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透材料蕴涵 精心提炼主旨

2008-03-25付敢泽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长杆主旨乌鸦

付敢泽

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他语言形式),要求学生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写作的作文形式。这种题型具有内容的多向性,体裁的灵活性,思维的诱导性,表达的多样性等特点,可以避免话题作文的宿构和抄袭的弊端。但是,它又一定程度地桎梏了学生手脚,写作时不仅要对材料作分析提炼,运用求同思维来确定文章的主旨,而且对材料非用不可,行文中还须时时照应,所以被人们视为“沉重的镣铐”而一度沉寂于考场。近年来,它改良换装 ,重出江湖,既发挥原有的制约性较大的优势——必须摄取材料的灵魂作为文章的主旨,又吸取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很强的长处——可以“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行文中对材料用与否不再限制。这样就颇类似于一种命意型的话题作文,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因此被命题者们十分看好而呈“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然而写好这类作文,关键仍在于吃透材料的蕴涵,精心提炼出主旨,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一)整体把握

立足全局,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理解它的内容,抓住其中主要对象,弄清其特征及与相关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并体察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然后将得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抽象概括,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生活故事型的材料多用此法。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种玉米》,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农民,听说有人试验成功了一种改良的玉米种子,于是千方百计找了一些来种。收成时,果然又大又甜又多,这个农民着实高兴了一番。

四周的村民听说了这件事,个个羡慕不已,纷纷前来请求这个农民卖一些改良玉米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民担心人人都种上这种新式玉米,会使他丧失竞争优势,便断然拒绝了。

第二年,收成时,农民发现玉米产量降低了,而且不如第一年那么甜那么大。第三年,收成的玉米更小更少更加不甜。这个农民仔细琢磨,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改良玉米接受了四周村民田地的劣等玉米的花粉。

【审题】读罢材料,不难发现其中主要对象是“渴望有所成就的农民”。全篇叙述他的一件事情可以概括为:他担心丧失竞争优势,拒绝村民买他的改良玉米种子的请求,反而导致他的改良玉米接受四周村民田地的劣等玉米的花粉而一年年减产。显然,材料对他的狭隘思想境界持贬斥态度。由此,我们会联想到生活中许多同类的事情,如治理环境、抗击“非典”等,倘若大家都像这个农民“独善其身,不顾天下”地去个人奋斗,就必然落得个悲剧结局。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正是这个道理。于是从中可以提炼得:团结协作,才能互利共赢,获取成功。

(二)关键锁定

有些材料,特别是叙议结合型或者对话型的材料,往往“一词立骨”,也就是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来点明中心。阅读时如果能锁定它们,仔细揣摩,深入开掘,或者直接引用,或者引申拓展,就能锻造出所写文章的主旨。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雕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审题】这则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应该属于对话型,其中的核心人物自然是罗丹。罗丹砍去雕像的双手,是因为它们太完美突出,不属于雕像的整体。所以,他从这个别现象推论出一个普遍的道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这句话精警深刻,耐人寻味,理所当然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紧扣此语,反复咀嚼,潜心玩味,我们就会悟得: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顾全大局,切不可执着于眼前或一己的得失。这样锁定关键,问题就立马迎刃而解了。

(三)多维审视

一则材料,往往蕴涵十分丰富,如果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地对它审视,就能够得出不同的判断,然后将它们集中到一起,采取“面中选点,点上开花”的策略,即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甄别,根据自己的实情去遴选,小中取大,平中猎奇,同中求异,陈中拔新,比较容易找到独特深刻而且利于扬己之长的立意。

例3:阅读下面《鲁人执杆》的故事,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鲁国有个拿着长杆进城的人。开始他把长杆竖着拿起,可是由于长杆比城门高而不得进去。然后他把长杆横着拿起,可是由于长杆比城门宽,仍然不得进去。他十分犯难。不久,来了一个老翁,满有把握地对他说:“我不是圣人,但见的事也很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长杆再拿着它进去呢?”于是,那个人听从老翁的话立即把长杆截断了。

【审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从拿长杆的人来看,他将长杆竖拿横拿都不能进城便就此作罢,却没有继续想下去:顺着城门的方向拿,能否解决难题,达到目的呢?——这启示我们:多角度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他听了老翁截断长杆的错误建议,不加任何考虑就付诸实施。——这启示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盲从。从老翁的角度来看,他自诩见识很多,却向人提出糊涂办法,使人办了错事。——这启示我们:经验主义往往误事。从选点的原则来讲,以上三个观点难分伯仲,都可言之成理,但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构思时,你可以根据你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项来写。

(四)逆向切入

有些材料,常常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两种矛盾着的思想内容。如果能够抓住这种联系,对它们作辩证分析,运用逆向思维来摒弃习惯的见解或传统的观念,别开生面地从对立方面提出新主张,就能使文章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此即人们常说的“反弹琵琶”。不过,这种“反弹”一定要严格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有悖真理,就是“乱弹”。

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只老鹰从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么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审题】很显然,材料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寓言故事,叙述一只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扑抓山羊而反被牧羊人抓获的悲剧;后一部分是人物对话,表达了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的不同评价。整个故事的寓意比较明确,辩证地看,它所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牧羊人的话流露出对乌鸦的“抑”,批判了它“忘记自己”的做法,从正面揭示了寓言的核心寓意,即“认清自己,认清世界”。由此可以生发出许多观点: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可东施效颦,盲目效仿。②人需要有所追求,但是更要认清自己。③人应该度德量力,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等。小孩的话则表现出对乌鸦的“扬”,赞赏了它勇于拼搏的精神,从反面透露了寓言的蕴涵。由此可以发掘出这样的主旨:盲目模仿固然不可提倡,但是,不满现状,敢于 “效颦”,勇于超越的精神值得赞扬。文章如果从这一点切入,就打破了思维的定势,脱套去俗,振聋发聩,富于挑战性而让人耳目一新。

(五)类比推演

有些材料,特别是童话和寓言型材料,其含义常常深藏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获得肤浅的认识。倘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需善于类比,抓住“事”与“意”的相似点;善于生发,挖掘“物”与“旨”的着意点;善于引申,捕捉“情”与“理”的触发点。

例5:阅读下面的寓言,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友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植根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审题】题干中已明确指出此材料为寓言型。其内容涉及两个对象:一是火花,一是浪花。乍一看,似乎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立意,但是稍加琢磨,就会发现火花的论说肤浅,浪花的阐述深刻,二者对比十分强烈。因此,浪花的话应是提炼观点的重要信息。植根于波浪,才花开不败;突出个人,就一闪即逝——这中间熠熠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关键在给“波浪“这一类体找到一个合适的本体。波浪是水滴的集合,源远流长,根基厚实,与之类似的应是一个群体,可以理解为民族、社会、家庭乃至文化、习俗等;浪花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个体。由是可以联想到一句名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然后将它进一步推演,潜于背后的蕴涵就会浮出水面: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或集体),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那么以此烛照生活,就有许多立意的角度。

(六)求同归纳

有时候,题目所提供的是多则材料。它们在内容上往往呈多样的联系,或为同一关系,或为并列关系,或为交叉关系,或为对立关系,或为矛盾关系。对于它们,务必不放松任何一则内容的占有和分析,而切忌偏执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做法。具体操作时可分两步走:首先发散思维,各个击破,寻因果,觅本质,找必然,地毯式轰炸般地探究出每一则材料的含义;然后集合统筹,比较鉴别,于对立中求统一,于个性里查共性,于不同处探相同,运用集中思维整合它们的联系点,构建起它们的交集,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立意才不会出现偏颇。

例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①夏菊花是武汉杂技团的著名演员,她的顶碗绝技,享誉世界,令人叹为观止。有一次,一个学生去访问她,要她介绍经验。她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把那个学生带到她的宿舍,指着床下的一堆碎碗说:“这就是。”

②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却自以为全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秦青并没挽留他,而是在郊外的大路上设酒送行。席间,秦青打着节拍,纵情悲歌,那歌声慷慨激昂,撼动了林中的大树,阻止了天上的流云。薛谭于是赶紧向秦青道歉,请求跟师傅转去继续学习,不敢再说回家。

【审题】综观两则材料,内容上大部分不同,只在某一点上相同。故它们之间呈交叉关系。对它们采取“排异求同”的方法,摒弃其“异”的一面,探寻其交叉重合点,才不致被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按照常规步骤,先分别研读,全面探究,理清各则材料的观点。材料①包含的思想意义主要有:⑴精湛的技艺靠勤学苦练。⑵失败乃成功之母。⑶事实最有说服力。材料②的含义则更为丰富:⑴学习切忌自满自足。⑵知错能改值得提倡。⑶成就事业需要恒心。⑷学习不可浅尝辄止。⑸事实最有说服力。⑹应该勇于另作人生道路的选择。再统观统筹,聚焦提炼,敲定它们的联系点。通过排异求同,披沙拣金,就很顺利地挑出其中的交叉项:事实最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材料作文的审题还会有其他一些策略。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再娴熟地掌握以上最基本的六法,面对材料,以之为手术刀,不拘一格地灵活解剖,也就是所谓“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就一定感到游刃有余。不过,最后还要重复强调的是,解剖时务必遵循如下三原则:一是核心性,看材料围绕什么对象来写,它是否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二是定向性,这个对象并非十分宽泛,一定要看材料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表述它的,否则与话题作文别无二致;三是整体性,不应只抓其中的片言只语,以偏概全,而应着眼全局,全面收集所有信息之后,再将它们提炼整合。至于只圈定一定写作范围,提出一个写作由头的“话题型”材料作文,或者只根据某个内容或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需要表达个性化见解的“创新型”材料作文,这些都另当别论,务必按照它们各自的特点来审题立意,对原材料就大可不必小心翼翼地去探求主旨。例如,以下就是一道颇为典型的“话题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除夕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题目里虽然没有出现“话题”的字样,但从材料中可以确定“声音”这一话题,故所写内容只要与“ 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相关就行,即使写成议论文,也无须推敲中心论点是否符合统一的要求。

猜你喜欢

长杆主旨乌鸦
异型截面长杆弹侵彻半无限厚金属靶板实验研究*
分段式长杆体结构对侵彻能力的影响研究
晨钓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旋转长杆弹侵彻混凝土靶应力波传播特性研究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