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抢分“秘诀”(二)

2008-03-25韩海涛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秘诀泰山主旨

韩海涛

(接上期)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形式。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1.了解全文法。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要答好这道题,必须首先了解全文所写的主要内容。题干中说“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显然,本题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各具有怎样的意义,从原文中可搜寻到相关的重要信息:第二段中说:“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第六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第十二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将这些相关文句加以整合,便不难得出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沉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

2.结合文体法。不同的文体,其思路与结构往往不同。记叙文体根据人或事的不同,从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根据引论、本论和结论来切分,其结构常采用并列、对照、总分和层进四种形式;说明文体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来划分。

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本题出自《梦碎雅典》一文,该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所以在作答时应该结合新闻的文体特点,新闻一般有导语,导语的主要作用是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并且吸引读者的眼球,引人入胜。答案可拟为:属于导语部分。 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搜索句子法。这里说的句子主要是指中心句、领起句、结束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等,这些句子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划分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特别要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

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先看“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它出现在第二段的开头,是对第一段中不同文人对泰山的感悟,同时,又因为“个人气质”的原因,导致下文作者写不了泰山,只好去写泰山封禅了,所以这句话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答案可拟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4.锁定词语法。这里说的词语主要是指一些关联词语或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除此之外,还有“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还有”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一个词、同义词或近义词有时也是把握思路的关键,当然,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联系的词语也应特别关注。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6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原文略)

由题干的要求可知,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要答好这道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审读题干,既然是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怎么还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所谓“隐喻性”就是没有明确表达、隐含着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文章看成双线结构,一明一暗,只要抓住文章的“沙漠——绵绵土——沙漠”的“明线”,就不难挖掘出与之相对应的“暗线”。通过阅读文章可知,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而“我”是从母亲中生下来的,绵绵土是故乡的一种有代表性的事物,是故乡的象征,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所以参考答案可以拟定为:母体——绵绵土——故乡。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把握、筛选、提炼、加工与转化,包括三个层次:①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②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明,使之具体化。③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使之明确化。归纳内容要点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直接提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文章(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直接摘录出来即可。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因篇幅所限,不再举出实例。

2.理清关系法。如果归纳的是复句、句群,就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全文,可从分段落层次入手,找出文中(或句中)的关键词句。有时也可通过分号等标点符号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4题: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本题的作答区间是一、二、三段。第一段写作者原以为“天涯海角”前无去路;第二段写如今的“天涯”环岛干线直通那里,现实与想象反差太大,自然发出“这哪里是‘天涯”的概叹;第三段写“海角”的大块奇石出乎作者意料,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石面光滑,缝隙大可容人,风景优美,逗人遐思无限。所以作者笑谈想在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理清了这三段的关系,答案可拟为: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3.归类合并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也的确说了不止一个意思,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抽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这道题可以把第一段中的“《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和第二段中“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等三处的信息加以归纳,此题不难作答。答案可拟为: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或: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4.提取舍去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要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舍和取,做到抓住重点,大胆取舍,不偏不漏。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这道题应该首先明确“泰山是一面镜子”这个比喻(暗喻)句的含义,然后理解“泰山照出了什么”就是写文人、帝王和游客到泰山来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从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提炼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可。答案可拟为: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防止以偏概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的现代文阅读选的是赵本夫的散文《告别三峡》,第17题要求“具体说明情感的变化”,只要抓住“告别”这条感情红线,从文中找到与“告别”相关的情感,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这道题虽然是从表面看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实际却涵盖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在赏析时也应该把中心意思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前文作者就已经表达出“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的意思,在结尾句又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这样的烟花最美丽”的意思,说明了作者对和平的期盼、对战争的厌恶。答案可拟为: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3.抓主旨段法。主旨段往往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主旨段多以议论、抒情的文字出现,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时应多加留意。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第21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解答这道题的最佳切入点就是抓住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这段议论性的文字比较明确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说“炉火能发热,能发光”。答案可拟为: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戈壁石”是美丽的,它是大西北的一个标志,这个隐含的信息是答题的关键,作者写对“戈壁石”的喜爱,其实把自己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浓缩、定格在“戈壁石”上。作者写“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实际上是以“戈壁石”的口吻呼唤更多的人“到大西北去”进行建设、开发。由上面的分析,可提炼出三层意思。答案可拟为: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全文完)

猜你喜欢

秘诀泰山主旨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成功的秘诀
打车秘诀
写人的秘诀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