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了的吕剧情缘

2008-03-03刘洪兵郭小雷张莲玉

走向世界 2008年26期
关键词:吕剧民间艺人业余

刘洪兵 郭小雷 张莲玉

历经历史的浸润与淘洗,出生于乡村的大众戏吕剧,在乡间传唱了百年之后,愈发显露出年轻优美的身姿。

乡众的喜爱与艺人的执着,让吕剧在乡村间茁壮成长。自1900年化妆吕剧演出搬上舞台后,吕剧发源地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就一直流传着“要听吕剧腔,请到时、谭、武、杜、张”的说法。时家、谭家、东武等就是牛庄镇的几个主要吕剧村。2004年7月,牛庄镇被命名为“山东省民间吕剧艺术之乡”,这更加激发了牛庄人民进一步弘扬吕剧文化艺术的热情。中共牛庄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民间艺人通过整合、开发、利用吕剧发源地的文化资源,努力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大力扶持农民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我管理,兴办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先后涌现出了以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曾外孙、大杜村民间艺人杜瑞杰组建的“牛庄镇农民业余吕剧团”,时家村民间艺人时玉良、东隋村民间艺人隋学德挑头组建的“时家村庄户吕剧团”和东隋村“农民业余吕剧团”等农民业余吕剧团。这些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在搞好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坚持将市场定位在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而又旺盛的农村、企业、学校和一些油田单位,创作、编排、演出了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既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使这些文艺演唱团体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锣鼓一响,手脚发痒”,全镇各村的庄户文艺活动团体就像“磁石”一样,引得乡亲们纷纷加入。吕剧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这一文化艺术已越来越放射出她璀璨的光彩。独树一帜的农村“戏文化”,在牛庄镇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少年来,在牛庄镇的时家、谭家、大杜、东武、东张等村一带,有些家庭平时闲谈经常用戏腔、安排家庭活计经常用戏文,男女老少对吕剧艺术如醉如痴。“一家人亮开嗓子就开唱,一台戏不用外人帮”,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就是对吕剧发源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吕剧艺术的生动写照。

近几年来,中共牛庄镇党委、政府顺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在抓好扶持各村“业余庄户吕剧团”发展的同时,还根据发生在本镇群众身边的新人新事,已先后自己创作、编排演出了小吕剧《卖蟹记》、《让房》,吕剧表演唱《乡村吹来和谐风》、《党的政策暖人心》、《吕剧故乡新事多》、《生机盎然新牛庄》、快板《小王分家》、歌曲《纪检监察赞歌》等十几块戏曲、曲艺和歌曲类文艺节目。其中,小吕剧《卖蟹记》获全省民间文艺调演二等奖、歌曲《纪检监察赞歌》被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山东省艺术馆授予“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反映吕剧的起源与发展,更好地发扬光大传统吕剧文化艺术,牛庄还组织专人以吕剧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先后创作了22集电视连续剧《大戏棚》,编写了电视剧脚本《蒲公英》、《我的小太阳》和《星火风暴》等多部影视剧脚本。与此同时,牛庄镇还通过多方征集吕剧创始人等第一代吕剧传人用过的坠琴、扬琴、服装、道具等文物,分别在时家村和大杜村建立了“吕剧起源与发展陈列室”,并为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竖碑撰文,介绍其生平事迹,以示纪念和供后人瞻仰。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派出记者,到吕剧的发源地牛庄镇时家村和大杜村进行采访报道。2006年4月底,在全省庄户剧团调演中,牛庄镇庄户吕剧团又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荣誉称号。

最近,为弘扬吕剧文化,加快后备人才培养,牛庄镇在各中小学开展了吕剧进课堂活动,通过开设吕剧课程培养吕剧新秀,牛庄镇中心小学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吕剧这棵文化艺术常青树在牛庄人民的悉心呵护下正在更加茁壮地成长。

猜你喜欢

吕剧民间艺人业余
瓜田篱下系列二十七——家乡的吕剧
吕剧进乡村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我爱吕剧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为业余棋手诊脉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