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前引导摭谈
2008-01-07王惠荣
王惠荣
“作文,是作者的人生经验、思想感悟、文化修养、知识底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诗情和灵感、专注和开拓、借鉴和创造等因素的有机化合,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因而,作为作文教学中的关键的写前指导,其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在明确写作要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
我们知道写作过程是“双重转化”过程,它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现实的形象,再把形象变换成作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如何能使学生的写作激情得以激发,使学生很好地实现这样的“双重转化”,能促使学生人生经验、思想感悟、文化修养、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因素的有机结合,从而写出较理想的作文来呢?笔者在“三导两评,分组互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这样几点:
一、让作文走向生活
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
作文走向生活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二是让学生能进行生活写作,也就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了写作的生活实用性。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认为: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即从原发的生活到作文的再现生活再到生活的提高的往复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提高而提高,作文的能力会因对生活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生活作文可以优化这个循环,从而造就生活与作文的双向目标的达到,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作文教学的写前指导要体现让作文走向生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引导、点拨、拔高和总结归纳,而不可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等,强加在学生身上。第二,教师要走向、走进学生的生活,注意融入、体验、观察、指导、概括学生的生活,从而在作文的指导中,建立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激起和学生之间的共鸣。第三,教师命题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四,教师要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引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语言去表达。
二、建立开放式作文指导模式
作文教学的写前指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便一个个埋下头来“榨文”了。假如说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还有一点儿指导作用,也无非是当堂的审题指导,或者教授所谓的框架结构。其实,这样的当堂指导远不能涵盖写前指导的整体,更何况是那种被肢解了的“当堂指导”。写前指导至少还应该引导学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以及相互之间交流体验,并通过这一过程中的切磋砥砺,闪出思想火花,感悟写作的真谛。
写前的相互交流,学生生活信息的相互传递,是写前指导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型的写前准备模式。可以讨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或立意、或选材、或结构、或方法、或语言等,不一而足,总之,一切能触发出写作欲望与灵感的东西都是讨论的内容。这种开放型的作文指导模式,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升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从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甚至进入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而这种分析与理解又促使他们对事物不断探索,逐渐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深刻性。
在这样的一种开放的指导模式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教师又应该处于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其实,学生是这部戏的编剧和演员,教师则是相当精明的策划人与导演。这一模式中,教师首先应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其次要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捕捉住热点。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即找出敏锐的感点,那就要使学生注意分析哪些是可作为我们吸收借鉴的东西,哪些则是不可吸收借鉴的;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实质,观察事物不能停留于表面,而应入木三分,教会学生正确发掘角度,把握好问题的“度”;教师对讨论过程的多变性要加以注意和控制。要启发学生认识“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把写作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写前指导要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作文是地道的主观性的反映,在同一题目同一“比赛规则”下,却可以充分地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篇作文都有其要求限制,是“带着锁链跳舞”的,所以,往往容易出现选材“撞车”现象。千篇一律,万人一面,实在让人乏味和心烦。一篇作文要能让人“一见钟情”,必须在创新上下一番功夫。
在作文的写前指导中,教师应该鼓励和激发学生在审题、选材、构思、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学会在已有的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变通,想别人所没有想,写别人所不敢写,做到出新制胜、出奇制胜。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