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场——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2007-12-29龚正伟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编者按:自从2007年第2期“专题特约”栏目刊登关于学生体质下降的一组文章后,反响十分强烈,不少读者提起了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都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亲眼目睹了学生体质下降的实例,他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本期我们荣幸的看到了湖南师范大学龚正伟教授的“不在场”分析,他将不在场的因素进行了明确有效的责任区分,为责任教育和责任督导与落实提供了基础。浙江杭州拱墅区教研员管水法老师以及韩英灵、裘松杰老师也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翻阅近期的《体育教学》等杂志,参阅近期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拜访国内外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专家,深入中小学校观察中小学学生生活,环视农村和城市社区状况,感受中国社会的变迁,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不在场,是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一、不在场,即教育者的缺失与缺位
不在场之重要表现形态有三:
(一)首先是家长不在场。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保障。但是在当代中国,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负有第一责任的学生父母很多都不在子女身边。在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是长年漂泊在外,或是早出晚归,一年基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亲子教育,而留守祖辈又基本缺乏健康地教育孙辈的能力——大多地只是吃饭养育而已。在城市,很多父母早已养成摔钱给上学子女外出吃早饭的习惯,学生或来不及吃,或吃垃圾食品,或干脆不吃。在本人女儿上小学和初中以来的七年时间里,我有意识地观察了众多城市中小学校学生早餐状况,简直是触目惊心:学校门口那一堆堆、一队队学生吃的既不营养,也多不健康啊!我们中小学生吃,吃出了肥胖,吃出了营养不足,吃出了疾病。环视城乡,麻将,永远是国人的最爱。工作、应酬、娱乐,有多少人能够在晚上儿女入睡前回到家庭,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子女需要父母准备早餐的时候在呼呼大睡!无论城市乡村,不少家庭一天甚至一周难得有家长(尤其是父母)与孩子同桌吃饭,更不要说与孩子同时进行体育活动,身体力行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了。青少年学生饮食不科学,就绕过了保持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道屏障,而难得有时间呆在一起,就无从谈起对子女进行身体力行的体育活动督促与教育。
(二)其次是教师不在场。
“有学校管着呢!”——家长们放心地将自己的宝贝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但是学校和老师能够尽力维护和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吗?一个字——难。通学,上学路上就算锻炼了,早操也就无从谈起;寄宿,大多学校取消了早操、早锻炼,不少示范性中学早上还有一节课呢!那么课间操和课间休息时间呢?缺少或无人督促啊!你看那学生做操比老年人散步、摔手的活动量还轻还少,组织不到位的学校,课间操完了还有学生没有下楼呢!时间有限啊,要注意安全啊,学生不能一下子都跑到操场去,况且还要排队上厕所呢!课余体育活动呢?学校不给体育教师不计工作量,安全事故要老师负全责!就此一个理由,就令无数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处于无人督导的状况。于是,大多体育教师将眼光投向了课外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成绩毕竟是学校和体育教师的门面啊,学校无论如何得抓一抓的。可是课外体育训练要比较大和相对集中的投入,于是学校体育只能盯着极为少数的体育“尖子学生”了!学校普及性的训练活动无人关注,课外(不要说一小时)的活动有名无实,每周2-3次体育课堂锻炼的效果极为有限。体育教师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水平”训练,以及越来越多的虚化的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中,一个字——忙,一句话——挤不出时间与学生多接触,给每个学生解决实际的体质健康问题!家长们有意无意的期望也就这样落空了。数百万人民教师、数十万中小学体育教师、数万高校体育教师,要协同起来了却的是二个亿多在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问题,何其重要,又何其难也!
(三)其三是学生不在场。
这是最可怕的“不在场”。升学考试课程学习的压力与甚至是挤压,早已经使得学校体育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运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上完课、自完习,几乎没有多少运动时间了,况且也不可能在学校运动了——学校“空校”的时间到了——很多学校怕担不起无人督导时发生意外事故的责任,以“空校时间”的名义将学生全部打发出学校,这样肯定最安全!回到家里,社区周边几乎就没有“场”,有也来不及去活动活动啦——家里急着叫回去吃饭啦,吃完饭还有一大堆作业呢!好不容易盼到周末,或者参加完成这个哪个补习班(就是缺少体育班)后,终于迎来了“自由”。可是孩子还小啊,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有毕竟有限。于是乎虚拟的网络世界、电视(虽然可能看的是与体育有关内容)等成为了中小学学生的亲密朋友。运动的负荷越来越小,运动的间隔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弱不禁风!
二、为什么不在场
上述所揭示各方仅为表征,深入分析,其实主要是各方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在场。讲责任,首先是要有责任心。什么是责任心?我想责任心应该是由心底发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心态,转化到行动上就是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我有责任去管,有义务去做,不做违背教育法规制度的行为。责任心可以关注的程度、投入的程度和付出的程度来衡量。我们讲应有教育责任心,从狭义来讲,是一种精神、态度;从广义来讲,是教育行为上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责任既是一个情理问题,也是个法律问题。背责任既是家庭和教育伦理道德的滑落,也是在教育上的渎职。因此,在教育青少年学生问题上,主动的不在场要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被动的不在场也要受到社会发展中不断发展的、新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调校。总之,在场既是“应当”,是道德要求,也是必须,是法律规范化要求。如果教育各方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缺乏责任,于情、于理、于法都通不过。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与发展问题,各方面力量都要“临场”——而且应当是与学生(子女)“共同在场”,身体体质健康教育尤其如此。坚守身体共同在场,是对付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第一道防线。在国外诸如欧美,对父母的长期不在场,既有道德的谴责,也有剥夺父母监护权利的法律规定,非常严厉。在我国,常言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化,师之惰”。“过”与“惰”既是道德的评监,也蕴涵使用法律的尺度。我国《教育法》、《体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就更不待言。
以往的教育(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是有身体的,或者说都是身体在场的。个体一出生,父母对其呵护有加,正是在“肌肤相亲”中,关爱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生活中,师生、同学面对面的互动,是家庭关爱传统的延续,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肌肤相亲”。回忆我们在七十年代上小学,虽然学校条件简陋又艰苦,现在看来仍然是幸福的啊,基本由父母大人陪伴,课业负担不重,老师的水平虽然有限,但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心强,学校内外也可以随便你“玩”;八十年代中学和大学“寄宿”,从早到晚老师都督促你锻炼,体育达标丝毫不能马夫;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虽然还要辅导学生早操晚锻炼,但是要求越来越少,后来学校逐步取消了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看看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教育条件好了,教育各方越来越多地不“临场”了(包括应试教育对体质健康的轻视乃至忽视)。青少年学生体质不升反降,确实有我们教育各方越来越少在场的“贡献”啊!如果青少年学生体育缺乏在场性,使“活的教育”(体育是活的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师生、生生、父(母)子之间的面对面互动消失,使人际交往的“第一通道”关闭,青少年健康目标就不能有效达成。家庭教育提倡第一监护人在场(人在、心在),学校教育要提出一个基本原则——“在集体中进行集体教育”,都是基于要加强教育者的在场性和在场的责任心。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而每个有大作为的大师不光是他的本事大,首先是他的责任心大。责任心大,社会才给他提供更大的舞台。任何一级的教育责任都大,都是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在此一点上并无高下之分。依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无私奉献,要认真地担担责任。这值得我们教育各方深刻反思。
三、如何才能做到各方都在场并负起责任
必须进行责任区分、责任教育和责任督导与落实。青少年学生既是家庭的成员,也是学校的学子,但都是社会人。因此,对其健康发展的问题的解决,首先是要明确地区分教育的责任,其次是要对负责各方面进行责任教育,然后则是要协同力量将责任落实。
对于健康责任的区分,无疑家长是第一和首要的。实施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家长和学生在情感、利益等方面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实施健康教育,家长责任重大。如果说是应试教育压垮了学生的身体,那么其压力源也主要是来自家庭和家长。家长的放任不管或是溺爱,或是“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高期待,将导致青少年体育活动量严重不足或超载,生活方式的去健康化,甚至基本体力劳动的消失。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当然会一步步滑落至危险之境地。
学校无论公立或私立,均为教育之公器,对学生体质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学校责任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交纳了学费,还包括,教育的财政拨款来自纳税人,从而又是一项公共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任务,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学生成才首先要成人,离开良好的道德品质,离开健康的体魄,学业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基础教育的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打好学生做人成才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即是“健康第一”!要尽到这一责任,学校及教育者首先要确立为国全面育人的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按照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就是“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校教育,既要矫正和弥补家庭健康教育之不足,还要为学校教育后健康做准备。面对青少年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应试教育”,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其责莫大矣!
当然,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场合,社会、家庭的因素可以消解教育的成效,这就让教育责任的认定更加复杂。但是,一旦给了学校责任的压力,教育者就会主动地改进教育,并寻找克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的对策,这是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社会方面,政府(社区也是一级政府)的领导责任尤其不可推卸。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而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载能力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政府除履行法定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责任外,还应在以下三个“延伸健康教育”方面负责:“监管行为责任”——制止网吧、小食品贩等危害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的不道德行为;“支持引导责任”——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资助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委托责任”——授权学校或第三方展开课外体育活动服务平台,合理收费、发放补助。政府负责也不是指包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一切,该家庭承担的生活照料与延伸教育这一块,政府不能也无力“包办”。但应支持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建立学生绿色公寓、食堂与网络、协调农民工输入数量大的城市对口支援输出地青少年儿童教育、依法督促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与开放,等等。教育不公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对全体青少年学生公平的健康教育,社会和政府其责莫大,其功亦莫大矣!
至于青少年学生,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意识要增强,保护、发展、提升自我健康的意识也应当能够与日增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可以说是对家庭、对社会最大的负责了。学生以学为主,“学”包括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亦包括参与有益的增进健康的活动。当然,这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身体力行的训练。知行合一,是健康增进的唯一途径。知行合一,就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健康教育的责任。“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道理学生似乎都懂得,不付诸行动,就不是真知!
进行了明确而有效的责任区分,就为责任教育和责任督导与落实提供了基础。由于责任教育、责任督导与落实转入了另外一个更为复杂的论题,我们就暂不在此文论述,也期盼就此论题与大家争鸣。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4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