹甲上烧灼之后,在龟甲上的四个区域内就会形成千变万化的兆象,古人就根据四季的五行给予兆象加以分类。龟腹甲上的四兆五行如表三所示:

注意表格中的甲乙、丙丁是龟卜中的专有名词。在龟甲下面正中有一长的纹路,正好把龟甲分成左右两部分。对于这条纹路,古人有个专门的名称,称之为“千里路”。千里路左边称“甲乙”,右边称“丙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兆象的整体五行属性与上面表格的四季五行并不对应。对于这个现象,清人胡煦在《卜法详考》卷七中说:“甲乙以金论,丙丁以火论,何也?盖覆龟而视之。”(第171页)[4]意思是说我们烧灼腹甲、观察兆象的时候是面向腹甲的。这样甲乙金兆区域就正好对应于龟之背甲所代表的秋季,五行属金;丙丁火兆区域正好对应于龟之背甲所代表的夏季,五行属火;甲乙水兆区域就正好对应于龟之背甲所代表的冬季,五行属水;丙丁木兆区域就正好对应于龟之背甲所代表的春季,五行属木。《三礼图》所说的左、右、前、后是透过乌龟背甲投影在乌龟腹甲上的方位。实质上腹甲上的兆象的五行属性是依据其对应的背甲四季五行决定的。这样依靠兆象所在的季节就把千变万化的兆象归属为四大类:木、火、金、水。而京房把千变万化的卦象归属为五大类:木、火、土、金、水。京房以八纯卦所在方位和时令之五行作为“卦象”的整体五行属性;而龟卜法则以兆象所在的四季、方位为“兆象”的整体五行属性。这是两者思维模式的相似点之一。

其次,京房的五行易把五行融进卦爻中,使得易经的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了五行的属性。根据他的八纯卦纳支原则,纳支图如下(表四):

其他五十六卦的内外卦的各爻地支五行属性等同于八纯卦的内外卦的各爻地支五行属性。在说明龟卜中兆象各部分配五行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兆象的形成过程。清人胡煦在《卜法详考》卷一中说:“火迹既入于龟板,则其拆必见拆……拆之所见,其中为身;逼近千里路者,为首;舒而向外者,为足。”(第117页)[4]就是说兆象形成后必定分布于龟板腹部正中线——千里路两侧的区域中。靠近千里路的兆象为兆象的头部,即兆头。兆象中间的部分为兆身,兆象向龟板中央以外延伸的部分为兆足。对于兆象的头、身、足各个部分,古人又以天干纳之。唐代的《太白阴经》说:“龟有五兆以定吉凶,一兆之中为五段,可以彰往察来……一兆之中,从头分为五乡,初为甲、乙,次为丙、丁,次为戊、己,次为庚、辛,次为壬、癸。”(第410页)[5]这样兆象的各个部分所配天干如表五(此图表仿自《卜法详考》卷六):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兆象的各部分犹如卦象的六爻一样也有了各自的五行属性,只是兆象被分成了十段,各段有其五行属性;而卦象则被分成了六段,各段有其五行属性。从这里可以发现,这是两者思维模式的相似点之二。

最后,龟卜方法中也有与京房五行易中相类似的“六亲说”。所谓京房五行易中的“六亲说”,就是以卦所在八宫的五行为中心,此五行与卦的六个爻的五行发生相互作用。爻的五行与卦宫五行相同的,此爻象征兄弟;爻的五行生卦宫五行的,此爻象征父母;爻的五行克卦宫五行的,此爻象征官鬼;爻的五行泄卦宫五行的,此爻象征子孙;爻的五行被卦宫五行克制的,此爻象征妻财。这样妻财、子孙、官鬼、兄弟为四亲,父母实际是两亲即父亲和母亲,所以合起来共为“六亲”。“六亲”实质上是代表六种亲属关系。京房在其《京氏易传·乾卦》中说:“水配位为福德,木入金乡居宝贝,土临内象为父母,火来四上嫌相敌,金入金乡木渐微,宗庙上建戌亥,乾本位。”(第66页)[1]意思是说乾初爻纳子水,为宫的五行金所生,为子孙爻;二爻纳寅木,为宫的五行金所克制,为妻财爻;三爻纳辰土,生宫的五行金,又在内卦,为父母爻;四爻纳午火,克制宫的五行金,为官鬼爻;五爻纳申金,与宫的五行金相同,为兄弟爻。上爻纳戌,上为宗庙爻,戌亥是乾的方位。

在龟卜方法中也同样有类似的思维模式。这就是以兆象所在的四季五行为中心,此五行分别与兆象各个部分的天干五行发生相互作用。这样兆象的各个部分就被赋予了不同的自然和社会含义。观察兆象各部分的形态就可以了解人事之得失了。《卜法详考》卷七说:“金兆以甲乙为财,丙丁为官,戊为父,己为母,庚为兄,辛为弟,壬为子,癸为孙。又甲为妻,乙为妾。皆自首至足,分别论之……火兆以甲为父,乙为母,丙为兄,丁为弟,戊为子,己为孙,庚为妻,辛为妾,壬癸为官。皆自首至足,分别论之……水兆以甲为子,乙为孙,丙为妻,丁为妾,戊己为官,庚为父,辛为母,壬为兄,癸为弟。皆自首至足,分别论之……木兆以甲为兄,乙为弟,丙为子,丁为孙,戊为妻,己为妾,庚辛为官,壬为父,癸为母。皆自首至足,分别论之。”(第173-174页)[4]就是说以兆象所在的四季五行为中心,此五行分别与兆象各段的天干五行发生相互作用。兆象各段的五行与四季五行相同的,此段兆象代表兄弟;兆象各段的五行生四季五行的,此段兆象代表父母;兆象各段的五行克四季五行的,此段兆象代表官鬼;兆象各段的五行泄四季五行的,此段兆象代表子孙;兆象各段的五行被四季五行克制的,此段兆象代表妻财。然后再通过观察兆象的走势、形态了解事物之情状。各段兆象所象征的六亲如表六:

由上表可见在龟卜方法中的“六亲说”比京房“六亲说”更加细致。比如京房易中的每种六亲在龟卜方法中几乎都变成了两个。例如京房易中的父母,变为了父和母,兄弟则变为了兄和弟,妻财则变为了妻和妾,子孙则变为了子和孙。而且天干属于阳的其六亲均是象征父、妻、兄、子,天干属于阴的均是象征母、妾、弟、孙。从这里可以发现,这是两者思维模式的相似点之三。

京房的五行易把六十四别卦作为事物的系统和整体,而卦爻作为事物的元素和部分。从实质上讲,京房就是以系统和元素、整体和部分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探求自然和社会的奥秘。我们通过对龟卜思维模式的探索,再对比京房易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可以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是很相似的。这表明京房的这种思维模式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在构筑这个体系的时候或许受过古老的龟卜方法的启迪或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彧.京氏易传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2.

[2]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3]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M].济南:齐鲁书社,1994.

[4]李零.中国方术概观[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5]谢志宁,陈爽.白话太白阴经[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李秋丽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影响阅读对话的三个瓶颈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编辑素养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