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及对策
2007-12-29韩英灵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营养改善了,课时增加了,学生的体质反而下降了,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让人不可理解的悖论,但却不是危言耸听,近二十年来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素质指标测试的数据给了我们印证和强烈的警示:到了必须关注学生体质的时候了,长此下去,必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体质下降,说明学校教育的导向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正确。因此,必须首先从目前学校体育的客观现实来整体分析学校教育对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由此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学校教育对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
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导向使体育课的法定地位没有保障。
1)学校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分数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校衡量学生的标准是分数,在分数的背后是上课拖堂、抢占课时、加班加点的补课辅导,是大量的作业、机械的死记硬背。不仅在学校,学生回到家,家长还要再加“小灶”。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好坏也是看分数,校长为了学校的排名和地位,打着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旗号,置国家规定的学科课时与不顾,任意缩减体育课时,给文化课辅导班让路。家长也认为,体育是非考试学科,是一门“无需动脑子的课”,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全班考第几,分数怎么样,作为家长很难去认真考虑孩子的身体。这种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2)学校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
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的时间,很多中小学校却照样不执行或执行得很差。去年暑假江苏省教研室对苏北县域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其中的一个县有161所中小学,能按国家规定执行体育课程的只有3所,占总数的0.18%,还有42所镇级村小和初中未有专职体育教师,也几乎未开设过体育课,体育课排进课表也是为应服上面的检查用的。调研组和这个县3年未开设过体育课程的一所三星级校长作了一次对话:“体育课是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你们为何拒不执行呢?”校长很委屈:“我让学生上体育课,影响了他们的主科学习怎么办?那样的话家长会埋怨你,领导也会对你有意见,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生存下去的可能。”这位校长的话,道出了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学校体育的地位和现状。
3)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有其名无其实
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的要求虽然三令五申,但事实情况是: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校因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连一周两节体育课都开不起来,何谈落实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呢?江苏省教研室的调研显示,62%的苏北农村中小学校上不起来课间操,不少地方的许多学校甚至取消了课间操。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虽然把课外体育活动排进了课表,也是有其名无其实,检查验收时象征性地活动一下,平时是按兵不动。学生们偶尔自发地进行一些活动都是很随意的,难以收到全面锻炼身体的效果。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的诸多数据,我们在担心:在各种考核下,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落实呢?
2.课业负担超重,门类繁多的辅导班占据了学生的业余时间。
1)学生在校时间长,在家作业多
有人打趣说“现在起得比鸡还早的人是学生。”可晚上睡得最晚的还是学生,天天如此,现在的学生最辛苦,学习时间那么长。下面是我调查的苏北某县重点初中二年级一位女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早上5:40起床,6:30到校参加早读,上午四节课,11:50放学,接着中午是12:30上学,13:00—14:00进教室午自修,下午四节课,17:50放学回家。晚上对这名女生做作业的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补充习题”、“随堂练1+2”、“互动课堂”三本数学教辅书上的习题共38题,地理讲义一张共45题,英语课课练单元卷一张共65题,还有语文阅读理解一篇和日记一篇。完成这些作业至少需要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经常是晚上11点还睡不成觉。试想,中小学生睡得晚,起的早,上课时间长,中午又得不到休息,长期如此,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2)双休日辅导班多
双休日本应是法定的休息日,可双休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轻松。调查显示,在双休日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中小学生闲暇时间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和从事学习提高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82.7%学生在双休日参加父母们安排的各种辅导班,有的学生一周竟参加5个辅导班,除此之外还要请家教上课!睡觉的时间都被挤占了,孩子们哪还有时间锻炼身体?难怪在学校的军训或者在大型集会甚至在早上升旗中不断出现晕倒的孩子……
3.体育课严重“缩水”,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体育课“缩水”是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所谓“缩水”即:少上、不上体育课,或者是违背体育课的性质,不遵循体育课的规律教学,而是走过场和向休闲、娱乐课转轨等。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体育课“缩水”呢?
1)体育课的缺失和偏差导致体育课“缩水”
中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和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学科,体育课应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但调查显示,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中,由于专家学术观点上争论的问题与教师实践操作层面上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导致日常体育教学的严重缺失和偏差,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么比较抽象和空泛,要么五个领域的目标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导致课堂教学精力分散,“蜻蜓点水”走过场。二是教学内容的选用和开发脱离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条件,不遵循体育学科教学的规律,出现了低龄化、随意化和盲目娱乐化的倾向。三是体育课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人为地、想当然地异化教材。有的用积木、硬纸板等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拼图,有的让学生装扮各种角色在体育课上演剧本等等。这种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创新教学,远远偏离了体育课程标准的本义。四是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当作体育课程改革的唯一依据,甚至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是否玩的痛快、乐得开心,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科学合理的运动量的重复和负荷量的安排。另外,由于现在体育教学不提倡甄别性评价和按学生成绩排序,有些教师就把体育教学中的定量分析和常规测验也否定了,上体育课对学生没有任何要求,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体育课变成了“休闲娱乐课”和“劳动模仿课”。有专家指出:这种体育课性质的缺失和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2)安全隐患问题导致体育课“缩水”
一个学生上体育课时摔倒了,其母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又哭又骂,还要老师赔钱呢。如此哭笑不得的现象在基层很普遍,它严重困扰着每一位体育教师,也时刻让基层老师担惊受怕。身体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学会体育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然而只要活动,难免磕磕碰碰。哪怕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头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请律师、上法庭,甚至胡搅蛮缠,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无论学校有无责任,都想方设法沾上学校。尽管法律上有着“学校校园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的责任规定,但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的老师在上体育课时也如履薄冰,害怕运动给学生带来伤害,部分中小学体育课上原有的跳跃、投掷、单双杠等项目不得不放弃教学,致使体育课难以保证强度和负荷,这也成了近几年来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体育课“缩水”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要钱没钱,要物没物,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常年失修,仅有的器材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和破损,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器材的短缺程度,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再者,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近几年来择校成风,重点中学扩大招生造成的大班额现象十分普遍,我县学生总人数达5000人以上的初、高中就有5所。人数过多必然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场地、器材的欠缺又带来了练习密度下降,运动负荷不足,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程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目标的实现。班额庞大容易使体育教师顾此失彼,不安全因素增多。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的造价低,质量差,95%以上的都是泥土场地,雨雪过后,1~2周内不能进场,体育课、课间操全部停上,无形中又缩减了体育课的课时。再者多数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有着重智轻体的现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或专职体育教师改教其他学科的现象极为普遍。匮乏的教学资源让体育教师缩手缩脚,或因噎废食,或“缩水”体育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二、遏制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学校教育要采取的对策
1.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南开中学首任校长张伯苓认为:“不认识体育的人,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校长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作基础,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都会大打折扣。学生阶段正是孩子们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为此,校长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规划、部署和落实,从保证课程、配齐器材、配强体育教师,到开展大大小小的一系列学校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促使学生的智力、体质、审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学生体育成绩的达标率来评价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智力和体质的整体发展评价教学和班级管理,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地实处。让我们的学生在军训中不再晕倒,在学校不再因疾病而休学,在别人眼里也不再是弱不禁风……体育这一彰显育人之激情和气势的字眼,一旦被学校作为教育和管理的手段,那么对于学校所获的不仅是高质量的教学成绩,还有学生未来的健康和幸福。
2.落实体育课时和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还学生活动的时空
徐州铜山县喊响了一个口号:“强体育才能强教学”。这个口号使铜山的体育和文化高考多年来在徐州市遥遥领先。铜山教育者明白和领会的道理是:体育工作不兴旺则学校不兴旺,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是不会取得教学成绩的。校长如果能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审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落实课时和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就会变为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的遏制学生的体质下降。这里列举铜山县的一些做法,以资借鉴。
1)从课程的高度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安排中,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难以保证,拿课间操来说,总共20分钟,除去集合时间,实际用于做操的时间只有5分钟,除此之外的活动课在许多学校更是形同虚设。铜山的做法是:从课程的高度来确立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法定”地位,即把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和下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确立为每天的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活动时间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从课程的高度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2)用制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有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铜山教育者尝到了“强体育才能强教学”的甜头,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制度保证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动摇,坚持用制度保证特色体育活动不动摇。县教育局下文明确规定:任何学校不能少排一节体育课,任何体育教师不能无故缺一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不能无故缺席一名学生。对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和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要求学校不仅要排入课表,列入课程管理范畴,做到时间、内容、场地、器材、责任人全面落实,而且还建立了县、校联动的检查评价、激励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在制度的规范下,各校因地制宜,建立了新颖有趣的快乐体育园地,设置了球、棒、毽、绳、太极、荡板、摸高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得到扩展,活动设施、器材得到补充。
3)突显个性,自主创设
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并不能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活动效果,也以课间操为例,学生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动作,而不能去做他们喜欢的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就对活动失去了兴趣。因为,统一性的活动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铜山提出的办法是:突显个性,把自主创设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只要是健康且没有太大风险的,就鼓励学校将这些项目引入体育活动类课程。国家给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权利,根据地方特色,让学生自主创设活动的项目和内容是开发体育活动类课程的最高境界。标新立异、展示自我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开发创新活动内容,让他们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在学生的参与下,有些学校自行创编了校操,例如:铜山实小创编的银瓶操;大彭小学创编的武术操;房村小学创编的古诗韵律操;柳新实小创编的呼拉圈操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同时,在学生的倡导下,有的老师把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掷沙包、拔河、秧歌等引进课堂,“我选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这样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更适合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中学的学生,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仅健身操就创编了十多套,为此,在县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广播操比赛中,获得了“最佳创新体操奖”。做自己编的操,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学生没有一个不认真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勃勃气势,强壮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质。
3.通过教育评估督导为学校体育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教育评估督导,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管理,坚决杜绝学校在学生体质问题上的“偷工减料”。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把学校对体育活动设施、场所、内容、管理的措施手段和学生的肺活量、近视率等素质指标都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督导的范畴之内,其结果与校长的政绩考核挂钩。对不认真执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有关规定,特别是不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单位和负责人,应严肃批评并限期改正,对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强有力的专项督导和评估来有效的遏制学生体质的下降。
(江苏省沛县教育局教研室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