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才当于未显时
2007-12-29李名志钟声
人力资源 2007年4期
“汤姆牧羊”的故事是从一名中学生的语文试卷上看到的: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有件事总让他感到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汤姆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满山遍野银装素裹,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艰难的寻觅中,汤姆终于发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和那群白羊。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多亏有了你!”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黑羊,他歌声依旧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这则故事看似浅显,实则蕴含着十分深刻的“识才用人”的道理。
古往今来,许多成就事业卓有建树的人才未露“峥嵘”之前,其巨大“潜质”常常湮没于平凡之中,难以被人捕捉,其独特个性常常遭到排斥甚至扼杀。
古往今来,许多成就事业卓有建树的人才显露“峥嵘”之前,其巨大“潜质”常常湮没于平凡之中,难以被人捕捉,其独特个性常常遭到排斥甚至扼杀。正如韩愈笔下的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纵有千里之志,如果不是伯乐“识货”,也只能“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人才,可能就在那些有争议的人之中。战国时期列“四君”之首的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可谓一个庞大的智囊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的雅士,身佩长铗,乱发披肩,举止颇显怪异,且出门办事必配车马,每日用餐必有鱼肉,稍不如意,便以“长铗归去”相要挟。其“恶劣作风”令孟尝君“左右皆恶之”,纷纷进言要求打发了之。孟尝君则颇为大度,处处以诚相待,尽量满足冯谖的“过分”要求。果然,后来冯谖给孟尝君出谋划策,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巩固了其在齐国的地位。
素以独创技术而驰名全球的“索尼”公司,前几年却在成倍增长的计算机市场落后于人。“索尼”决策者知道,要想后来居上,必须及早拿出新产品。按常规,让科研部门研制新产品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市场竞争。于是,“索尼”领导出人意料地决定,在企业内进行公开招标。结果三位被视为只具有“潜才”的职工中标。三位“准人才”果然不负重望,只用了半年时间,印有“索尼”商标的微型计算机便出现在商店里,其性能高于同类产品,价格却便宜一半,“索尼”占据了一大片市场。
上述的孟尝君和“索尼”领导人,或许对“识人当于未显时”有着深刻的理解,不过“汤姆牧羊”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识才需要洞察力
人才从其能力显露过程来看,可分为显人才和潜人才两种,一个人的才能也分为显能和潜能两部分。显人才通常都具有明显的才能外观特征,才干大小一目了然;而潜人才的才能不如显人才那样外露,其才干的释放是一个渐进的长效过程,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识别人才不仅在于将那些已经显露头角而尚未获得社会公认的人才加以识别,更重要的是要及早发现那些还没有显露头角的潜人才,并为他们迅速施展才华提供条件和机会。
唐末著名诗人杜荀鹤写过一首《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人在这里辛辣地讽喻时人,目光短浅识别不了小松就是凌云木,直到成为参天大树时才说它是高大的。这就是说,识别潜人才要求识才者具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现实生活中,潜人才在其显露才华之前,与普通人一样,就像形如石头的璞一般。管理者如果没有高超的洞察力、观察力,就会误将璞玉视为石头,从而使优秀人才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需要全方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的这首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从表面上看,是告诉我们如何识山,其实它也告诉我们如何识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需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和了解,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科学的判断。在识人、知人的过程中,一是不要只看“近才”不看“远才”,或者是只看“远才”不看“近才”。就是说,一方面要扩大发现人才的视野,应特别注意眼睛向下,从基层选拔那些具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人才。自古以来,许多优秀人才都出身低微,潜身于群众之间。如果高高在上,不明下情,就只能在原有的“圈子”里打转转,难以发现脱颖而出的新人才。另一方面,发现人才的关键在于从身边开始,要从研究周围每个人的长处着手,不以求全责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人才就会被发现。二是不要只求“稳妥”之才,搁置“争议”之才。发现人才要善于从那些有争议的人中,把确有真才实学、富于创新的人才选拔出来,做到识才于未显之时。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识别人才须立足高远
识别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考察和看待人才的现在和过去、优势与不足、缺点和特长,从各个侧面辩证地观其才识,而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某个侧面或某个局部做定论。有的人短处遮住长处,看似平庸却暗藏神奇。陈景润大学毕业曾走上讲台,却是一个不合格的中学数学老师,并遭到校方的辞退,幸遇华罗庚慧眼识才,将其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数学研究工作。经过数年钻研,终于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华罗庚正是看到了陈景润的聪明、睿智、持之以恒,看到了他成为一名优秀数学科研人才的潜在素质和能力。如果当时华罗庚以细短遮专长,用以偏概全的“斜视”眼光看待陈景润,那么我国就有可能失去一颗数学巨星。因此,在识别人才时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既要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从大处着眼,不能“忌人才之细短,忘人才之所长”,应取大节;又要看长远,不以人才的昨天来完全否定其今天或明天,把人才看死,同时也得避免仅拿人才的昨天来肯定其今天或明天,一好百好或一俊掩百丑。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人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