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之花:再看华尔街金融风暴

2008-02-05张凌波

走向世界 2008年28期
关键词:投资银行华尔街投行

张凌波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倒闭,同一天,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随后不久,摩根士丹利、高盛宣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先前被摩根大通破产收购的贝尔斯登,华尔街前五大投行无一例外地黯然退出昔日辉煌的历史舞台。

美国是强大的,200年从殖民地发展为世界头号超级强国,美国人有理由骄傲。前总统尼克松说:当我们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史时,地球上再没有人比美国人更有理由表示谢意。

但美国又是脆弱的。如果说2001年的“9-11”事件在政治和军事上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信心,那么今天仍在肆虐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则在经济上带给美国百年一遇的噩梦!是什么引发这场殃及全球的金融海啸?是偶然还是必然?那些昔日颐指气使的华尔街“肥猫”们又如何成了过街老鼠?

危险的“食物链”

作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次级债券发行的整个链条无不透着资本的贪婪本性。

次级债券是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形式。次级抵押贷款是指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发放的贷款,这类贷款利率通常要比优级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过程至少由借款人、贷款人、特殊目的机构(SPV)和投资者四个环节组成,还会有经纪人、贷款公司、评级机构等若干角色参与进来。

经纪人负责营销客户,做贷款文件,收取贷款初始处理费和贷款公司回扣。由于进入门槛很低(甚至很多州没有许可证要求),又有利可图,所以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成为经纪人。

贷款公司和银行由于可以迅速将所放贷款打包转移出去,而不是长期持有并管理贷款,所以最大限度做大规模成为其主要战略目标。盲目追求数量,自然放松了贷款标准,有的甚至不作任何信用审核,被赋予一个不太雅的名字——“说谎者的贷款”。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负责设计产品结构、定价模型、分析现金流、起草发行文件、承销证券等工作,为拿到巨额的承销费用,投行家们对所设计产品想方设法涂脂抹粉、乔装打扮,随后利用其擅长的专业推销术向世界各地投资者推销。

评级机构的不公正性在次贷危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评级机构是向债券发行人收取费用的,并且次债的收费通常是一般债券评级的三倍,很多次债也就贴上了AAA标签。

尽管链条很长,信息高度不对称、不透明,但包装好的次债仍被成功地卖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外国政府机构,甚至远在“挪威的森林”的北欧小镇。

如果房价总在上涨,也许链条不会断开,大家皆大欢喜。随着利率升高,房价一路下跌,还款总额大大高出房价,本无稳定还款能力的借款人不得不断供,掠夺性的贷款重新使他们丧失了房屋。

于是链条断了,多米诺骨牌倒了,危机全面爆发。

自由资本主义的制度陷阱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总统告别演说中说:“你们是美利坚人,你们酷爱自由,你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自由。”美国大学教科书《美国政治文化》把美国定义为一个“天生自由”的国家,认为整个国家就是建立在自由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并将这种理念灌输给一代代美国人。

美国在经济上则是奉行自由贸易主义,主张最低政府干预、最大限度的竞争,依靠市场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经济的自动调节和自动平衡。上世纪80年代以后,里根上台,所谓新自由主义甚嚣尘上,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一些学者称之为“完全不干预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不只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也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给市场注入了活力,对解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18世纪一个法国革命家曾感叹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由于金融管制的解除,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就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来说,抵押贷款证券化本来是有转移分散风险、扩大筹资渠道的作用,但它不能消除风险。如果被滥用,恰恰是放松了对风险的控制,甚至无限放大了风险。

如果次级债都是由贷款资产作支持,危机的破坏力也许不会这么大,因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总量也不过只有1.5万亿美元。要命的是华尔街的天才们又设计出一系列升级版的衍生产品,如对有资产支持的次级债(MBS)再证券化,并按评级不同分层定价出售(债务抵押债券CDO),又在CDO基础上引入违约保险机制创造出CDS(信贷违约掉期)。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华尔街像脱缰的野马最终走上不归路。

投行世家的文化背叛

曾几何时,投资银行的职业高贵而神秘,是常春藤盟校万千莘莘学子追求的第一份工作。这些投行世家能屹立百年,经历了南北战争和1929年大危机的考验,确实都有着过人之处。

然而时过境迁,过去10年来一切都变了。

投资银行已不把维护长期客户关系放在首位,而是着眼于眼前利益,注重单项交易项目的获得、完成以及赢利。还有就是为追逐高收益不惜冒高风险用自有资金或举债直接投资。促成这种畸变原因有四:

一是投行从业者唯利是图的贪婪本性。投资银行从业者往往按拿到的业务量或产品销售量提取高额回报。华尔街一句流行语是:“我会离开,你也会离开”,意思是别太当真,做一单赚一单,别看那么远。

二是过度的竞争。原来投行和商行都受到分业经营的监管限制,但随着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抬头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努力终于于2000年推倒了分业经营的藩篱,商业银行凭借可提供贷款的优势不断蚕食投资银行传统的客户。

三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在长期低利率、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繁荣的表象下,为投资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创造更多赢利机会创造了条件。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不断玩出新的花样。

四是监管的缺失。商业银行受到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约束。而投行不在受限之列,在高回报预期面前,投行家们不惜高杠杆大举负债投资金融衍生产品。杠杆比例达到令人咂舌的30倍,甚至60倍。

投资银行摒弃追求卓越文化的经营理念,由传统的低风险的中介机构向高风险的直接投资人演变的过程,也就是投资银行集体堕落的过程。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华尔街是一片裸泳者的海滩。

享乐主义的蛊惑

近1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为美国的消费文化大行其道创造了条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创造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人口占世界6%,但消耗的来自全球的资源却占到35%。

消费、享乐是需要花钱的,钱从哪里来呢?除了花光当期收入就是动用本来不多的储蓄和借钱。本国的钱不够,就去借外国的。“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这是美国人的生活理念。不是有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吗?一个中国老太太勤劳一生,临终时躺在简陋的房舍不无欣慰地说:“我终于攒够买房子的钱了”;而一个在宽敞别墅寿终正寝的美国老人的临终遗言是:“我终于还清了住房贷款”。

享乐主义文化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表现。作为极少部分所谓社会精英聚敛了相当大的财富,越来越过着穷奢极欲的“新镀金时代”帝王般的生活,他们是上市公司CEO、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

作为普通美国人,实现美国梦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拥有宽敞的住房既是成功的标志,又是自我价值实现最有形的自我认同。在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之后,美国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企图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这也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人拥有住房的愿望。人们指望贷款买房发财和实现梦想,这种对住房的强烈的追求和不恰当的靠贷款来实现的方式,是吹大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这种消费主义的经济增长结构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文化,在众多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中也许不是最直接的,但至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诱因。

(作者系建设银行济南经营管理部副总经理)

猜你喜欢

投资银行华尔街投行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欧盟金融一体化进程中投资银行的作用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