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中的“木桶长板原理”
2008-03-18吕赟
吕 赟
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常会提到“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木桶原理”的本义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显然有其合理性。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往往会受到短板效应的影响,某一最薄弱的环节会使一切努力付之东流,这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但“木桶原理”是不是也适用于我们的教育呢?是不是每个学生的发展也都决定于他自身“最短的那块木板”——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呢?是不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紧紧盯住学生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并千方百计使它加长呢?
笔者曾经阅读过一篇题为《珍珠上的小黑点》的文章。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晶莹圆润,爱不释手,美中不足的是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一颗价值不菲的珍珠就这样没有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位渔夫的眼中只盯着这颗珍珠身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多可惜呀!其实那一个小黑点并不妨碍这颗珍珠成为珍品,因为它有其他一些珍珠所不具备的“长板”——大而且晶莹圆润。试问,这样的珍珠难道不是珍品吗?为了一块“短板”(小黑點)而毁了一颗大珍珠,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其实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扮演着这位渔夫的角色呢?例如在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问题上,我们常常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强迫他们按我们的要求选课:作文水平差的非得参加习作小组,英语暂时落后的必须参加英语小组,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必须参加数学强化小组……为了冷冰冰的分数,我们为学生制定了整齐划一的要求,我们的双眼总是盯着学生的不足,抓住不放,却看不到学生身上的长处;我们总是一味地设法加长学生的“短板”,却没能发现他们的“长板”,当然也就谈不上将学生的“长板”变得更长了。
笔者认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木桶原理”,只不过此“木桶原理”并非上面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木桶原理”,恰恰相反,我们不能只盯紧“短板”,而是应该发现“长板”,并积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其“加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即“木桶长板原理”。笔者并不反对帮学生去补“短板”,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去补“短板”,而是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长处,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钱钟书先生在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校没有苛求,他自己也没有刻意去补这块短板,而是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手工制作是全班最差的,但他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并努力将自己的“长板”加长,最终因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每个人的特长、兴趣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所在就去盲目补短,那和渔夫剥珍珠又有什么区别呢?要知道,不顾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刻意追求完美,则难以避免最终的平庸。
(责任编辑冯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