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探讨

2007-12-29邹明芳

中外企业家 2007年3期

  
  在不考虑经济体其他复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情况下,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交换始于商品之间的交换,即进出口贸易。这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汇率形成机制。由于各国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不同,在进行商品贸易时,通过货币兑换比率(汇率)调整使货币具有相同的购买力。比如,在美国一件衬衫50美元,而在中国相同的衬衫400元人民币,那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应该是8∶1。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调整,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货币的汇率也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一国出口商品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就增加,货币要升值,表现为该国货币能够兑换更多的他国货币,反之,货币要贬值。而货币升值会使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变得更贵了,或者说外国商品相对于本国商品便宜了,于是因此可以调节进出口。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存在贸易逆差的时候,要求中国货币升值的原因。
  当允许汇率随市场供求自由波动时,就是浮动汇率制度,如果把汇率规定在一个比率上不变,就是固定汇率制度,如果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允许汇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1994年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以来,实行的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不同的汇率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增加经济的确定性,减少由于汇率风险而导致的经济成本,还可以使货币当局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更具可信性。但是,其自身也有严重弱点。名义汇率可以保持不变,但国内物价相对于贸易对象国物价的变动会改变实际汇率。如果名义汇率不变,实际汇率的变动可能导致“汇率的错位”并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和货币危机,或资源的错误配置。同时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情况下,要维持固定汇率需要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强有力的干预,而且要具备干预能力。比如当一国货币面临贬值的压力时,需要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本国货币,以保持币值稳定。相反,浮动汇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特别是,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强大的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能力。因为汇率的变动自动调节对本币的供求关系,中央银行不必要进行干预。20世纪90年代,凡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无不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盯住美元);反之,凡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都未发生货币危机。当然,完全自由波动的汇率制度会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并增加物价控制的难度。比如,如果预期一国货币有升值的潜力,而且汇率是不受管理的,那么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会使这个国家陷于通货膨胀之中。正是因为两种汇率制度都有缺陷,多数国家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对汇率变动规定一个中心区,使汇率在中心点附近波动。当然,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整个中心区会发生调整。这样既避免了固定汇率的僵化,又避免完全自由浮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调整人民币汇率应该考虑的几个因素
  
  一般来说,一国汇率制度的调整不仅仅是货币之间兑换比率问题,最根本的是汇率问题牵扯到经济体的基本层面。这也是制定汇率政策时应该加以考虑的主要因素,具体地说:
  1.汇率政策、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提出过“永恒的三角理论”,即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之间只能取其二。很显然,中国必须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同时,中国已经选择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迟早得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而自由浮动。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上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无法承受汇率的巨大波动,因此目前还不具有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的条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现在所能找到的最佳选择。
  2.决定人民币币值的根本是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目前,让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认真冷静思考,究竟是什么决定一国货币的价值。商品进出口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因素,但不是根本。汇率是一国货币价值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越是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的程度越深,这个规律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越明显。而货币的综合价值却是决定于一国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在对外经济往来中,如果一个国家基本经济层面存在问题,增长前景暗淡,资产没有升值潜力,那么货币即使由于进出口原因暂时存在升值压力,但是长期趋势是贬值。反之亦反是。比如日本,曾经一度面货币临升值压力,并通过“广场协议”实现了升值,但是由于基本经济面存在严重问题(比如长期封闭造成体制和结构问题、政府过多干预市场介入企业事务造成官商勾结、金融腐败、巨额银行不良资产等等),导致经济出现泡沫,泡沫破裂后是十几年的低迷不振,日元因此贬值。由此观之,目前,我国经济中也存在深层次问题,如数以万亿计的银行不良资产、庞大的财政赤字、巨额的社会保障缺口和国有企业亏损等等。人民币从中长期来说,主要矛盾或者说更值得担忧的不是升值问题,而是贬值问题。所以,近期由于某些直接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有升值压力,但对这种压力要认真分析,这种压力是有的,一方面来自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力的提高和稳定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来自国际收支不平衡;但是要认识到这些压力中有很大的虚假成分,即这种压力不要高估。中长期看人民币会由于不可避免的经济、金融和社会的深层次改革、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可能动荡而出现贬值;经过大幅波动、调整后人民币的真实币值才会逐步显现出来,并随着中国经济新的稳定成长而趋于平稳,从而形成正常浮动的、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
  3.要考虑对贸易、投资等基本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看,人民小幅升值的影响是:
  第一,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由独特的贸易结构造成的,人民币升值不可能改变这一趋势。由于我国的贸易结构比较稳定,贸易模式以对外加工为主,而且三资企业是出口的主力军,因此进出口几乎总是同方向变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在我国贸易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任何希望以减少我国出口为目的的人民币升值要求,最终都会反过来伤害到我国的进口,因为我国减少对外出口的必然结果是减少进口,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将饱尝苦果。
  
  第二,欧元、日元和美元三大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进而对外贸易有较大的影响。单纯讨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多少幅度,例如升值5%、10%甚至20%,并不能正确判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经济的影响,必须联系欧元、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通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来分析我国的进出口额变动,才有现实意义。由于美国在我国贸易中的份额只有17%,而欧盟和日本的份额为30%,假设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如果日元、欧元对美元也升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还会上升,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扩大。只有在日元、欧元对美元贬值而且贬值幅度超过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才会下降,我国的贸易收支才会趋于平衡。
  第三,对外商投资和服务贸易影响不大。 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分享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进入我国巨大的市场,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对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利好消息,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还将保持增加的势头。但是人民币汇率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驱动力,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与升值20%,对外商直接投资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差异。实际上,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吸引外资的最佳方式,也是切断外资过分与汇率挂钩、进行投机的有效手段;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价格弹性非常小,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国的服务贸易具有非常强的自发增长性,名义汇率变动对其影响微乎其微,即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服务贸易收支的变化也只有3.2%。
  第四,人民币小幅升值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一是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大大节省用在进口石油、木材、铁矿石上的支出,这有助于压制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二是有效地冷却过热的宏观经济。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仅2005年第一季度即达500亿美元。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近万亿美元,其增长的势头依然未减。金融当局不得不增发人民币来购买这些美元,结果货币发行量居高不下,处于失控状态。过量发行货币中的大部分热钱转向房地产业,先造成房地产泡沫,然后再拉动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房地产的上游行业产品的短缺和价格上涨。这是目前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扩大的根源。虽然金融当局一年多来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贷款的措施,但由于未触动造成货币发行失控的根本原因,所以无法解决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
  第五,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使中国外债的付息偿还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外债的偿还成本。
  此外,人民币升值也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有利于产业向中西部贫困地区转移,有利于服务业与非贸易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以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对外贸易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实行小幅升值,以适应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在国际和地区经济中地位的加强,提高其对外的综合购买力,以利于增强我国从全球获得资源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加速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控制力。如果我们能够抓住目前欧元、日元对美元升值的良好时机,适时适量对美元升值,既不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任何实质的危害,又可以改变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僵化性,改善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加速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
  (黑龙江省桦南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