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实践本位”选才用才

2007-12-29宋国盛

人力资源 2007年4期

  
  据报载,一度令互联网谈虎色变的“熊猫烧香”案终于告破。该病毒的原始制作者李俊及另外5名嫌疑人落网。李俊等人只具有中专学历,在2004年毕业后,曾多次南下北上,在几个大城市寻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钟情于网络安全公司,但都没有成功。几乎所有公司都认为,一个中专学历的人不会有什么能力。为发泄不满,同时抱着赚钱的目的,李俊开始编写病毒,从而走上歧路。
  惋惜之余,更值得我们为之反思。李俊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根深蒂固的以学历衡量能力的选才用人观念在作怪。时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开口就要研究生、博士生,低学历的人即便再有才能也根本不会被录用。如前几年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曾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按照这种选才用人观念,就算是设计了上海杨浦、南浦、徐浦、卢浦等4座大桥的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先生,虽然曾创造了造桥史上多个“世界第一”,但在上海可能也不算人才,因为他也只是中专毕业。
  无疑,这种畸形的用人机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人才市场上,90%以上的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大专以上文凭,而人才资源颇为雄厚的美国,2001年《华盛顿邮报》一年的科技类招聘广告3544个,其中要求硕士学位的仅77个,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个,2799个完全没有任何学历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在人才相对匮乏的背景下造成的人才浪费何等巨大!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促使我们不得不深思现行选才用人观念存在的问题。
   而今,人才的标准以及辨别人才的办法已有很大不同。现代人才学对人才的解释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人”。2003年,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这些归结起来就是实践认可,即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价值。
   人才与人力的根本差别就是能力差别。人才能力的终极表现是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纵观中外优秀人才,并非全然靠书本知识,而是在认识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总是在社会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的;实践显才干,实践出人才。我们要真正选准有用之才,就必须自觉强化“实践本位”意识,立足于实践去发现人才,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才,把握人才成长的实践规律,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丰富的人才资源。
  “剖石为玉、淘沙为金”,是说须立足实践去发现和识别人才。发现和识别人才,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西魏政治家苏绰曾言“夫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只有“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然后才知是宝玉和千里马。他还举例说,姜太公是钓鱼的,百里奚是喂牛的,如果没有机遇,不任之以事业,不责之以成务,那么即使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出现姜太公、百里奚这样的杰出人物。由此,他提醒执政者:“得贤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则天下之理,何向而不可成也!”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实践,拓宽选才用人的视野,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剖石为玉、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