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在语文教学中飞扬
2008-03-14朱专兴
朱专兴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情感状态,研读点拨,创造激情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预设;激发;感悟;提升
一、钻研文本,预设情感。于漪说:“教学要文脉、情脉双理清。”在备课时,教师首先必须要认真地体验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抓“动情点”,以唤起学生的多种情感体验;教师还要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爱好兴趣和情感水平,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有针对性地预设相关的情感目标。对文本中情感目标的预设,一是要多元化、个性化,同中求异;二是要深刻化、重点化,异中求同。如《祝福》的情感目标可设为:对伪善反动的鲁四老爷的批判、对中人卫老婆子的戏谑、对残忍无情的贺家人的指责、对迷信愚昧的柳妈的讽刺,而学生有可能对善良悲惨的祥林嫂寄以同情,更有可能对祥林嫂的抗争给以高度的赞扬等等,但作者对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对封建礼教的诅咒可视为重点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情感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在教学中就要营造与文本内容相协调的情境气氛,以引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引入艺术的境界。要用自己的动作、眼神和热情,以“生、末、净、旦、丑”的情感角色,把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受、情感体验展示在学生面前,直接感染学生。其次用朗读激情。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学生自己朗读的形式,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设置的氛围中。再次借助媒体激情,通过网络,可将文字、声音、影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协调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点拨,感悟情感。从情感和认知的辩证关系看,情感在认知基础上产生,认识越深,情感越深。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熟知文本内容。朱熹说:“大抵观书,需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深思,使其意若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接着要依据作者抒情的方式,作进一步的点拨:直抒胸臆的,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要大声地“美读”,直接品味流淌在诗中的作者炽热而深沉的情感;寓情于景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要分析作者选择的几个景物的色彩、形状、寓意等特征,去品味其中的情感;寓情于事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要通过分析叙事的起伏转折、情绪的变化和节奏韵律的变化,把握作者的特殊情感。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恰当地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努力把静态的文本还原成生动的生活画面,链接文本作者与学生的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对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进行发散和补充,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四、引伸迁移,提升情感。激情的意义还在于引领学生感悟生命,构建健康、完善的情感品质,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的人。文本中的情感往往高于学生的情感,当学生接受、理解了文本中的某种情感后,通过反思评判、就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如史铁生《我与地坛》通过母子之间不同的对话和感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儿子无限的关爱,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感念之情。教学的同时,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父母为子女操劳和付出艰辛汗水的细节和场面,发现父母平时的牵挂、唠叨乃至责骂就是关爱子女的具体体现,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毫不张扬的。这一发现、迁移的过程,无疑是学生的情感得到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一旦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美好情感后,学生就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