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10亿炒员工 意欲何为
2007-12-29刘易之
人力资源 2007年12期
任正非好象注定就是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不时做出惊人之举。时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华为“集体辞职”事件,再一次让任正非和他的华为企业高频率地在各大媒体上曝光。业界人士对华为此番举动莫衷一是的各种评说,更加剧了其典型色彩。华为以10亿资金开路,拉开了“主动辞职”,再“竞争上岗”的序幕,到底是要做什么?
三大主流观点
目前,对此事件的看法颇多,但主要观点有三:一是批评说。新的《劳动合同法》偏重于保护被雇工者的利益,因此在《劳动合同法》即将生效的前两个月,华为的举措很明显是对《劳动合同法》的规避和消极对抗。持这种观点的人大都是官员、学者。二是赞扬论。企业要想保持活力,就必须不断改善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华为此举可以破除企业沉淀下来的“工号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持此种观点的人多为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士。三是惋惜观。《劳动合同法》不仅仅是对被雇工者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企业的保护,华为没有必要那么敏感,为此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况且这么做只能解一时之痒,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基本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们。
对于第一种观点——批评说,持此观点的人基本是站在“判官”的角度,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正代言人的面貌出现,以保护弱者和弱势群体的立场进行立论。有关劳动保障部门已经介入华为事件的调查就是明证。其次,持“赞扬论”的人,他们在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由于他们深知人力资源运用上“进亦忧退亦忧”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在新的《劳动合同法》行将生效之际,企业处理掉一些“包袱”,轻装上阵,是竞争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面临市场的巨大压力,华为此举虽属无奈,但势在必行。持“惋惜观”的这部分人,由于和企业距离很近,他们对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洞若观火,既知晓企业的问题和难处,也感慨和了解员工的心态,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进行评判和评说,似有“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徘徊心态,自然得出否定和批评的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超越
从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角度来看,所谓的华为事件,不过是企业正常的劳动用工及企业经营管理策略问题。既不要上纲上线说什么“消极执行”、“无声对抗”,也不必大动干戈动辄调查。企业承担着社会、家庭、员工的多重责任,也承担着市场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本来已属艰难和不易,何必“风刀霜剑严相逼”!只要不违法、只要劳资双方自愿和接受,以什么方式用工,怎么用工,完全是企业自身的权利和自由。况且企业自身的问题只有企业自己最了解,局外人都是雾里看花,不知道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所以,不能也不应该在貌似公正的大帽子下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这样做轻则是不负责任,重则是对企业的一种伤害。
华为事件中,其出发点在于调整员工的基本结构,改善员工的心态,清除企业旧的恶习,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创造机会。难道非要像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员工由于“懒散软”,致使企业丧失活力和朝气,最后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能力低下甚至破产,人们才心安理得吗?华为的此番动作,恰恰是借助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这个难得契机,对企业若干年来积存弊端进行的一次自我清理,是人力资源与管理上的一次自我超越和扬弃,是企业增强造血功能的机体更新。
道义上的综合平衡
从道义角度来说,华为也似乎没有可以指责之处,华为并没有借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之机剥夺员工的合法权益,甚至还高于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了员工较高的补偿,应该说这要比某些国有企业更有社会责任感、更具人性关怀。华为此举的目的,决非是想把企业的精英撵走,而是要改变现有员工不思进取的心态、建立内部更为积极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在企业道义、社会道义、人性道义上是一种综合平衡的表现。客观地说,企业是需要一种“变化”来推动发展的,如果一切都稳定了,就会成为不能流动的“死水”一潭,丧失活力,丧失创造。“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社会规律,更是人文规律。过去,我们国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国家包办人力资源的状态下,不是也有员工“懒散软”的弊端吗?而一场改革开放,让我们国家的运行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释放。这恰恰是华为在长期的一个固定管理模式下的自我突破,是华为“改革开放”的需要,是企业自我提高合释放生产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合释放生产力的具体表现,这才是华为事件的真正目的合目标。
企业文化的再创新
中华民族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一些文化糟粕,如论资排辈、中庸之道、安于现状等,这些观念和心态在人们的头脑中都是存在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折射出社会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应该是最能为企业带来和创造价值的部分。华为的发展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他们在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勤奋作为的理念下取得的。无可否认,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优秀的、先进的,但由于传统文化和固有观念的影响,加之业已取得的成就,谁又能说华为的企业文化没有产生惰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乃国之道,人之道,企之道,华为深知此理。华为事件与其说是用工问题,不如说是华为企业文化的再创新。而这种再创新应该是任正非在看到华为存在诸多问题情况下“蓄谋已久”的了,只不过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和如何实施的问题。
此外,华为不可能一时心血来潮,贸然让上万名员工“集体自愿辞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大策略、大营销。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的敏感之际,华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甘冒让政府和社会“千夫所指”的风险,他们会没有预期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华为事件被各大媒体和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强烈关注,也是任正非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他是想向中国乃至世界发出这样的信息:华为此次“凤凰涅磐”就意味着再一次“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