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阅读与年龄层次的关系
2008-01-14陈智敏
【摘要】阅读是一种与人的心理、思维密切相关的活动,而初中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思维与心理的发展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加之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又面临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所以初中生的阅读也随年级的不同在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质量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现行教育需要关注初中生阅读与年龄层次的关系这一问题,并遵循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而给予其合理正确的指导,从而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 年龄层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其思维和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不同的年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成长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便意味着,对于与心理、思维活动密切关联的阅读而言,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式以及阅读的质量同样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把握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阅读心理、阅读特点,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指导他们正确阅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一阶段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过渡衔接阶段,也是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总是显得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兴趣非常广泛,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了解周围的事和人,而书籍中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充满着种种奇思妙想,能够使他们通过阅读获取日新月异的前沿信息,感悟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博大,体会到人类的无穷智慧和美好感情,并享有驰骋想象的自由空间,所以这时的阅读对于他们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和吸引力。相对来说,初一年级的课程比较少,空余闲暇的时间较多,阅读成为很多初一学生继做作业之后,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种活动。在访问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近60%的学生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都在2小时以上。
然而,学生毕竞还保留着许多儿童期的心理痕迹,他们虽然对于阅读饶有兴趣,可是不少学生的阅读兴趣仍然是不稳定,难以持久甚至是断续的。他们这一时期正是整个初中阶段最为天真活泼的时候,内心最喜欢的还是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以释放他们的激情和活力,很少乐意长时间地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的兴趣也充满着不确定因素,极易受情绪及周围人的影响。在阅读时,初一的学生也常常会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低,不能够专注地阅读,往往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投入时间和精力,一旦某个兴趣点过去之后,其它内容就无法再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思维方式上,小学到初中,为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初一的时候,虽然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比较薄弱,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具体的形象性思维,故而在阅读上他们还像小学时一样,非常喜欢选择一些直观形象的书籍。因而卡通、漫画一类的读物尤其受到初一学生的欢迎,这些以图画形式所讲述的故事通常都富有童话式的想象情节,且取材于中学生们所关心、好奇的事物,使他们既能得到视觉冲击带来的快乐,又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逼真的人物形象。在理解文字类的读物时,初一的学生也偏向于具体、感性的内容,知识性图书所占的比重不是太高。文体方面,他们倾向于叙事类的文章,不太喜欢议论文、散文等作品,对于抽象的概念、哲理性的意蕴不是很能理解,或者理解常常出现偏差。所以总的说来,初一的学生在儿童向少年转变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尚处于单纯幼稚的阶段,加上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缺乏,使得他们的阅读内容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特别是由于古汉语知识薄弱,以至于他们对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诗词等作品几乎没有涉足,且整体的阅读水平也不高。大部分初一的学生都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不做读书笔记,读完书之后少有写心得体会、作简短书评的阅读习惯。而且这一阶段他们的意志力仍然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有了阅读兴趣,但当其阅读热情与实际能力水平不相适应,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时,他们很容易心理失衡,产生挫败感,往往浅尝辄止,轻易失去了阅读兴趣。
如今书籍之多浩如烟海,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书籍非常缺乏,各种描写离奇、暴力、色情等粗制滥造的图书充斥于市。初一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思想较为单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良莠不齐的书籍,识别能力较低,其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而畸形发展,也常常会不加鉴别地就去阅读各种图书杂志,受到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初一学生的阅读指导在整个初中三年中至关重要,教师和家长应该随时了解他们的阅读现状,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如何阅读,使学生得到收获,产生成就感,从而保持其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初二阶段
这个时期是学生们潜心学习的时期,却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是一个会在各方面产生剧烈变化的阶段。
在阅读方面,首先初二学生的阅读兴趣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状态。原因有很多,一是,初二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段,课程科目多了,且内容步步加深,难度越来越大,作业量也增加了,这势必会占用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导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只能相应地减少了。其二,受到一些片面的社会舆论影响,初二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想法,认为理科比文科重要,理科只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就很有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效果。而阅读,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他们对于文学类的读物不屑一顾,不愿把注意力浪费在他们看来无用的阅读上,甚至觉得过多的阅读也许还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第三,初二阶段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伴随着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二的学生在心理上强烈地渴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叛逆心理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明显。学生阅读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厌恶、排斥阅读,这也是造成初二阅读兴趣普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在阅读内容上,初二的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但却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有心事也不愿意与父母老师甚至同龄人交流,因此,他们也常常会沉浸在阅读中,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交流,以寻求他们心灵的慰藉。这时很多学生已不再单纯为了娱乐而阅读,也慢慢不满足于童话之类情节简单的故事了。他们对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需要了。此时,一些反映青少年追求自由,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生活的作品,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贼王》、《青春前期》等,由于契合了他们对独立、成熟的强烈渴望与感受,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另外,进入青春期后,初二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由此他们在心理上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兴趣,萌发了朦胧的爱情,但这种愿望与情绪又不能够得到充分而公开地表现,于是便有了种种情感上的困惑、烦恼和压抑之感。这样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异性,了解爱情乃至性成为了学生们的一种需要。不少学生在读名著的时候,还会专门挑选那些描写爱情生活的情节看,甚至摘录下来。当然,在阅读言情读物的学生中,女孩子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与女生多愁善感的心理特征也是相吻合的。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初二的时候,男女学生在阅读兴趣方面也已有了明显的分化。
总之,由于初二这个年龄层次在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中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阶段的阅读状况显得格外复杂,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对异性与爱情的向往本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如若处理不当,也很容易使得他们误入歧途,特别是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时下滥俗的流行文学影响下,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学习,以致堕落。因此,家长和老师在阅读指导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些问题,让他们多读好书,善加引导,从而使阅读真正起到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特别针对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较为活跃的特点,教师也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作品,以不断强化其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初三阶段
初三是初中生学习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期,进入初三后,学生们的学习任务比以前更为繁重了,同时又面临着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挑战——中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所以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状况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因为繁重的学习压力,所以他们真正用于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直接导致了初三的总体阅读时间在初二之后继续呈下跌的趋势。甚至不少初三的学生家长与老师还对学生的阅读采取了严格控制,强制性地减少了他们用以阅读的时间。所以,家长和老师这一时期对学生阅读的管制与约束是造成初三学生阅读时间偏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初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并没有随着学业负荷的日益沉重和日趋减少的阅读时间而下降,相反还有所上涨。很多初三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阅读,在阅读时有愉悦的感受。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他们心智的发展成熟有关,这一阶段,他们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不再是因为新奇、好玩,而是对其内容本身发生兴趣,因此希望能够从书本中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以求得深入的认识。除此以外,初三学生阅读兴趣的高涨还在于初三的生活是极其枯燥的,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竞争压力,常常使学生感到身心疲惫,情绪低落,尤其当成绩不理想时,很容易陷入消极悲观的状态,所以一般的学生会通过阅读一些通俗易懂、趣味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来寻求安慰、消除疲劳、释放压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初三学生在主观上其实还是有着强烈的阅读愿望,只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和频繁的考试竞争迫使他们只能无奈地暂时放弃了阅读,“望书兴叹”。
由于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积累,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提高,阅读内容和方式也有了很大不同。他们的阅读目的更加明确了,不再是没有专一目的的随意阅读,他们开始以个人的间接兴趣来选择书籍,看读物内容是否符合其需要,然后再确定阅读的方向。根据其阅读原因,就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生在课余的时候阅读一些轻松、有趣、情节性较强的作品,以使自己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忘记烦恼和痛苦,阅读内容上主要为各类通俗文学作品,包括武侠、科幻、言情读物以及一些娱乐杂志等。第二类阅读则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学生通常选择知识性强,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好书阅读,如综合性的百科全书、科学探索系列、中外文学名著等,他们想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这一类阅读目的在初三学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另外还有一类是他们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为了取得优异成绩等功利性目的而对与考试相关的辅导类教材进行的大量阅读。所以,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学生的阅读量虽然有所减少,但阅读的自主性却大大增强了。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到了少年向青年初期的过渡阶段,有一种成人感,又面临着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择,常常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因此他们这一阶段对现实的关注度也渐渐升高,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如写实小说,散文随笔等以及时政类的读物在他们阅读中所占的比例正逐步增加。而且他们在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的同时,也非常需要有一位榜样人物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和精神支柱,因而他们此时对名人、伟人的人物传记有突出的兴趣,除了出于崇拜心理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想从名人身上获取为人处事的道理,探寻成功的奥秘,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另外,伴随着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三的学生对议论性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在加强,并更具有独立思考的倾向,对所阅读的内容,能够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进行一定的赏析和评价,开始有学生阅读一些通俗的哲理类书籍。
综上所述,初中生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阅读状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呈现出较显著的年级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阅读也更加注重读物的内容,阅读的文化层次在逐步提高。他们在求索知识、培养能力、审美欣赏、道德修养以及心理的自我补偿等方面也越来越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这些与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是相一致的。因此,各类读物和教材应该符合不同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合他们的成长特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同样也不能忽视年龄层次与初中生阅读的关系,要遵循他们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给予其合理正确的指导,从而使初中生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陈智敏,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