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
2008-02-18
应正视通货膨胀的威胁
国家发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以来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幅度持续扩大。关于当前国内CPI究竟是高还是低,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很大;另一种观点认为,2007年GPI上涨最直接和最核心的是食品,食品价格对CPI贡献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如果扣除食品价格的上涨,那么2007年的CPI上涨是不值得太担心的事情。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对于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并不在于它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在今年第一期《董事会》杂志上,这位学者撰文指出,就目前国内CPI来说,不仅存在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而且市场显示出一种通货膨胀上行的趋势。
在这篇题为《通货膨胀威胁中国经济》的文章中,易宪容说,中国式通货膨胀就在于国内CPI指标体系缺陷——既有CPI统计的权重问题,也有CPI统计分类与基数问题。具体说,目前我国CPI统计指数中,居住类消费和教育医疗类消费不仅所占权重低,而且基数小,在这样的指标体系中,如果食品价格不涨或上涨幅度小,CPI是不会涨起来的——这就是几年来我国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经济格局的原因。易宪客说,由于许多价格上涨快的消费品根本没有统计到CPI中去,目前的CPI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的压力。
易宪容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基本把通货膨胀的目标值确定在2%水平上,因此,即使按照现有CPI体系计算,我国通货膨胀率已连续几年超过6%,充分说明通货膨胀已经进入高风险的区域了。不久前发生在重庆家乐福的踩踏事件也表明,高物价已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虽然按照我国统计指数,CPI上涨最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的上涨上,但是,易宪客认为,国内经济失衡,比如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快,最为根本的原因还不是市场上表面的价格高低,而是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扭曲,导致要素市场的价格过低,比如土地的价格、劳动力的价格、自然资源的价格过低以及环境保护成本没有计入等。因此,要改变目前国内这种经济失衡的局面,就得加速理顺这种完全扭曲了的要素价格机制。从这样一个大的格局来考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要素价格的上涨是必然。而要素价格的上涨也一定会带动相关产品上涨,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可改变。
易宪客提醒说,种种因素导致了居民对通货膨胀上行的强烈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仍然认为国内通货膨胀率不高,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特别是有些部门希望通过控制食品价格涨幅、通过少出台导致价格上涨的政策来稳定CPI上涨,其结果只能会南辕北辙。
以县域现代化破解中国城乡二元格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结果之一是,中国一些地区(主要是沿海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与此同时,广大县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则显得相当滞后。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2862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GDP却仅占全国的56%。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既折射出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存在,也是当代中国诸多经济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毫无疑问,能否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关乎中国现代化近远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可喜的是,在我国县域现代化的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它们被誉为百强县市。2007年,社会学家陆学艺、王春光等人组成的课题组,来到中国百强县市中的福建省晋江市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了题为《县域现代化:破解中国城乡二元格局的关键》的调查报告。
这份被收入《2008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的调查报告提出,晋江发展经验表明,实施县域现代化是破解城二元格局的关键。
调查报告认为,晋江近三十年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中国县域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缩影。报告特别强调,在中国行政体制框架内,县级政府是具备完整政府功能、职能和权力的基层政府,因此,县级政府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昔江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管理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适应,并且成为关键性的推动力量。
报告建议加大县域赋权,使县级政府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线指挥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继续推进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以县域现代化发展为重点,扭转城乡间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为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曹立新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