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答疑
2007-12-29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栏目编辑/王文生/电子信箱wangwensheng@cipe.net.cn
1. 广西南宁市陈老师:王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在跳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在教授跳箱时如何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二是现在一个班学生人数很多,而且基础差异又很大,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谢谢!
王教授:跳跃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弹跳力、增强肩带肌和上肢肌群的爆发力、发展空间三维定向能力和迅速超越障碍的实用性技能,以及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关于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个人以为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教法取得成效。具体列举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关于学生在跳跃(跳箱)练习时的胆怯心理问题,我曾仔细观察过许多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实施跳跃练习时,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引导性教法太少了。换句话说,我们的体育教师不管是教跳跃山羊,还是跳跃跳箱,或是跳马(横马、纵马)等,通常采用的教法是教授起跳后,就直接让学生跳一定(规定)高度的山羊、跳箱或跳马,过渡性练习很少或甚至根本不采用。
我以跳箱“屈腿腾越”教学为例说明:第一步,可以让小学生先在一层高的跳箱上练习“原地跳上成蹲撑,向前跳下”动作,使学生人人都能轻易完成的条件下,熟悉跳的过程。第二步,把两个相同高度的跳箱并排间隔40-50厘米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两箱之间的间隔),让学生站立在跳板上,两手撑在两个跳箱的内侧端原地起跳,从两个跳箱的间隙中屈腿跳过。第三步,当学生具备一定能力后,可以在两个跳箱的间隙中“添放”一定高度的软物,以便引导学生“把腿团紧”。当学生能够熟练完成这些练习时,就可以在跳箱上练习“屈腿腾越”了。这样的引导性组织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的胆怯心理明显降低,更主要的是由于练习难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我能跳过去”的自信心。当然,对于这样的教学组织,有教师可能就会问:那么多学生能这样安排吗?这就是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关于“一个班学生人数多,差异大,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教授跳箱练习呢?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是客观实事,体现在跳箱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可以跳“横箱的分腿腾越”,有些学生则可以完成“纵箱的屈腿腾越”,还有的学生上述两个动作都不能完成等等。对此,如何教学才能够兼顾到全体学生呢?我的建议是:体育教师要在教学组织上多思考。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个跳箱当作两个跳箱来用,即在跳箱的纵、横两侧各放置一个跳板和一组落地垫子。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跳箱布置成既可以当作横箱跳,也可以当作纵箱跳。这样,就可以把三个层次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练习,即跳横箱的一组(不能完成“分腿腾越”和“屈腿腾越”的学生,可以跟着本组练习“起跳后摆越,即动作形态特征是:跳起后,双手支撑跳箱右端的前后两侧,提臀、弓背、屈腿,从跳箱的右侧越过”)和跳纵箱的一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可以兼顾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教师的指导,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场地小、体育器械少的矛盾等。
2. 大连甘井子区体育教研员张家龙:王教授您好!非常感谢你为我解答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