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语言艺术 活化科学教学

2008-03-07陈凤荷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饱和溶液语言艺术概念

陈凤荷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和授受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得体的语言艺术能使师生双方的情感相互感应、相互加强而同处于“峰、峰”相遇的最佳教学状态,让学生体验到上科学课、听科学课是一种最快乐的精神享受。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就笔者在化学内容教学中如何发挥课堂语言艺术作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谈一点体会,供参考。

一、遵守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语言就必须用词严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也必须字斟句酌、准确精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效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准确领会知识要点,很好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先给出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寻找关键字“或”、“都”、“化合物”,再提醒:“其中的‘或不能误说成‘和,‘化合物不能误说成‘物质,否则概念全非。如金属单质、石墨,有些同学会把它们归类为电解质,就是把概念中的化合物记成了物质,从而使电解质的概念面目全非。”还有实验中“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说成“试管错了”,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说成“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流进导管”,诸如此类用词不当的错误,都必须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去辨析纠正。又如,氧化物的概念,通常是说:“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如果改成“氧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这样语言就比较精练,不仅保证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使学生表达时也能做到紧凑、连贯,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重视通俗性

重视语言的通俗性是为了架起生活与科学的桥梁,或以学生原有的生活表象来帮助理解陌生的深奥的科学知识;或以科学的知识来澄清生活中对一些名不副实的事物的认识。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方言俚语,不仅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乐于求知,同时也能揭示出某些地方语言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的矛盾,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例如,“钢精锅”并非钢制品而是铝制品。“铅笔”不是铅制的笔而是石墨制的,“樟脑丸”实际是萘等等。

在教学时,还可恰当地运用一些通俗的比喻,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接受新概念,乐于思考新问题。例如,讲有关反应物过量问题计算时,笔者打了一个比喻,假如有四十条凳脚,十一块凳板,最多能做成几条凳子?学生都说只有十条。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领会了反应物过量问题计算的道理和方法,效果是良好的。又如解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笔者举例说:“两位同学吃饭,其中一位吃三碗饭吃饱,另一位只吃一碗就饱了。现在给第一位同学两碗饭,另一位同学一碗饭,很显然,前一位吃的饭多但没有吃饱,而后一位呢,吃的饭少但已吃饱。”这就使学生明白了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道理。

三、体现趣味性

从文艺、小品、戏曲中把有助于教学的语言、词汇移植过来,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达到揭示科学真理的目的。例如,“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教学难点,很抽象,教学时,笔者采用先让学生听一段《雪城》主题歌:“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你可知道,哪个更高?”(暂停)然后问:“哪位同学知道?”有的说小树高,有的说大树高,争论不休,(续放)“…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又问“为什么他说不知道?”同学们就明白了,比较之前应先确定一个标准,还举出不少例子,这样,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有些化学教学内容需要熟记,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笔者就编撰了一些顺口溜或让学生运用谐音联想法记忆,颇见成效。如常见盐的溶解性用“钾钠铵盐均可溶,硝盐见水影无踪。硫酸铅、钡不怕水,氯化亚汞银相随。”还有像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通氢气与加热的两先两后关系用“‘佳乐(加热的谐音)学习无所谓,每次迟到又早退”等等。因运用了风趣的语言,使课堂充满了笑声,充满了和谐、愉悦的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像,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注重启发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巧问善诱是发挥语言的启发性的重要一环。如在《二氧化碳》一节新课的教学中,笔者用阿尔卑斯山“狗死洞”的故事引课,然后提问:“狗为什么会死,是二氧化碳气体有毒吗?”学生根据经验会说:“二氧化碳有毒”。接着笔者又提出:“我们所喝的汽水中也溶有二氧化碳,那为何人不会中毒?”这一问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因为当学生判断出二氧化碳气体是无毒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为什么会造成狗死亡的疑问来。这时笔者再讲授新课,并逐步启发学生,最后让学生自己加以解释。像这样“激疑”的语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充分地挖掘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意识。又如在讲授一个难点或解决一道题时,针对学生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不是采用讲得过细,一切包办的方法,而是帮助学生分析其知识缺陷所在和思路错误的原因,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30℃时的硫酸铜溶液。如保持温度不变,加入25克胆矾或蒸发掉55克水后,均可得到饱和溶液,求3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胆矾的分子式、溶解度定义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这里我不是直接介绍解答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从题给条件进行分析,去判断在此温度时多少克水溶解多少克硫酸铜正好饱和。这一点拨,帮助学生畅通了思路,使学生顺利地解答了本题。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有助于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重视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课堂语言的趣味性,有利于开启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考闸门,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认识,缩短认知距离;注重发挥启发性语言可诱发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饱和溶液语言艺术概念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物质的溶解性(部级优课)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视听语言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