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主题教学单元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007-12-29郑伟锋黄建刚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体育新课程拓展了学习维度,但并没有提供实施“身、心、社”三维健康目标的范例和方案,把具体的操作问题和课程开发的权力留给了一线的体育教师,这对习惯于以传统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教师来说难以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我市启动了“小学体育主题单元教学的研究”,笔者通过探索与实践,对“主题教学单元的设计”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与思考,现阐述如下,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对“小学体育主题教学单元”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认为小学体育主题教学单元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特性的前提下,为挖掘和发展学生某一能力,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儿童化、生活化、趣味化、游戏化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学习单元和评价单位。主题教学单元强调以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载体,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和连续课时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主题教学单元其实质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化处理的过程。
我们不能狭义的把“主题”理解为“思想”主题的意思,主题教学单元的“主题”呈现形式可以是“生活情境”主题、“故事情节”主题、“趣味游戏”主题、“合作交往”主题、“个性发展”主题、“心理健康”主题、“运动项目”主题、“运动处方”主题、“理论学习”主题,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主题。
二、主题教学单元设计的一般步骤
以我们构建的水平一(二年级)《森林趣味运动会(障碍跑)》主题教学单元为例(表1)。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gJpYhGbFeF2kqSkDkjMHFj.webp)
步骤一:明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开发主题教学单元首先各校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各水平学段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例如,我们把教材具体分为重点教材和一般教材两类。重点教材:小篮球、武术组合动作、篮球操、走(水平一)、跑(快速跑、障碍跑、耐力跑等)、跳跃(立定跳远、急行跳远、跨越式跳高等)、投掷(轻物投远、准、垒球、实心球等)、技巧(各种滚翻、前、后滚翻、支撑跳跃、攀爬等)、队列队形等;一般教材:发展学生机体的身体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素质练习和活动性游戏等。
步骤二:认真解读教材,构建单元主题。
第二步应对教学内容(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身心影响,深刻理解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价值,弄清其教学内容之间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障碍跑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实用较强的综合性运动,它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野外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顽强进取精神。小学低年级是以学习和掌握钻、跨、绕、滚等为主的简单过障碍物的动作,这些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二年级同学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我们充分挖掘 “钻、跨、绕、滚”过障碍物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该学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构建了“森林趣味运动会”这一主题来贯穿整个教学单元,教学中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
步骤三:单元目标设计,确立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例如,我们在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为:(1)知道所做简单“钻、跨、绕、滚”等动作术语,明白安全运动的重要性,乐于按游戏的规则进行比赛。(2)做出钻、跨、绕、滚等简单障碍跑动作,发展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增强过障碍的基本活动能力。(3)在活动中敢于自我表现,具有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及勇敢顽强,相互协作的精神。基于此,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能掌握钻、跳、绕、爬等过障碍物的基本方法,在快速奔跑中灵敏、安全地通过障碍物,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步骤四:确定单元课时,构建课次主题。
主题教学单元课时数不仅要考虑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例如,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5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穿越树林(绕过障碍物)——第2课次:踏石过河(跨越障碍物)——第3课次:滚过草地(滚过障碍物)——第4课次:穿过山洞(钻过障碍物)——第5课次:森林擂台(滚跨绕钻组合障碍跑)。
步骤五:设计课时目标,建立评价要点。
课时教学目标不宜贪大求全,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确保五维目标在每个主题教学单元中全面实施。例如,我们把“障碍跑”单元的第1课次主目标确立为“运动参与”,第2课次为“运动技能”依次类推……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运动参与、体验、感知。主题教学单元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主目标来建立评价要点。如本单元第1课次的评价要点为“善于观察模仿同伴正确动作”……
步骤六:教学方法设计,预设运动负荷。
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和认知规律等特点,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在练习中,注重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让学生显示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主题单元设计过程中对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要有一定的预设。不同类型(主目标)的体育课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也不相同,如技术教学课25-30%,125-135次/分;复习课35-40%,135-140次/分;综合课30-35%,120-135次/分。一般练习密度在35-40%左右,平均心律在135-140次/分。
三、主题教学单元设计的原则
1)教学连续性原则。主题教学单元设计中,课次应当是连续排列的,尤其是主教材内容应当作为课次的连续排列,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
2)内容递进性原则。主题教学单元的每课时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编排,应该呈现出前一课时总是后一课时教学基础,后一课时又在前一课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升华。
3)主体参与性原则。主题教学单元设计应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4)主题教育性原则。设计的学习主题要有教育性,充分体现真、善、美,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5)全面发展性原则。设计的主题教学单元,每学完一个主题教学单元,都能促进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水平的协调发展。
6)符合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原则。主题教学单元设计要符合不同水平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忌死搬硬套,强行结合,要顺其自然。
四、主题教学单元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以技能学习为载体,兼顾三维健康目标同步发展
主题教学单元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载体,把“身、心、社”等维度目标并行推进,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身、心、社”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合。
2.合理搭配副项学习内容,弥补主教材的不足
为了弥补单一运动项目自身功能不足,在某项运动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配以副项(或素质练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辅助与延伸,这样有利于启发和加深学生对此类运动项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