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运输车辆管理的思考
2007-12-29孟岩
中外企业家 2007年3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道路运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道路运输业呈现了空前活跃的景象,形成了“有路大家行车”的局面,给道路运输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道路运输体系为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搞活城乡流通和方便人民群众出行,解决“乘车难、货运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道路运输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投入产出周期短,技术含量不高,经营风险不大的特点,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和下岗职工看好这个“市场”,纷纷购车从事道路运输,一些汽车生产厂家迎合了市场需求,看中了我国这个有十亿人口的农村,设计制造了名为农用车的运输工具投放市场,使农用运输车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大地,形成一支新的运输队伍。
就目前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而言,农用运输车辆保有辆估计可达几千万辆,这些车辆有专门从事道路客货运输,亦有农忙务农,农闲亦运,随机性很强,这就给本来就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且目前对农用运输车辆的管理存在权责不清、管理失调的现象,各级运政管理机构未对农用运输车辆引起重视,认为其载重量小、标记吨位低,不值一管;再者其发牌检验审核由农机监理部门负责,公安交警部门未介入,这就给这些农用运输车辆的无序发展和盲目投入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农用运输车辆的发展,作为道路运输市场体系中的一个分子,其一方面对完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沟通城乡文化物质交流,补充大型车辆力气不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因其从业人员素质、运输工具技术状况以及其从业环境等因素制约,造成良莠不齐、恶性竞争、偷漏税费、非法经营,且安全隐患极大,致使道路运输市场出现了散乱差等问题应加以根治,下面本人就农用运输车辆现状对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利弊关系及管理对策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农用运输车辆现状利弊
(一)农用运输车辆现状之利
1.成本低,风险小,投入少,见效快
农用运输车辆的市场投入价格大多在2万~3万元之间,这是促使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农村闲散劳动力及下岗职工的增加,为寻找新从业方式和就业门路,这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很多人都能承担得起的就业门路,就迅速发展了起来,形成了道路运输市场体系中一个新的分子。
2.扩大了就业门路,维护了社会稳定
农用运输车辆的出现,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塑性很大的就业门路,广大经营者在看准市场后,纷纷登上舞台,唱运输大戏,据分析,目前全国从事农用运输车辆经营活动的人数在五千万人以上,这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填补了道路运输市场盲点,起到了“链”的作用
我国的公路建设近年来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公路设施还不够完善,农用运输车辆因其机动灵活、通过性能好、载重吨位小的特点,对那些大中型运输车辆触角不到之处,起到了拾遗补阙的作用,对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建设方便客货快速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降低了运输成本,活跃了农村经济
农用汽车经营者大多分布在广大农村及城乡结合处,其对周围环境,市场供求及价格十分熟悉,且经营方式比较灵活,能根据用户的需求,随时调整经营方式和营运时间。运费价格可随行就市,满足农民出行,农副土产品集散,起到了桥梁的纽带作用。
5.取代了农村原始传统的运输工具促进了农村运输工具的革新发展
长期以来,农村传统的运输工具大多以畜力车和农用拖拉机为主,农用运输车辆的出现迅速占领了农村的运输市场,提高了农村运输市场的效率,对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农用运输车辆现状之弊
1.管理无章,投入无序
农用运输车辆的号牌审验检测等基础管理工作大多由农机监理部门负责,其投入到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后,使农机安全管理条例对其经营活动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为行政执法依据的道路运输运政管理机构又因以挂有农机号牌,不屑一管,致使其盲目发展,投入无序,给运力已基本饱和的道路运输市场增添了有如画蛇添足之笔。
2.非法经营,扰乱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根据调查及稽查统计结果来看,农用运输车辆大多无合法的经营手续,在自发的状态下发展,购台车领个牌,有的甚至连号牌都没有,客也载,货亦运,南跑北奔,东躲西藏,占道经营,以路为市,乱停乱放。到处游动招客揽货,甚至强行拉客组货,一旦被查处,就以运输农资或自家用车来搪塞,玩横耍横,形成了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的不良局面,扰乱了道路运输市场经营秩序。
3.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差
农用运输车辆的从业人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形成的一个群体,他们以农村闲散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为主,大多没有受到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的利益驱动下,购辆车就参运,缺乏必要的市场经营理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不是靠提高服务质量延伸服务范围,守法遵规来参与市场竞争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而采取见利忘义、短期行为,一锤子买卖。非法垄断等不正当行为和手段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致使服务质量降低,经营信誉受损。
4.经营无章法,安全隐患多
农用运输车辆无固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线路,他们有客拉客、见货运货,如果说农用运输车辆在弥补边远地区大型运输车辆对少批量客货运量的不足起到一定作用的话,其混淆用途、超载、混载,漏保失修、偷拉私运、逃避检查等问题足以将这些优点抵消殆尽,这些车辆埋下的诸多安全隐患,已成为道路交通事故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5.法制观念淡薄,税费流失严重
农用运输车辆由于发展迅速,又处于几不管的状态,其普遍存在缺乏主动交纳税费的意识,能躲就躲、能逃则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致使大量的国家税费流失,污染了运输环境,制约了经济发展。
除以上所列几种普遍存在的弊病外,农用运输车辆由于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差还存在燃料消耗高、噪声大、排放超标、污染环境等诸多弊病,影响了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农用运输车辆管理之设想
事物的发展,始终存在着矛盾的双方。上述已对农用运输车辆的出现及其利弊关系作了浅析,对农用运输车辆的管理已迫在眉睫,其管理方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顺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强化对道路运输市场的统一管理
农用运输车辆参加道路运输已成事实,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应与公安交警、农机监理、技术监督等部门协商,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要对农用运输车辆的用途进行确定,不准客货混用,影响运输安全,同时制定车辆统一技术标准,汽车生产主管部门应责成厂家认真设计,客货分设,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以适应道路运输生产需要,对参加道路运输的农用车辆应按照已经制定的法规和有关规定实行统一管理,保障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2.建立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建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从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法律法规意识、安全运输质量和优质文明服务质量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运输市场一片蓝天。
3.加大法规宣传力度,扩大法规宣传影响
农用运输车辆的从业人员对道路运输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社会及用户利益,法制观念及提供规范服务的观念淡漠,各部门要协调宣传配合,在加强岗位培训的同时,加大法规宣传力度,避免死角,促使道路运输市场有序发展。
4.加快道路运输市场立法步伐,促进依法治运
法制建设中首要一点是有法可依,运政机构在调控和管理道路运输市场时,必须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特别是要以法律手段为主,只有建立起符合道路运输市场发展需要的完备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农用运输车辆现状即有无法可依之嫌,因此,建议尽早出台相关法规,保证运政机构在行政执法工作中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5.运政管理机构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出击,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运政管理机构是道路运输市场管理体系中的主体,所以要认清形式,负起责任,特别是运政管理机构的基层站、所,直接面对农用运输车辆的经营现状,要加大管理力度,以团结、求实、高效、廉洁的精神风貌来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
除以上几点外,还应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来制约农用运输车辆的市场投入量,以法律法规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以服务质量来完善市场,使我们的道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黑龙江省850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