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下项脊生
2008-03-20周凌
周 凌
公元1571年正月十二。北京。大雪。
弥留之际的归有光看着床头的《西游记》,那是老友吴承恩托人从淮安带来的。再次用无力的手翻开书,“弼马温”三个字赫然入目,归有光无奈地笑了。作为大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个管理马政的进士,他才是真正的“弼马温”啊!
一声哀叹,百年老屋项脊轩、亭亭玉立的枇杷树、祖辈留下的那把象笏,祖母、母亲、妻子……那些深烙在生命中的往事,都汇成了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
公元1507年腊月二十四,江苏昆山的归家很是热闹。据说“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新出生的男孩就取名为“有光”。然而,那些“瑞兆”似乎并没有给归有光的命运带来光明。母亲早逝、家境败落使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于是决定奋发攻读。命运却总是这样的困蹇不堪,自幼才情极高的他竟八次落第,直到59岁才考中进士,此时,祖母、妻子和最心爱的长子已先后逝去。
然而,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却极为突出,以至于被后来的文学家黄宗羲赞为“明文第一”。作为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提出了“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他通过记叙一些生活琐事来表现亲人之间的情感,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切生动。在这一点上,《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项脊轩志》是自称为“项脊生”的归有光的代表作,其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绾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作品结构严谨,情致幽深,别具匠心。
正是由于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归有光被尊称为“震川先生”,并有《震川文集》等著作留世。
公元1571年正月十三。北京。晴。历尽人生劫难的归有光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