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课教案的弹性化设计
2007-12-29王杰尘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过于“严谨”和“完美”的教案,会很自然地强化教师的“导演意识”,茧缚师生课堂教学中即时即兴的开放性活动,甚至泯灭以师生共享为特征的灵性和智性思维的闪现。正如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的那样,课程展开过程中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师生将共同面对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学生真正能体验到理智探险的愉悦,也能毫无顾忌地批判与存疑;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学目标能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和获取。因此,教案就必须要改变过去静态化的模式,注重其开放性和动态性,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化。
一、体育课教案弹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其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其它课程,体育教学场地的广阔空间感、身体运动的体验、人际互动的自由感、运动技术或运动成绩提高的成就感,这些都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显著特点。体育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使体育教学过程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体育教学难以完全预设,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每节课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过程进行弹性化的设计。教案预设从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位,从学生五维或部分领域的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以及学生的教学起点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教案”,即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这样使得体育课教案能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动态方案,给学生的即兴创造和师生互动留有空间,真正把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师的教案中。
二、体育课教案弹性化设计基本思路
1. 教学目标的弹性化设计
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贪大求全,在每次的教案中均出现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五维领域目标共存的设计,夸大了一堂课的功能,教学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体育教学并非每堂课都要完成上述所有目标,而是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大而全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与静态教案相比,教案的弹性化设计表现出预设的更广泛性和多层次性,使得教案的预设能适应教学的实践。静态目标的设计是一般化的预设,主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共性目标。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班级,通过学习,所能实现的教学目标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即目标具有弹性区间。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度是有差异的;同样,在一个班级上,由于学生性别、体能、认知和掌握运动技能水平的不同步,导致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上,也表现出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教师在课前教案教学目标预设中,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从而满足班级或班级内部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例如,在初一年级排球垫球课教案中,基础性目标确定为:学生自抛后能连续自垫排球10次以上,击球点准确,能做出明显的“插、夹、提”的动作;学生能体验到完成预定目标的快乐。发展性目标确定为:学生能接同伴的柔和抛球,能连续自垫排球(高度达到2米以上)10次以上,击球点准确,能做出明显的“插、夹、提”的动作;学生能在练习中通过合作,感受成功的乐趣。
由于学生原有的水平起点不尽相同,硬性化的目标确定和实施势必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在考虑所有学生的基础上,拓展目标层级,使学生有适度的发展性目标,对于jZZNW7X4R1iD0hDwRfmF7A==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教案的目标时主动考虑目标的下限(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要求)和上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最高教学目标)问题。这样弹性的设计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
2. 教学内容的弹性化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师备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教师在上课之前预设的教什么的问题。体育教师的备课内容往往容易导致以教师自我为中心,所有的内容设计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才能把知识、技术教给学生,以自己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极易导致教授内容的机械性、偏离“以学定教”的轨道。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体育课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并不唯一,这与过去我们依据教学内容确定课的教学目标有了根本的不同。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为了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场地、器材、天气等原因,在教学内容设计时理应要考虑得更为充分,为了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考虑设计多个教学内容,以备根据教学实际,在教学中做相应的选择。例如我们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我们可以选用纸飞机比远、掷纸团、投绳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的出手速度,我们则可以选择甩绳、对墙投掷等内容。
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齐步走,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一定的层次目标,进行必要的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难度的设计上要预设一定的弹性区间,对于体能好、技能掌握快的学生以及体能较弱、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在教学内容难度上要有不同的要求。教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3. 教学过程的弹性化设计
教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一个蓝本,是静态的。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上课就是按部就班实施教案的过程。教案成了教师实施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的载体。对教案的过分依赖使得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牵引着学生完成“教案剧”的过程。按照预先制定的程序,教师带领学生亦步亦趋的学习预先确定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什么时候提问、提问哪一个学生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越轨”,教师便会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拉回自己原先预定的轨道上来。这种呆板的执行教案,己经走向了其预设作用的反面,积弊重重。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也可以从这里找到部分答案。
其实体育课堂是动态的,教案中原先设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原先设定的教学难点可能不全成为教学难点或还有新的教学难点等等,体育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环境组成的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全面、再细致、再精巧的教案也不可能控制课堂上出现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理应是有弹性的。对教学的顺序、师生活动的方式在原先预设的基础上显示出合理的变通性,力求教案预设中的弹性化能适应变化课堂的需要。如在篮球三步上篮教学中,运球技术是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先学运球,对某些班级的学生而言,运球技术已经掌握得较好,规定时间运球时常造成学生感觉枯燥,因而,在对这一内容教学时,可直接进行三步上篮技术学习。
4. 组织教法的弹性化设计
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合理教学方法的选取是体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对一堂课的教案预设而言,采用班级整体教学、还是采用分组教学或者个别的辅导以及组织的队形,都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人数、场地器材的情况和需要,而不可想当然地预设单一的组织形式。否则就会造成教案预设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导致教案预设的无效性。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应考虑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摒弃传统教法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积极探索新型教法,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教学方法得到了运用。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到了体育的知识、技术,提高了自己的运动技能,很多教师也在尝试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学习都适合采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也有着各自的使用缺陷,如自主学习比较适用于那些难度不大的,以练习为主且安全性高的内容,学生的自控力较强且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合作学习比较适用于集体性项目,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比较适用于有一定学习深度的内容,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需要依据学习对象、不同的内容,与传授——接受式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案组织教法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预设多种组织教法,以便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组织教法,以利于取长补短,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5.运动负荷的弹性化设计
要强化学生的体能,体育课必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将全课的平均心率定为130次/分和全课的练习密度定为30%左右作为运动负荷的一般性指标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但是教案设计中对运动负荷的设计不能作机械的预设。这两项主要负荷指标应根据目标、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性别等作相应的弹性化设计。如传授运动技术为主和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目标的课的运动负荷相比,激烈的球类比赛与投掷、单双杠等力量性和技术动作相比,每学期的开始学习阶段与中期学习阶段等相比较,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是不相同的,预设中要体现运动负荷指标“标准”下的弹性。
另外,运动负荷设计也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各不相同,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相同。在运动负荷的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的组数、重复次数、练习的时间、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上有一定的浮动范围。
三、体育课教案弹性化设计的注意点
1. 教案弹性化设计的弹性要适度
体育教案的弹性化设计不是为了弹性而弹性,而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设计使所有学生都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培养其终身锻炼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设计使体能水平和心理发展不同步学生能得到各自合理的发展。我们在具体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弹性化的度,弹性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不能因为执行教案的机械而使本应生机勃勃的体育课堂变得了无生机,我们也同样不能因为执行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等的弹性化而让体育课变成“放羊”式。
2.教案弹性化设计要有及时评价和反思
教案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出适时的调整,这必须建立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之上。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且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言语也经过筛选。没有一堂体育课我们能在预设过程中做到穷尽一切可能,即使弹性化设计也是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教案实施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另一方面在一节课上完后,总结本课的得失,进行二次设计,为同一年级的其他班级教学做出适时调整;在一个教案上完后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将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做出梳理,为以后的再教设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