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和民间资源开发中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素

2008-03-26白俊奎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技术创新

白俊奎

摘 要: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一些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及民间资源的开发中,技术创新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观念相对滞后、聚族而居的村庄型生活方式及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等。这些阻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民间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的因素,应引起政府决策部门和研究者等的重视。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民间资源;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43-02

Analysis of restricting factor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exploitation of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civil resources

——Taking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civi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flower-drum and Qinghao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of Chongqing,Hubei,Hunan,Guizhou and Sichuan as an example

BAI Jun-ku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specially,self-innovation of technology,has great promoting effe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however,in the exploitation of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civil resources in some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not been emphasized enough.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such as relatively backward ideas,village-style living mode by nationality cluster and traditionally natural economic mode,insufficient good enterprise culture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s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civi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should be concerned by governmental economic decision departments and scholars.

Key words: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nationality culture;civil resource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别有风味,如湘鄂渝黔川少数民族地区的花鼓、龙灯、阳戏、傩戏、摆手舞蹈、花灯、讲春牛、民歌等,异彩纷呈,但很少有将先进的现代技术应用到舞台布置、表演活动、道具、音响、放映等中。即使少数地方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设备,但尚未挖掘潜力、展示特色,也未能在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中创名牌,谈不上获取较好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并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资源。如渝东南地区的青蒿、烤烟、野茶树、桐油树、棬子树、漆树、五蓓子、榨菜等,很丰富,但在其培植、采摘、生产与加工中传统的工艺技术尚未得到科学地运用,更谈不上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严重亏损、破产倒闭,工人失业,束缚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创新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强化民族地区的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自主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发民族文化和民间资源,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严重滞后与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人们在生产经营中的观念、企业文化氛围、管理体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民间资源开发过程中,技术创新的若干阻碍因素。

一、传统观念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些传统观念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开发,阻碍经济发展。如渝东南酉水流域民间“花鼓”戏曲表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如运用高科技手段配合舞台表演,在音响、道具等方面开发潜力,可开发“花鼓”的艺术后劲,带来巨大的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效益。目前,一些民间花鼓艺人走出大山,走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加入表演公司,有基本生活保障,每月还领取六七百元工资。另外一些花鼓艺人闯江湖,在湘鄂渝黔川少数民族地区自由演唱,如老百姓婚丧嫁娶、建房立屋、祭祀仪式、消灾除难等风俗活动都要请花鼓艺人参加,艺人们收入较高但不稳定。还一些花鼓艺人观念陈旧,消极保守,死守大山,举步维艰。一些花鼓艺人认为老祖宗的花鼓不可添油加醋,拒绝采用音响等设备,怕有损祖传技艺;有些花鼓艺人演唱的内容陈旧过时,不合时宜,题材和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远见卓识和大胆开拓的闯劲,不敢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或对民族民间花鼓演唱抱有偏见,不去挖掘花鼓资源;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相关的文化修养,认识不到其重要的旅游经济价值和文化经济价值,不组织班子训练,不扶持民间花鼓艺人,不培养后继者。

一些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主体,在技术自主创新过程中有严重的观念滞后问题,认为只要传统的技术经济得到运转即可,现代技术创新及经济效益可望而不可及。以渝东南为例,青蒿、烤烟、油脂类作物、棬子树、漆树、桐油树、五蓓子、竹林、大理石、汞矿、榨菜、珍稀动植物等数量和种类较多,但尚未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也未建立真正科学高效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一些经营管理人员畏首畏尾、目光短浅、胸襟狭窄。某些人因年龄、任职时间和其他因素影响,认为自己任期快满,技术创新实现过程漫长,为后任者作铺垫,不划算,根本不愿意干,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

一些民族地区的性别歧视问题严重,也对技术创新带来巨大阻碍。性别歧视,并非民族地区独有的现象,甚至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在现代技术创新经济模式中,传统观念过分地夸大“性别租金”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性别差异,弱化了女性人力资本效用,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我国社会的传统观念认为,已婚夫妇应是男主外、女主内。某些妇女在生产中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但得不到进一步发挥,她们创造的产业基地会因传统观念的阻挠而毁于一旦。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某乡某村一姑娘高中毕业后在家利用自主发明的创新技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收入颇丰,名动一时,但后来在当地传统思想作用下,放弃养殖种植基地,远嫁外乡,几年来的创业积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流失。

二、聚族而居的村庄型生活方式和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民族地区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平均主义的传统经济模式及大姓聚族而居、村民内部转工换手、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村庄型生活方式和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都阻碍了技术创新。许多边远的民族地区几千年来延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生产和现代经济的内引外联。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村寨居住、几世同堂的生活方式,对现代技术及设备有本能的抵制,要改变此落后现状,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小城镇建设。这需要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城乡建设,需要改变人们的村庄型生活方式,使花鼓、花灯、龙灯、阳戏、傩戏、讲春牛等民族文化资源在城镇建设中获得生机与活力。

三、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适度的投资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能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有限,需要外部投资来促进其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其民营企业要建立高技术产品生产链,也需要投资。但一些民族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例如,沿海地区的企业到渝东南酉阳县后溪等地开设工厂,刚开工就有当地工商、税务、管理等部门去收税、收管理费,而且各种杂费多如牛毛;还有一些乡镇排挤外来企业工作人员。应成立投资公司,吸取优良的外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应用现代技术对民间花鼓戏曲、花灯戏曲、龙灯、阳戏、傩戏、民歌、刺绣、蜡染、织锦、雕刻、绘画、武术、体育、医药(如传统的中医、苗医、土家医学等)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发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对五蓓子、青蒿、竹子、桐油树、茶树、棬子树、烤烟、蚕桑等民间资源进行更有效率的开发,促进民族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10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8.

[2] 徐彩莲.论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19-20.

[3] 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65.

[4] 樊荣.酉阳人文精神的内涵特征及现实意义[N/OL].http://www.yybwlb.com,酉阳报,2006-11-20.

[5] 蔡玉高,张涛,赵东辉.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M].半月谈,2007(4)29-30.

[6] 王慧敏.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转换[N].人民日报,2004-12-13(7).

[7] 谭强.技术创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39-42.

[8] 恩施州财政局课题组.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宋亚平. 真实世界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大讨论[EB/OL].http://www.countyeconomy.com.

[9] 王焱霞.川渝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可行性与基本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7(1):52-55.

[10] 王恒玉,张学鹏.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11] 尹明善.全球化不能忘记民族技术创新才是根本[N/OL].http://www.cqnews.net,华龙网,今日重庆,2007-03-06.

(责任编校:夏冬)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技术创新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