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2008-03-07胡炳良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导线电阻探究性

胡炳良

科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学模式应从接受性学习转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探究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也可以是局部的探讨活动过程,在学生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片段学习内容来展开。

下面就初中科学第三册“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教学为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中所用导线的材料。结果学生会发现导线材料大都采用铜导线,而很少采用铁或其他金属。

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导线多采用铜导线?

课堂上,教师首先设计一个实验,如右图,ab的用铜导线,a 'b'用电炉丝,两者长短粗细一样,两灯的功率一样。闭合开关,实验现象为:甲灯比乙灯亮。(该实验可定性判断导体的电阻大小,为实验探究做铺垫)。

学生提出问题(2):为什么两灯亮度不一样?

2针对疑点。展开讨论,确定探究方向

针对上述疑点,学生展开讨论(2~4个学生一组),通过点拔,学生会发现通过电灯的电流不同,而导致电流不同的原因是ab和a'b'这两段导线电阻的不同,问题就集中在导线的电阻上。

形成一个可探究解决的问题:导线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发学生猜想,导体的电阻可能与材料、长度、粗细有关。

3设计验证方案,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①怎样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②确定电阻大小与某一因素的关系,怎样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控制变量法)。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确定最佳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得出结论

分组讨论,得到新知识,形成解释,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粗细的关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引发创造的原动力。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树立问题探究的意识,并且强化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来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1以学生认知冲突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会发生碰撞,学生思维惯性会造成认知冲突,而碰撞和冲突必然会产生问题,由此而创设情境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密度》探究性教学中,设置以下三种情境:①能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分辩的材料(学生原有认知水平);②无法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分辩的材料(产生认知冲突);③如何来分辨物质,通过选择和处理物品,逐步引导学生从体积和质量的关系来探究物质的特性之一——密度。

2以学生认识自然的困惑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困惑来自学生对未知领域的不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学思于疑”,由疑才会产生探究的动力,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必定存在困惑,学生急于想认识,想解决。从学生的困惑人手,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进入思维的兴奋状态。如从头顶上的蓝天,鱼虾嬉游、清澈见底的小河景观为何越来越少见,引发学生去探究环境问题;从河水为何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及“轻功”是否的确存在,引发学生探究“重力”概念等等。

3以学生所熟悉、所关心的日常生活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熟悉、关心的日常生活事件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最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会乐意去发现问题,也容易发现问题,进而可以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知道问题无处不在。如从坐沙发比坐木板凳舒服。去探究“压强”;从树阴丛中出现的圆形光斑去探究“小孔成像”;从为何向日葵会绕着太阳转,去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等等。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探究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设置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形成探究性问题,激发探究的动机。学生要确立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向,必须具备探究的能力、方法和策略,否则后续的探究无法顺利进行。怎样引导学生实施自主探究,提升探究能力,保持探究活动持续的兴奋状态?

1角色转换。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服务者和引导者

主动探究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学生认识事物过程,从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是“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而不应成为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保姆。在确定探究目标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

2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丰富证据。科学的成果都来自于科学实践,伽利略“比萨科塔”实验揭示了运动和力关系的实质,有力批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论述。实验就是“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将人的肢体语言与思维过程有机配合,达到思维的最佳效果,体现出探究活动的“动”的特征。

3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是新课标下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一个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成功的体验中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经过有限的学校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导线电阻探究性
浅析110kV到500kV架空输电线路中新型导线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实现自动控制电阻类型分析之气敏电阻
全球首条大截面超高压碳纤维导线试验成功
电阻测量集结号
高考中常见的测量电阻方法
2009年高考物理专项训练题八 稳恒电流
供电线路用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