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轻视、淡化、否定教材观点的商榷
2007-12-29宋翠翠林楠赵鸿伟于丽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对改革中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认识和争论,而在这些争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体育课的本质功能究竟是传授技术还是促进健康?对于这种轻视、淡化、否定教材的观点,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体育教学要严格按照教材来进行,教材要由专家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来选取竞技运动的内容和训练方法
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目的之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需要引进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社会的延伸。为了达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那么就十分有必要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各个阶段进行不同层次内容的明确的目标设置,这个设置落实到书面也便成了教材。可见,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材由谁来选取,当然由专家来选。专家依据一定的原则对教材进行选编,至于说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选竞技运动的内容也是有道理的。竞技运动中的项目,它发展的相对成熟,有广泛的群体参与,有明确的规则可依,并且即使在离开学校后,只要掌握了这项技术就可以继续参与、享受。专家所选的那些竞技体育运动内容在学校体育中长期存在,旨在使学生能在学生时代就掌握一项以上的运动技术,并且懂规则、懂得欣赏,才能长期的坚持,从而更好的为终身体育服务。
我们并不否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发挥学生的积极牲、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有益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的,那么完全依据学生的主体需要选教材行吗?如果那样,一节课中,学生爱玩什么玩什么,一部分学生打篮球去了;一部分踢足球去了;还有一些人去散步了…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很高兴,做了自己想做的,也都很舒服。但是这样能掌握什么呢?也许,他们中的一两个也能“玩”得不错,但是这种“玩”也就只能限定在玩了,他们也许不会懂什么战术、配合、团队,也许连规则都概不清楚。走出校园以后,也不见得能很好的融入到喜欢参加这项运动的人群之中。这种过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爱玩什么玩什么式的教学统称“放羊式教学”,是不可取的。
二、关心教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种对技术教学的钻研精神,在教学中关注教授运动技术与促进学生健康是不矛盾的。
在《学校体育学》中有如下关于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闸述:“学校体育是以自身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训练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的功能。因此‘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相对于本质功能,它又提出了学校体育的一般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学校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体育的认识也从单一的生物功能逐渐向多元功能即生物的、社会的、教育的等多功能的认识转化。包括有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功能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功能。”可见,强身健体、促进健康的确是体育课的本质功能,而传授运动技术只属于一般功能,但是这种问题又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学校体育中,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校体育培养人的目标。比如,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各种运动能力,既体现了体育课促进学生健康的本质作用,同时他又是通过各种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所达到的,这又涉及了体育课的一般功能。将运动技术推上与健康对应的两极,是不符合逻辑的。
三、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完整性,适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状况
好奇是人天生的本性,人出生以后,对自己没有接触或没有掌握的事物都是非常好奇的,尤其是孩子。例如,小学生上篮球课,孩子们以前没有见过,你给他们一个篮球,孩子们必然会自主的进行玩,自己去体验,去找篮球的玩法,何况,老师再做个漂亮的动作,孩子们又怎么不喜欢打篮球呢?他们同样会有要和老师做同样动作的渴望和需求,若我们在教学中不教篮球动作的技术,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只有拍球,或“一个老师两个球”的传授,那么,孩子们升到大学的时候,兴趣就没有了。假如,我们在课上教运动技术时,不系统,不完整,例如:我们上篮球课,为了让学生有兴趣,我们示范一些有点挑战性、漂亮的动作,至于怎样连接一下动作或者应用于比赛,我们不去传授,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同样连兴趣都丧失了。
因此,在体育课上不传授技术是不行的,全面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仅要完整、系统的传授技术,而且在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上要适度,否则,学生根本不知道要怎么进行运动,又怎么同终身体育意识联系在一起呢?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清楚地写明了在不同的六个水平里,都有相应的对照目标,对照相应的目标都要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运动技术,而为什么要在课程里增加相应的学生学习的运动技术呢?实质上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达到本次课的目标,是最终的终身体育的目标实现,在设定这些相应的运动技术的同时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当然不能完全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原则上说,课程的标准中已明确地指出关注学生的兴趣并设定了水平目标,说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培养学生发展的阶段。
课程与教学改革存在着一个基本目标之争,一种是重起炉灶的观点,另一种是完善发展的观点。在对待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上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否定这种以学会、锻炼为主要目标,即以帮助学生高效的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身体为主要目标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主张以现代体育教学法完全取代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而现代体育教学法以学生学懂、学乐为主要目标;另一种观点是以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补充。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育,包括传统体育教学的一些方法不可以被轻易的丢掉,尽管它存在一些问题,但绝不可以全盘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