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2007-12-29欧立光苏丹
中外企业家 2007年3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hX8Mrmmhx3qprJikwr7Hjw.webp)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其贡献占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另据有关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六至十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十年。纵观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做不长、长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要成长壮大,必须解决人才问题。
一、中小企业人才问题分析
什么是人才?学术界和业界对人才的定义很多。比如:人才是“以主观的智能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并卓有成效者”(俞果,《人才学基础》),“人才,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在有学历、文凭的人员中有,在无学历、无文凭的人员中也有。只要知识丰富,本领高强,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者,皆可成为人才。”(王鹏,《用人之道》),“人才是指在对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既包括知识超常的知识分子,又包括技能超常的能工巧匠、艺人和‘领袖’,还包括意志超常的‘英雄’。再简单一点,就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黄津孚)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定义都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如果相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必须以能满足该企业发展需要并为该企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为基础。所以,本文所说的人才,是指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并能够为企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高,企业膨胀阶段人才获取不利是中小企业人才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员工流动性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高是中小企业人才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这种高流动性以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为代表,在长三角、东南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中极为常见。据统计,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员工流动率约为20%,其中,普通人员流失比例在每年18%左右,销售人员的流失率高达40%,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在20%左右。其原单位绝大多数是省内的,同行业占66%,国企占60%,且80%的员工与原单位还保持着联系。企业员工的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的流动,会使企业的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受损;营销管理人员的流动,会使相关客户流失。同时,企业员工的流动,还会给其他员工心理上带来冲击,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员工频繁流动,中小企业疲于招聘新人,不但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工作和相关管理的衔接,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据美国管理学会研究发现,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成本相当于雇员年薪的1.5倍甚至更高。员工的频繁流动,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人才获取不利,企业无法在需要的时候有合适的人选
一般来讲,企业人才的获取渠道有两个:一是内部渠道,即通过内部招聘、提拔等方式得到由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二是外部渠道,即通过外部人才招聘获取所需的人才。人才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企业内部人才的获得,是企业长时间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定人员进行锻炼、培养、培训的结果。而外部人才的获得,则是企业以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为代价而获得的经由其他企业培养过的人才。
人才获取不利主要影响企业高速发展阶段的人才使用。主要表现为对内部人才获取能力弱,对外部人才无力获取两个方面。
1.起步阶段忽视了内部人才的培养,发展阶段人才内部获取能力弱。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前期,经营粗放,市场切入点明确,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高。在人员选择上也比较明确。为了尽快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迅速壮大自己,这时的企业在用人上通常希望新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有相关经验者优先”,而且一般是随需随招、即招即用,由于这类人力资源在外部市场很容易低成本招聘到,企业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也省去了培训阶段的成本。这种依赖外部人才市场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忽视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最终导致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内部获取人才能力弱。
2.受困于企业资本等条件的限制,企业人才的外部获取能力差。在起步阶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不大,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不高,可以在外部市场低成本地获取人才。但是,当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业务量增大,自身规模和管理机构不断膨胀,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而此时,在外部人才市场,高素质的人员成为稀缺资源,人员素质越高,企业为获取这类人才的成本也越大。受困于自身规模和资本的压力,企业无法承担为了某种人才(或某个人才)而“一掷千金”的成本,即使有合适的人才,企业也往往因为招聘成本的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而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凭借自己的形象吸引来需要的人才,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差。
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差,直接影响了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二、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渠道分析
(一)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忠诚度
这里所说的凝聚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无论怎样进行人才的内部培养,如何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对外部人才如何有吸引力,如果缺乏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也只能是其他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培养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是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一般认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是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讲,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让员工对企业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员工不是对未来有积极的愿望,员工就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成就,其结果必然是这类员工转向其他企业寻求自身充满希望的未来。所以,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希望,看到自己有希望的未来是留住员工的关键之一。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提高自身凝聚力方面,还必须建立一条联系自己与员工的牢固的利益纽带。股票期权、虚拟股权技术入股或采用赠股合营的方式或许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让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这种方式基于如下假设:员工都想自己创业,但是自己创业既无经济实力也没有渠道,只有知识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技术入股还是配发股,都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但是,如果员工不存在创业的“野心”,只图安逸的话,这种方法就难以起作用,这时需要采取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措施,比如虚拟股等。此外,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人性假设理论,人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必然会成为员工择业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合理地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也必然会达到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从而使员工更乐于为企业服务。
(二)培养企业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获取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说企业内部获取人才牺牲的是企业的时间和日积月累的成本,那么外部获取则是直接牺牲企业的经济利益。人才的素质越高,企业的获取成本就越大。外部获取的人才与企业之间需要时间磨合,也往往存在契合问题,相对于内部获取风险较高。
1.中小企业内部获取人才能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内部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首先,企业获取内部人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结合自己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定人员进行培养(培训)以便于在需要的时候有合适人选。如果企业没有进行这样一系列的培养,就无法在内部获取需要的人才。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一般采用“随需随招、即招即用”的原则,很少有企业能够有意识地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养。其次,由于用人制度等还不够完善,员工容易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人员跳槽现象比较多。据有关统计,我国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平均在12%以上,而中小企业的员工离职率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人才内部获取能力是比较弱的。
培养中小企业内部人才获取能力,需要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企业内部的用人制度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的基础,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储备。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用人制度,在人员任免上随意性大,这不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更会降低企业对内部人才的获取能力。
2.对于中小企业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分析,可以从经济实力和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两个方面入手:
⑴企业对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越雄厚,越有利于企业的外部人才获取,也越有利于获取高级人才。但是,中小企业的界定本身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规模、资本、利润不可能与大型企业相比,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外部获取人才上处于劣势地位。一般认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外部获取能力高于内部获取能力。首先,社会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外部获取人才为主,从博弈的角度讲,如果企业不是有收益,甚至是很大的收益,企业是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招聘员工的。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成本应该大大低于内部获取得成本。其次,这些企业在外部获取人力资源时并不存在求大于供的情况——每年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和同样数以万计的农民,已经构成了这些企业的人才后备军。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急需就业的人多,企业也不需要支付很高的工资就可以获得需要的员工。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多数的待就业人口中,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毕竟很少,而且SA8000标准的强行介入,势必会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构成,从而削弱了企业的获取能力。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的人才获取还是以外部获取为主,但是,从企业长远利益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人才外部获取能力是逐渐变弱的。
⑵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如果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会成为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有力条件。但不幸的是,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除部分IT企业,人们很少去研究这个企业是否有前景。而“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六至十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十年”的数据也让不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对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由此可见,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外部人才获取能力是很弱的。
在外源性人才获取上,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利用资本优势在人才市场获取人才,但是中小企业却可以通过提升自身形象,对外充分展示自己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来增强企业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外部人才获取能力。
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小企业迅速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匮乏问题,必须对内进行人才培养,实施战略性人才储备,增强企业对内的人才获取能力,对外加强企业形象建设,增强企业外部获取能力。同时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起牢固的雇佣双方利益联系的纽带,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
(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