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体育教学文件的编制

2007-12-29王水泉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观摩课或公开课,成了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直接对话,一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最好媒介。要达到理想的看课效果,清晰、简洁、重点突出的书面教学设计文件必不可少。只不过根据一些文献来看,体育教学文件的编制的方法依然有待完善。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学术综述中,作为教学文件编制方面的不足,空泛、抽象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的教学目标的制订等问题被指了出来[1]。当然,这样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目标(时间)构造、教学方法等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此同时,对体育教学文件编制的方法,同样有再认识的必要性。
  关于目标构造等理论研究的问题,笔者采取“悬置”的手法,本文中主要借助实例,尝试对教学文件的编制进行分析。
  
  一、体育教学文件实例
  
  2006年11月10日,笔者参加了日本广岛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高中)该年度的教育研究大会,并收集了一些体育教学文件的资料。这次研究大会主题是“新学习指导要领[2]期待的基础学力[3]”,其中“保健体育科”分会的主题是“自己学习能力养成的体育教学的开发”。作为研讨平台的是一堂初中女生的跳绳课和一堂高中男生的排球课。下面是笔者翻译的跳绳课的教学文件(见表1)。
  
  单元观
  跳绳运动,以其不受场地和活动时间的限制而倍受青睐。这项运动在发展手脚协调性方面具有价值的同时,在节奏感、平衡感、灵敏性等自我身体调节能力的提高方面也是一个很优秀的教材。
  本校在把跳绳运动与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中的“身体育成运动领域”[5]对应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身体育成运动领域”包括2个方面。(1)轻柔性运动[6]:是为了发现自己的身体,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与同伴进行沟通而采用的各种各样的简易、有韵律感的运动。(2)增强体质的运动:a.提高身体柔韧性及灵巧性的运动;b.增强力量的运动;c.发展耐力的运动。
  跳绳运动的技术特征是,按绳子摇动的频率进行跳跃。无论是短绳跳(单人单绳),还是双绳跳(两个人配合摇两根绳子的跳法),找到节奏感、抓住时机、连续进行跳跃是基本课题。
  双绳跳中的摇绳人与跳绳人不同,因此与短绳跳相比,摇法能多样变换,跳法也随之多样化。另外,跳绳人不需要自己摇绳,手也能参与到“跳跃”中来,因此能跳出更加丰富的花样。还有,与单绳相比,跳动的频率、与绳子摇动配合跳跃的难度等都发生变化,双绳跳更具有挑战性。
  本次课把多样跳法的发现作为中心课题。首先,结合“两根绳子接触地面的位置在哪里?”“起跳的位置在哪里?”“最开始要跳过的是哪根绳子?”“什么时机跳进绳子最合适?”“跳绳结束时,从哪个方向跳出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双绳跳的动作进行分析。接下来是让学生掌握“同侧起跳”“交叉起跳”“屈膝跳”这些双绳跳的基础技能。进而通过单脚跳、转身跳、双手拍地跳等练习,对手脚配合而变换出的跳法加深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跳绳人跳得更好,摇绳人对绳子摇动的节奏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合作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小组成员自己编排多样的跳法的合作学习,也是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学计划 (共12学时)
  (1)单元的导入1学时
  (2)双绳跳的基本技能 2学时
  (3)双绳跳多样性技法 6学时(本次课是第4学时)
  (4)组合技法的编成与展示3学时
  本次课的目标
  (1)能够随着绳子摇动的节奏,连续进行跳跃。
  (2)有步骤地挑战花样的变换,能够领悟到不同技法间切换的时机。
  (3)能够在小组协作中展开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见表2)
  
  
  二、关于教学文件编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从时间维度理解目标构造的视点
  在学科及学年目标中,主要是关于本学科要培养的能力方面的概括。比如“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学科及学年目标对应的内容是若干个单元的组合。
  而单元作为学科内容的最小单位,其目标是围绕本单元采用的运动(项目)的特征,结合学生的现实(能力水准)进行记述。与其对应的内容是本单元采用的各个动作及动作学习的展开方式。例如与上面事例中的“单元目标”对应的内容在“单元观”中进行了解释。
  另外,关于课的目标,则主要是关于某个运动(动作)课题在本次课中可能达到的水准方面的记述。与其对应的内容是练习方法的设定、发问方式的选择等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与上面事例中的“课的目标”对应的内容是跳的方法、时机等具体课题。
  可以说,从时间维度设定不同层面的目标的考虑方式,值得我们思考。例如,一直被争论不休的“增强体质”在体育学科中并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放在不同时间层面上如何考虑的课题。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或一学年的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的效果,恐怕没有人能够否定。但放在一个单元、以及一节课中,直接把“增强体质”或某方面身体素质(比如,柔韧性、协调性、力量、耐力)作为单元目标及课的目标的记述方式则值得怀疑。因为,在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限定时间内,能否使身体生理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值得怀疑。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生理指标的变化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教师能不能对他们生理指标的变化发挥直接作用?即教师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手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作用,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运动。
  2.“单元观”的要点
  与单元观相近的词汇是“内容观”“教材观”以及“教学构思”等。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师“头脑中”的构想,可以不用写在纸上。但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授课人为了把授课意图明示给看课人,这部分内容必不可少。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素材选择的依据(学情分析、要培养的具体能力、教材特点等)、单元展开的方法(运动课题的选择及其展开方式)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参照上面事例的记述。
  3.表格式教案应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看课人一般是参照表格式教案,对授课内容及过程进行理解。于是,考虑到表格式教案的实用性,能否清晰、简洁、突出重点尤为关键。另外,不仅学生学的内容(活动),教师指导的内容(活动)也应该明确提示。
  1)表格式教案的简洁性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非常“翔实”的教案,说他“翔实”是因为A4纸要用2、3张,甚至课上要说的每句话,要讲解的每个动作要领,每个动作练习的次数、时间等都要详细记入。笔者虽未做过调查,但相信我们平时的教案肯定不会这样煞费苦心。也许这样翔实的记入是为了让看课人能看得更清楚,但实际上会不会让看课人产生视觉疲劳、抓不住重点也未可知。
  笔者倒以为我们平时“提纲”样的表格式教案更为实用。这样的教案能让看课人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还有,把每个步骤或每个练习内容进行严格时间的限定,笔者倒以为大可不必。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实际的授课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每个内容的练习次数、时间长短应该根据实际的练习效果来决定,否则很容易给人以“走形式”的印象。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使授课过程更自然,详细的练习次数、时间长短的规定有必要省略。
  因此,在表格式教案中,主要把学生活动内容与指导上的注意事项简要列出的方式反而效果更好。
  2)“学习”与“指导”都应体现
  也许是我国近几年来从教学理念上对“学习主体性”的重视的原因,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教案把以前的“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把“教学内容”改成了“学习内容”。还有把以前“使学生……”的记述换成了“通过……的学习,学生能够……”。可以明确地说,真正意义上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实现,最根本的依然要依靠教师教的方法的设定。
  因此,在表格式教案中除了学生学习活动以外,以“指导上的注意事项”列出辅导的重点非常必要。这也是为了让看课人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练习能够解决的课题,哪些是必须依靠老师的辅导才能解决的课题”。
  
  注与引用·参考文献:
  [1]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审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体育教学.2007年第1期
  [2]相当于我国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或现在的课程标准。
  [3]关于“学力”一词,在我国虽然有“同等学力”的使用方法,但作为针对基础教育问题的词汇,则不怎么使用。作为不太严谨的理解,相当于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科中应该形成的能力。我们各个学科的考试、考核包含“学力检定”的方面。日本的教育领域,以及社会上经常使用的“学力低下”一词,则相当于我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下降”。
  [4]所谓“双绳跳”,是指两个人摇两根长绳,摇绳人与跳绳人分开的跳法。
  [5]大致可以作为课程标准中“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进行理解,也有“增强体质”的译法。
  [6]在以前的文献中,有译成“身体放松运动”的译法,笔者以为“轻柔性运动”更为准确,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述。比如,健美操、跳绳、健身球操、使用气球的游戏性运动等都属于此类内容。本文的主题与这个词汇的含义关系不大,因此不再过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