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呼唤学校体育的科学落实
2007-12-29管水法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青少年本质下降问题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上下的高度重视。上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体质,2007年1月7日的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及国家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中间各省市与中央相配套的政策文件颁布实施,社会各界知名院士、教育专家、社会科学专家献计献策,各级各类相关部门进行了反思和行动;下到每一个体育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态度。笔者从一个从事二十年的中学体育教学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角度,对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持续下降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下降原因,探索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认为造成中小学生体质危机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的导向。即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分数,而分数背后是读书,是大量的作业和训练记忆的东西。衡量各个中学办得好坏也是看分数,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好像一个学生的其他方面并不重要,而只是要求他书读得好,分数拿得高。学生从小到大,他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由于分数挂帅,造成周围环境,尤其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方面,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全班、全校考第几名分数怎么样,有没有可能考上大学。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家长很难认真考虑孩子的身体,觉得没有病就可以。其次是很多学校由于上述教育导向的原因,在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环境。再次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是运载工具有很大进步,出门上学、外出办事基本上以车代步;二是电脑、网络进入生活,有一项资料表明,电脑、网络占了学生业余时间的36.2%,活动不足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专家、学者、教育官员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原因还是有更深的诱因。
首先,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必定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历来含有浓重轻视体力劳动的成份,这种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想意识影响到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只要我们看一看“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等等观念的世代相传,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家长看到街上劳动的清洁工人就会对子女进行“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像他们一样扫大街”的教育。我们就会深切的感受到这轻视体力劳动的封建意识是何等地根深蒂固,是何等的深入人心。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发达的肌肉和强健的身体是进行体力劳动的必须,而对于那些一心想读书做官“治人”者来说,显然是不重要的。
其次是国家对人才选拔制度对学生体质的具大影响。现在我们的人才选拔主要重视的是人才的所谓“德”和“才”两个方面,身体的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高考只进行文化考试。人才的选拔标准无疑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与考试无甚关系的学科教育必然要边缘化。
第三从家庭角度来看,中国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的现状助长了孩子们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包括不能合理的参加体育运动。父母可以有一些很合理的措词,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在运动时意外受伤,赔不起,只能小心呵护。
第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活现代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急遽变化。有研究表明,现在人的活动量只有过去30年的一半。如过去院子里、道路上是中小学生运动玩耍的天堂,现在院子逐渐消失,道路上奔驰着汽车,室外处处有危险,室内成为最为安全的地方。中小学生由室外运动的玩耍转向室内静的玩耍,特别是电视和电子游戏的普及,更加减少中小学生的运动的机会。
综合可见,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是最明显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综合造成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带来的问题。
二.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1 真正落实国家法规要求的中小学生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院田晶、马凌老师对北京133所小学的调查:只有27%的学校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1-2年级每周开设4节课的要求;65所中学初中阶段还有26%的学校没达到国家要求的每周3课时的要求;还有13%的小学和12%的中学未能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因此规范执行《义务教育法》、《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的对学校体育、体育课时、课外体育活动的规定,确保学生的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的锻炼时间是学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切实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
据李慧林学者运用随机问卷调查了全国45名体育界著名专家,根据问卷“可能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和体育知识的教学因素”,得出体育教师、场地器材、教学管理和经费的权重系数分别是0.328、0.213、0.277和0.145,其它因素是0.037。可见体育教师是直接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说实在的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本来就低,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则是低中之最。经常有人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他们。对体育教师,学校领导不重视,也得不到学生及家长应有的重视。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不少中小学,体育教师上一节课至多只能算1学时工作量,有的只能算0.8个学时工作量,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上一节课算1.2学时,甚至1.5学时的工作量。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不能计算工作量是体育教师份内的工作,而其他教师组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辅导则是1课时算1课时的工作量。古语云:“不患贫而患不均”。这种不均的教育环境极易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懈怠,甚至使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形成对工作的自我否定。如果这样我们能寄厚望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无私奉献的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是体育教育的不懈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只能通过体育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有体育教师的成功才能有学生的成功。因此还中小学体育教师一个公平公正的待遇,保障中小学体育教师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和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3 尽快改善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设施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院田晶、马凌老师的对北京133所小学的调查:小学体育场地条件,完全满足需要的有5%、基本满足需要的有28%、不太满足的有41%、完全不能满足的有26%,中学体育场地条件,完全满足需要:5%、基本满足需要:40%、不太满足:38%、完全不能满足:17%。可见只有5%的中小学能完全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这说明了现有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设施95%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是提供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要加快中小学体育场设施的建设,同时建议体育系统的场地设施和器材也要在规定时间内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切实保证中小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要。
三.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创新
1 学校体育课程形式的创新
要求中小学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是通过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形式来保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这些课程形式的时间设置似乎不是很合理。首先是早操时间安排是在早上起床后进行锻炼身体,由于中小学生起床后空腹进行早锻炼,如果学生运动量大一点,锻炼身体后就会恶心、不想吃早餐。这样不仅影响学生上午的文化课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是课间操20分钟(部分学校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体育课45分钟,如果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课时45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课余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作讨论)。这样的体育活动时间设置虽然学生累积体育活动时间达到每天1小时,但累积体育活动的生理效应能否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似乎要打一问号。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运动强度和时间的适宜剂量还没有明确规定,都建议青少年参加每周3次以上的30分钟以上的激烈运动(相当于心率160次/分)这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而课间操的20分钟包含学生的进退场和整队的时间,还得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准备下一节的上课准备,这样真正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只有5~10分钟,5~10分钟的时间内要达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运动量和强度是很困难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每次45分钟,如果课的练习密度以40%来计算,也达不到促进学生体质增强的生理效应。
另外体育课承担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承,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身体练习的方法而不是专门用来进行身体练习,其课堂上学生学习新的身体练习时运动强度也不会很大,其练习强度和运动量也难以达到促进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生理效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或相对简单的运动技术进行反复的身体素质练习,以求达到一定运动量和强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似乎又回到传统的“达标”教学模式,又极易使学生产生原来批判的“喜欢体育运动”却“厌恶上体育课”的扭曲现象。这样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整合学校体育课程形式。如我们建议修订方案:把早操和课间操整合成每天1次的体育课间活动课,活动课时间为30~40分钟左右,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原每周的体育课课时和每节课时间不变,改成体育学科课,体育学科课要强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承;原每周安排的2~3次课外体育活动,要强化其锻炼身体功能,改成体育锻炼课,每周固定安排3次,安排周一至周五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第二节文化课后进行,体育锻炼课时间要由原45分钟延长至1小时。课间活动课和体育锻炼课一定要进入课表,而且要与体育学科课一样由专门体育教师组织指导。
2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笔者利用暑假对杭州市100名中学生(初中生50人,高中生50人)进行了座谈,其中一项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中学体育教师的反思:83%的中学生强烈要求体育课要加强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要求教师在运动技术传授时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72%的学生认为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才能在合适的地点和适当时间见缝插针的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得心应手的进行体育活动。80%的学生认为不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是:缺少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与锻炼方法和没有感受到运动的乐趣。由此可见在运动技术传授过程中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用作教材的运动技术内容特点、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天气和环境的状况、体育教师自身运动特长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切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让每一个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运动乐趣,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创新的问题。
3 学校体育场地卫生设施的科学创新
目前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只考虑到学生运动的需要,没有考到学生运动后卫生的需要。如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后都是大汗淋漓的,湿透的衣服和汗流浃背的身体得不及时清洗和更换就回到教室,这不卫生的身体不仅影响学生下一节文化课的学习,又容易造成感冒,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果学校运动场边建设有供应热水的洗理室,学生运动后的不卫生身体就能及时得到洗漱,这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质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科学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过低,学生要达到及格非常容易,对中小学生锻炼身体的动力不足。部分测试项目设置不合理,如中学阶段耐力素质测试项目采用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和台阶试验,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生)属中跑项目,测验时强度大需时短,跑的过程中需要意志努力,需要体力合理分配,影响跑的成绩因素复杂,并不能完全的反映学生耐力素质。台阶指数是针对成年人的,同时台阶指数按心率推算耗氧量,心率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很不科学,青少年学生也适应不了。笔者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是学生个体与标准对照,不是以班级集体和学校的平均数与标准的对照。因此我们建议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完善。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