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8-02-18
新书推荐
《一个时代的谢幕》
秦风老照片馆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定价:58元
本书精选1948年历史影像,反映民国高层动态以及上海、南京两地的社会民生,包括国民大会选举正副总统、国民政府外事礼宾活动、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沪宁线的豪华列车、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演出等。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
叶小沫叶永和编
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定价:80元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在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真实记录了那个特殊时代周围人物悲欢、世态炎凉及其当时的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心态和情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写照。
《今朝风日好》
董桥作家出版社
2008年1月定价:39元
本书收录了多篇董桥新近创作的散文作品。书中,董桥带读者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的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
《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
张志安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价:38元
对新闻人来说,这是一本怎么把新闻做真,把故事讲好的报道手册;对大众来说,这是一本帮助人们理解新闻故事乃至把握转型社会与中国传媒复杂关系的生动路径。
《跨越财富天险》
李阳春羊城晚报出版社
2008年1月定价:38元
民营企业家是新的社会阶层的组成部分。本书既有对民营企业家不平坦成长历程的深沉思索,又为民营企业家跨越财富天险提出解决之道。
在回忆中感受历史的沉重
徐庆全
尽管在龚育之住院时就知道他的病情无法妙手回天,尽管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但直到现在还是无法接受他已经离去的事实。读到在他去世后出版的《龚育之回忆:“阎工殿”旧事》,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龚育之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追求革命,两军对垒的决战时刻加入中共。此后,直到他去世,一直与中共的历史相伴随,尤其是与中共思想理论界的历史相交融。他为官,从普通干事一直升到副部级,未必为人钦羡;他为文,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共理论和历史,著述甚丰,却赢得百口交誉。纵观建国后的历史,亦官亦文,文掩官痕,期许几人?书生龚育之是也!
为文,为经国济世之大文章,是龚育之一生的重要使命。中共重要文件的起草——从十一大到十六大的报告等、重要文献的编纂——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著作到《邓小平文选》等,他或是参与者或是主持编辑出版者。而作为理论家,他在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具重要影响的文章问世。其对邓小平理论的阐发,尤功莫大焉。有论者曰:他是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在党的思想理论上维护这条道路的一方思想重镇,是在党的理论和党的历史研究中的一方学术重镇。可谓一语中的。
为文,为作为学者的历史感悟之文,是龚育之晚年的重要写作内容之一。为官于风云跌宕的思想理论界,为他晚年为文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自1952年参加工作始,龚育之即供职于中央宣传部,“文革”前中宣部的17年,有14年他陪同走过。尽管在“文革”开始时,中宣部被称之为“阎王殿”而一锅端了,龚育之也作为“判官”被打倒,但晚年他仍然认为:这是“青春美好多彩的”14年。原因无他,是因为在这里,龚育之遇到了“一时的风云人物,难得的豪俊之士”,而他也在这里得到了人生的历练。因此,他晚年陆续写下了一系列关于中宣部的回忆文章,结集成为这本《龚育之回忆:“阎王殿”旧事》。
“文革”前的中宣部,的确是“豪俊之士”充盈。现今在学界和思想理论界依然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诸如陆定一、周扬、胡绳、于光远等人,当年都是这里的领导,同时也是龚育之眼中的大学者。而作为“文革”前17年中国意识形态的要隘,中宣部所经历过的一切,则成为意识形态风云变幻的缩影。龚育之以行云流水般的思绪,以“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的董狐之笔,将这浓缩的17年一页一页翻开,为历史,也为自己,存照。
当年,处于历史漩涡中的中宣部,人曾被雨打风吹,事曾被混淆黑白。晚年的龚育之要担当“自己的责任”来回顾,不免遭遇此情可待、思之枉然的尴尬。因此,读者从书中感受到的不是作者完成这份“责任”的轻松,而是一份历史的沉重。或许,作者知道读者的感受,在序言中特意说明:
“研究当代的历史,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从这里中走过来。我们曾经竭尽绵薄参与推动这历史,又曾身不由己被这历史所推动。这使我们在研究中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又产生特殊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们更容易看清、看懂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