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乌外商生存状况调查

2007-12-29陈旭华朱华兵

中外企业家 2007年3期

   走在浙江义乌的大街小巷,你能感觉到这里就是个世界村。不论是国际商贸城还是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喧闹的人群中,不时能遇到一群群操着英德俄韩等不同语言的商人。他们飘洋过海来到这里,在义乌小商品城里安营扎寨,开始了异国他乡的闯荡。
  徘徊在义乌小商品城,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外籍客商或是认真挑选商品,或是连比带画地与摊主们讨价还价。繁华的商品市场,丰厚的利益回报,让这些外籍商人深深地爱上了义乌,把家安在了这里。义乌市市场发展局局长吴波成说:“现在义乌有120多个国家的8 000多外商常驻采购,小商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全面深刻地了解、掌握外商在义乌的生存状况,并以外商的视角,对义乌目前的经济贸易环境作一个整体评价,从政策法规、人文素养、衣食住行等方面探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为众多义乌外商乃至义乌的外贸产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义乌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促进义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活动,以实证的方式,以对义乌外商的问卷调查和重点走访为主,以相关文献资料为辅,收集与义乌外商及其生活、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撰写了本调查报告。
  
  一、义乌经济发展现状及外商概况
  
  义乌既不沿边也不靠海,不仅交通不便,而且资源匮乏,更谈不上什么工业基础。然而,从1982年到2005年,义乌的GDP年增长速度达到24%,高出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在刚刚公布的“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中,义乌入围十强。二十年间,义乌在先天条件并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从“鸡毛换糖”和“马路市场”,一跃成为“全球超市”,问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义乌市场已实现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成功转轨。
  一方面,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商贸城二期全面开业,新增面积40万平方米,市场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商位5.8万个,经营商品达35万余种,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全年办展会80余个,其中2005义博会成交额81亿元、外商参会1.4万人,均创历史新高,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商品展。2006年第12届义博会展览面积9万多平方米,展位4 000余个,前来采购的专业外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6 056人。去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288.84亿元,比2004年增长8.1%。据《义乌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义乌市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1.76亿美元,增长19%,其中进口0.84亿美元,下降30.9%;出口10.92亿美元,增长26.1%。尽管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风云多变,但义乌市出口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增幅保持在20%~30%之间。出口结构继续优化,生产企业出口额6.5亿美元,增长38%,外贸公司出口额4.5亿美元,增长13.2%,外贸出口主体日趋扩大,新增出口主体251家,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0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1.35亿美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增长8.1%。
  亮丽的成绩单里,包含了义乌8 000名常驻外商的贡献。而如今的义乌也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商寻找商机的乐土。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境外公司驻义乌贸易机构已增至648家,常住义乌的外商增至8 000人,外商在义乌金融机构开设的银行账户达8 425个;义乌市场的小商品辐射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商家直接进入义乌市场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商贸城去年就设立了韩国商品馆、中国首个联合国难民署采购信息中心以及香港商品馆等。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去年经他们登记的临时入境的境外人员达66 111名,同比增长2.3%,其中大多为客商。
  
   二、外商生存状况分析
  
  (一)政策环境分析
  1.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管理及服务满意度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49.86%被调查外商对义乌市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管理及服务表示满意,有43.60%表示基本满意,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外商的93.46%,说明绝大部分外商对义乌市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管理及服务持肯定态度。另有6.54%的被调查外商表示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不熟悉外商情况,服务态度较差。
  
  2.目前的商业环境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67.86%被调查外商对义乌目前的商业环境表示满意,有29.95%表示基本满意,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外商的97.81%,说明绝大部分外商对义乌目前的商业环境是比较满意的。另有2.19%的被调查外商表示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商人不讲信誉,信用体系有待提高,另外,义乌现行的某些规章制度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仍不够规范和完善。
  
  3.未来的发展前景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80.55%的被调查外商看好义乌未来的发展前景,有18.08%表示基本看好,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外商的98.63%,说明绝大部分外商还是比较看好义乌未来的发展前景。另有1.37%的被调查外商表示不看好,意见主要集中在如果义乌不能很好地解决信用问题,不规范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不能提升整体城市品位和竞争实力,义乌的发展将会受阻。
  
  (二)人文素养分析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43.47%的被调查外商认为义乌市民的总体素质很好,有44.32%认为义乌市民的总体素质还可以,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外商的87.79%,说明绝大部分外商认为义乌市民的总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另有12.21%的被调查外商认为义乌市民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意见主要集中在部分市民不守时、不讲信誉,甚至有随地小便等不文明行为。
  
  (三)衣食住行分析
  1.出行工具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18.09%的被调查外商出行主要依靠私家车,有64.63%出行主要都依靠出租车,另有12.5%的被调查外商出行主要都依靠公交车,可见在义乌外商自备车较少,出行主要依靠出租车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外商对义乌的公共交通比较满意,但也有部分外商对义乌市目前的交通现状表示不满,他们认为义乌经济发展了,但交通情况仍很差,上下班高峰期经常堵车,而且一旦遇到交通拥堵的情况,很少有车礼让车道的,甚至有不少机动车开在非机动车道上,其中就有很多公交车。
  
  2.饮食情况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36.13%的被调查外商饮食主要自己做饭,有63.87%被调查外商饮食主要在餐馆解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外商对义乌的餐饮行业比较满意。在外商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相应国家的餐厅,阿拉伯餐厅、韩国料理、西餐厅等不同的餐厅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商提供了不同风味、各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膳食。当然,也有不少外商认为现在的餐馆并不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口味,而且某些地段吃饭很不方便,所以选择自己在家做饭。
  
  3.就医方式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14.16%的被调查外商选择在诊所就医,有29.79%选择在私立医院就医,有42.18%选择在公立医院就医,另有13.87%被调查外商选择自己购药解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外商对义乌的医疗行业比较满意。但也有部分外商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医院的手续太多太杂,而且收费较高,可办事效率却比较低下,甚至有些工作人员的态度比较恶劣。
  
  
  4.遇到的最大困难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51.37%的被调查外商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有12.97%选择了饮食,有12.72%选择了文化习俗,另有20.45%选择了交通,2.49%选择了其他。调查中发现,一半多的外商认为在义乌碰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因为不懂汉语,所以他们在谈生意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沟通不便。随着义乌外商的日益增多,义乌市场吸引了大量懂外语的人才,同时也掀起了一股老外学汉语的热潮。浙江日报曾有这样一篇报道,别的城市遍布大街小巷的“外国语培训中心”教的都是中国人学外语,而义乌很多的外国语培训中心教的是老外学中文。
  
   三、改善义乌外商生存状况的几点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外商对自己目前的生存状况表示满意,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也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持续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
  持续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广大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是广大外商的希望,也是推进义乌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广大义乌市民的迫切愿望。相关政府机关可以选派部分工作人员在常住外商机构工作一段时间,使之能体会外商工作生活过程中的难处,也可从外商中选择一些人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增进交流,相互体谅。让相关工作人员多到外商生活工作的地方走一走、聊一聊,这样可以密切联系外商、了解情况、沟通感情,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今天的投资环境已不仅仅是“几通几平”、“让外商赚钱”、“提高办事效率,一条龙服务”等等,现在外商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已经转向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保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等方面。义乌外商提到最多的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行的某些规章制度,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实施国际商贸城中店铺及其他公司的信用评定制度,努力提升整体城市品位和竞争实力。
  
  (三)趁争创文明城市之机,切实提高市民素质
  人是城市的主体,文明创建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提高市民素质。只有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才能发挥他们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增强他们建设新生活的自觉性,才能改善外商生活环境。积极营造城市文明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在全市形成“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的新风尚。鼓励市民参加健康的、积极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通过文化这种更为和风细雨的教育提高市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
  
  (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加大交通管理整治力度,改善交通环境
  目前,中心市区有几个路段或路口,交通流量大,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应考虑建设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进一步优化市区的路网结构,完善市区支路功能,减少中心市区的交通压力;适当拆除机非隔离绿化带以供通行,减少相邻路口的交通压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限制电动车的发展,取缔人力三轮车,以及考虑在适当时机采取收购未报废二轮摩托车的方式,尽快淘汰中心市区现有的二轮摩托车。
  同时,加强交通安全法制宣传,倡导文明驾驶。
  2.进一步推进餐饮行业发展,丰富餐饮内容
  鼓励商家在外商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开设餐馆,鼓励菜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繁荣餐饮市场,丰富群众生活;同时,外籍餐馆也可作为外商圈内朋友聚会场所,远在异乡,一边吃着家乡饭,享受家的感觉,一边交流在商城创业的信息和心得,这样会更坚定外商扎根义乌发展的决心。
  3.加快医疗制度改革
  政府应依法行政,实施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外商和广大市民医疗安全;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外商和广大市民医药费用负担;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坚决维护外商和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又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良好的服务、诚实的劳动和高超的技术获得较高的报酬。
  4.开展多形式语言培训,消除沟通障碍
  语言是社会沟通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由于不同的历史、地域、种族、传统等复杂因素,地球上的语言纷杂多样,即使同一语言,也因地区之别演变成不同的方言。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外商在贸易谈判和人际交往中听不懂对方的问题和要求甚至简单的礼节性问候,这就形成了沟通的障碍。
  义乌政府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外商的汉语培训,包括义务的或有偿的语言培训,帮助外商搭建不同形式的与义乌居民的交流平台,消除沟通的障碍。
  义乌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外商积极努力的贡献。随着义乌小商品和义乌城市在世界各地知名度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商来义乌寻找商机,同时也将更进一步促进义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义乌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和鼓励更多外商来义乌淘金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外商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改善外商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扎根义乌,发展义乌,我们也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商把义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共同推进义乌经济的发展。
  (义乌工商学院国际贸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立项课题《义乌外商生存状况调查》之调查报告(金社科2006211)